常映智
(閬中中學附屬實驗學校,四川 閬中 637400)
作業布置是為了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使之在作業訓練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升華[1]。但是,作業過多或者是作業設置不合理不僅會影響其實際作用,同時還會讓學生產生抵觸以及厭煩的心理,得出適得其反的效果。在素質教學理念下,從減負增效的視角出發,積極開展對學生作業布置工作的改革與創新,注重作業的實用性以及針對性,不斷提升作業效果;注重作業的層次化以及個性化,達到因材施教的效果;注重作業的趣味性以及生活性,激發學生做作業時的欲望與動力。同時,教師還應當注重改進自身的作業評價方式,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作業習慣,做到以上幾個方面,才能真正實現小學數學作業布置的“減負增效”。
經過實際調查研究發現,我國小學數學作業中存在以下問題:作業量過多,學生完成整體質量不高;作業注重統一性,忽略了學生個性的發展;作業形式存在枯燥性,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等等。
要想實現“減負增效”,教師應當對作業數量進行控制,同時還要考慮到其他學科給學生布置的作業量,堅決避免“給學生多布置作業,以占用學生的課下時間”這種錯誤思想。教師在布置作業的時候應當考慮注重以下兩點內容:
首先,教師應當考慮到作業的實效性問題,要站在學生的角度進行思考,當天的作業量會占用學生多少課下時間,如果作業數量過多,很多學生疲于完成,難免會出現“偷工減料”以及“消極怠工”的現象,這種作業布置方式就屬于南轅北轍、適得其反;其次,教師在作業布置的時候應當注重體現出針對性特點,注重對學生所學內容中的重點、難點知識的鞏固與訓練,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而要提升作業內容的精悍度。
數學屬于理科范疇,對于學生的邏輯思維以及抽象性思維有著較高的要求,而學生們存在性格、愛好以及家庭環境等諸多因素的不同,導致學生的學習成績水平也不一樣。因此,教師在進行作業布置的時候,堅決避免“一刀切”的現象,需要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不同的作業內容。
首先,教師可以采取“基礎作業+彈性作業”的布置形式。對于一些成績較差的學生,則放低要求,引導其將時間放在基礎知識的鞏固上面;對于一些成績好且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則鼓勵其在完成基礎作業的同時進行一些拓展式訓練,讓其獲得更高層面的提升。另外,教師還可以采取分層作業的形式,將班級學生按照學習習慣、成績水平以及能力上的差異分成不同的層次,然后對每個層次的學生制定不同的作業內容以及完成目標,這樣,便能讓“優生吃得飽,讓差生吃得好”,激發每個孩子的學習興趣,提高每個學生的知識能力。總之,小學數學作業布置應當既面向全體又注重個體發展,這樣才能實現班級學生成績的整體提升。
為什么很多學生會將作業看作是一種“負擔”?主要是因為其沒有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或者說數學作業形式過于枯燥,無法體現出應有的趣味性特點。新課程標準中強調,課堂教學應當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激發學生興趣,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而小學數學作業布置更應當注意并做到這一點。
教師可以通過改變作業形式的方式來體現數學知識的生活性以及趣味性。例如,在學生們學習了“軸對稱圖形”之后,筆者給學生布置一次“體驗式”作業,讓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制作一個具有軸對稱特點的作品。第二天上課時,有些學生帶來了剪紙,有的學生設計了一些花朵的圖案,也有的學生用橡皮泥捏出了泥人……看著學生們手捧自己的“杰作”以及帶有自豪的眼神,筆者知道學生們在昨天的作業中動手又動腦,真的下了很多功夫。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給學生布置一些“課題研究式”作業。例如,在學習了“長方體的表面積”知識之后,教師可以讓開展“有趣的包裝”活動研究,讓學生就家中的各種包裝,如鞋盒、快遞包裝盒等進行測量與計算。這種作業形式非常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甚至有些學生專門挑選一些體積龐大的物體包裝進行測量……學生們通過自己親手測量計算,能夠很好地實現對長方體公式知識的掌握與運用。
科學的作業評價方式對于提升作業效果以及體現作業價值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身為教師不能用一把直尺衡量所有的學生。教師應當注重從學生的作業結果中看到學生的變化,進而對接下來的作業內容與難度進行適當升級,避免學生一直在做重復性的基礎知識訓練。另外,教師還要在評價學生作業的時候,應當少一些批評,多一份鼓勵,幫助找到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如某項知識掌握不牢固,粗心大意等壞毛病等等,為學生今后的數學學習奠定基礎。
綜上所述,“教者若有心,學者必得益”。在素質教育不斷推進的今天,傳統的作業布置形式已經不再適應當今教育形式的發展,教師應當注重從數學學科特性出發,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用最少的作業換取最大的教學效果,實現數學教學中真正的“減負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