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清云
(大田縣銘棟中學,福建 三明 366106)
傳統的初中階段教學時,物理實驗課程主要是教師操作學生全程觀看,這種教學模式雖然起到了讓學生們觀察的作用,但是觀察的效果比較差,只有讓學生們動手操作的過程中觀察自己的動手細節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實驗教學的效果提升。在實驗教學動手操作開展時,教師要做好引導,在開展實驗之前要對實驗的內容、實驗設備的特點、實驗的目的和原理都要進行全面的講解,并要引導學生們在動手操作的時候對某些過程進行重點的觀察,同時還需要告訴學生要怎么樣觀察。在實驗的時候,教師需要針對學生的實驗水平、實驗能力、操作技能進行一些啟發性的引導,要時刻關注學生們的實驗動手過程并及時對問題進行指正和引導學生觀察和思考[1]。
例如,在做光的折射實驗的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們在對不同折射路徑和折射角度的布置上進行重點的觀察,并對不同物理表面的光折射的特點進行觀察。此外,老師還可以在折射實驗教學的時候補充一些不同光源的折射特點,并拋出問題,讓學生們在實驗的過程中不斷的思考和感悟。
在很多學校,由于實驗室場所的受限,學生在觀察實驗的時候很難實現全部動手操作,這會影響到學生們的主體作用和主觀能動性,同時不利于學生創作能力和獨立操作能力的培養。教師可以通過將實驗活動定位團隊協作模式的實驗進行開展,通過團隊協作讓學生們能夠在小組活動中參與到實驗操作過程中,輔助教師的引導工作,就能讓學生在團隊協作的過程中去感知一些信息,并總結出自己的結論,從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等方面都有著最重要的提升效果。另外在團隊協作的過程中,學生們的交流更加密切,在對實驗表現進行總結和敘述的時候能夠更加密切和溝通,促使學生們的操作能力和動手能力得到提高[2]。此外,在全程操作過程中,通過分組實驗,學生們能夠對實驗現象進行全面的掌握和分析,學生之間的對話同時刺激了學生的參與熱情提升,真正做到學生每時每刻的動腦思索和動手操作。在團隊協作實驗模式下,通過打造學生-學生-教師的多向交流模式,提升實驗體驗感的同時,讓學生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得到提升。
將課外活動納入實驗教育范圍是實驗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學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實驗技能后,便與課堂中的實驗合作,從多個方面培養學生對進行物理實驗的興趣。一是根據課本的實驗特點和青少年的心理需求,精心設計課外活動的內容,不僅要注意內容和形式的統一,而且要注意活動的樂趣,并檢查兩個課程之間的內部連接。上學期的實驗應事先決定,應建立活動小組,并應指派導師,以確保定期和制度化的課外活動。通過良好地將課堂內外的內容連接起來,可以在課堂內外相互補充。教師還可以使用課外活動舉辦專題講座,小規模作品和小規模發明。可以舉辦綜合性的實驗比賽,以整合知識、興趣、科學和學生群體。每學期定期舉行大型實驗比賽,以提高實驗教育的質量并使課外活動更具吸引力。引導學生學習自制的學習工具和教材,參加“小發明,小作品”活動,培養創意人才,指導學生學習發明和創造力,參加自制的學習工具和教育工具活動以及實驗技能的培養通過將知識和基礎知識相結合的課堂實驗學習學生的創造力。
對物理學的思考不能停留在表面上。許多物理實驗的根本原因是分子與原子之間的反應,這需要物理知識。其次,教師需要能夠擴展他們的思維和創新能力,以便他們可以更好地接受抽象物理學的知識。因此,在進行物理實驗時,老師應鼓勵學生充分調動他們所學的知識,以考慮實驗中存在的各種反應以及產生這種反應的原因。教師可以積極使用各種定律,例如物理和數學法則,并且不要將知識點限制在過于嚴格的定律上。單純的理論教育已不能滿足教師的教育需求。指導學生使用實驗設備進行科學物理實驗是老師應該賦予他們的“能力”。老師給學生分配一些開放的物理實驗作業,改變傳統的物理實驗模式,打破了物理實驗的空間,設備和時間限制,使學生自覺,積極地進行了物理實驗,必須能夠實現。例如,每個學期的老師可以開設一個物理實驗室一段時間,然后學生根據本學期所學章節的內容來設計實驗,從而影響實驗的目的,知識點和實驗差異等必須由所有學生在實驗報告中獨立填寫[3]。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復習自己主動接受知識點,并根據這些知識點計劃實驗。教師需要能夠就各種實驗方法和過程提供指導。學生可以在這樣的環境中得出自己的實驗結論,并敢于探索生活的科學真理。
簡而言之,面對初中物理實驗的現狀,需要有意識地改變觀念,關注學生觀察能力的發展,關注學上在實驗和課堂上的親身經歷。激發學生對物理學實驗的興趣,促進學生的創造力,使初中實驗煥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