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
(青島四流中路第三小學,山東 青島 266041)
引言:小學道德與法治在當前的小學課程中的設立是非常有必要的,其課程內容不僅是將理論知識向學生進行普及,同時還是由于在小學階段的學生道德法治素養尚未樹立,因此需要通過一定的方式來給學生培養核心道德素養。這就需要不斷提高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質量,將當前的教學方式不斷的進行改革,從而給學生護理正確的道德標準,將學生對道德內容的認同進行強化,并且通過對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激發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質量。情境體驗式教學就可以充分地實現這一教學目的,因此本文對情境體驗式教學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闡述,旨在提高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質量。
曾有學者做出過這種比喻:“如果給你吃10 克食鹽,你會難以下咽,但是如果將10 克食鹽放在菜肴當中,你會非常享受的進食”這也可以比作教學方法,在當前的教學方法中,需要通過有效的教學方式來提高學生的認知,從而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1]。而教學情境的設立就可以充分地實現這一目的,在當前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通過創立有效的教學情境可以提高教學的直觀性,從而將小學生的認知短板進行彌補,化抽象為具象,提高其理解能力。
隨著當前時代的不斷進步,也對教師的教學方式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教材教學的有效性,同時更要求教師對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進行提升。通過情景體驗教學將情境進行創設可以有效地將單一死板的教學內容融入到生動的情境中,以此來對學生的右腦進行開發,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可以通過優質的教學活動來豐富自身的知識架構,提升創新思維。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情緒也決定了其學習質量,而良好的情緒一般是由良好的情境打造的。學生的情緒激發到最佳的狀態時在教學過程中也可以發揮非常高的學習效率。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采用情境體驗式的教學方法可以給學生創造一個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教學情境的引導中進行學習,從而化被動為主動,保持良好的學習情緒,提升學習效率[2]。
道德與法治來源于生活也服務于生活,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以生活為主要的情境設立基礎,將生活中的情境和課堂內容進行充分合理的結合,形成一個有效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在這一教學環境中充分實現高質量學習過程。例如在學習《正確認識廣告》一節中,教師可以首先將學生的生活環境通過多媒體的方式進行播放,然后利用平時生活中比較常見的廣告詞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被帶入到教師設立的教學情境中,并對學生進行提問:同學們,你們平時在電視中或生活中都看到過哪些廣告內容呢?讓學生積極舉手發言。然后可以讓學生對一些比較有趣的廣告進行模仿,采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并讓學生對廣告的種類和作用進行分類和評價,從而在潛移默化中逐漸給學生樹立自己的道德價值觀。
在當前的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明確教學理念,并在這一教學理念的引領下開展教學,而當前的教學理念是“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生成”,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提高當前課程的生動性,激發學生的參與感。例如在學習《中華民族一家親》中,教師需要充分讓學生了解到我國五十六個名族團結的重要性,我們的國家是由五十六個名族所組成的,民族關系非常平等和團結。但是隨著各個民族之間的發展,文化之間也形成了一定的差異,因此需要彼此尊重彼此了解才可以更好地實現民族團結和國家富強。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來了解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等,或通過多媒體的方式來向學生播放傣族的潑水節以及彝族和白族等民族的火把節等等,讓學生充分了解其他民族的民族特色,同時可以讓學生利用民族服裝來扮演少數民族的小朋友,并介紹自己民族的特色和習俗等等,展開想象。
在當前的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需要充分給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素養,同時需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傳承和發揚,與此同時提高學生的道德情操。在學習《論語》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充分理解其中孔子所表達的傳統美德,可以利用班會或閱讀課來讓學生進行品讀和討論,從而不斷豐富學生的文化內涵,提高學生的美德觀念和素養。
綜上所述,在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通過情境體驗式教學可以有效地將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進,充分實現學生課堂主導的地位,利用有效教學情境的設立,來將課堂中的抽象問題轉化成具象,與此同時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從要我學變為我要學,也順應了當前新課改的教學目的。這種教學方式充分地將以往傳統教學的缺陷進行彌補,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將學生的思維視野開拓,促進學生形成核心道德素養,實現最初的道德與法治教學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