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勝
(廣東體育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663)
如今,文化自信成為各高校在開展思政教育過程中的主要內容,良好的文化自信有助于推動大學生進步與發展。文化自信作為高校思政教育的助推器,其不僅可以幫助高校尋找到具有價值的目標,而且還可以進一步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實效性。而高校開展思政教育主要是為了通過思想政治課程提高大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自覺履行核心價值觀[1]。將文化自信融入到思政教育過程當中,在提升思政教育質量與效率的同時,加快了大學生養成良好思想觀念的步伐,從而為大學生今后的學習道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高校在開展文化建設的過程當中,大學生存在可塑性和漸進性兩大特點[2]。其中,可塑性主要是指大學生當前發育不是十分成熟,其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可塑性較大,因此高校可以通過有效的方式方法來引導學生,進而幫助學生以理性眼光看待傳統文化,并主動接受我國文化,進而達到樹立良好價值觀念的目的。漸進性是指學生對每一個新鮮事物的認知都是循序漸進的,所以高校在開展文化自信建設時需要將整個過程融入到思政教育之中,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大學生可以了解并掌握傳統文化,進而主動承擔起文化弘揚與傳承的職責。
對于高校的思政教育,其在本質上屬于一種意識形態教育,同時也是一種文化教育。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建設的繼承者,肩負著振興中華的神圣使命[3],因此大學生應具備正確的文化認同思想,并利用多種方式來強化自身的文化自信,進而將自己投入到文化事業的建設過程中來。
只有將文化自信與思政教育進行相互之間的結合,才能將思政教育的作用充分展現出來。對于高校思政教育課程,其蘊含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歷史知識,通過思政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更加直觀的了解和學習文化知識,在提升學生對我國文化認同度的同時,強化學生自身的文化底蘊[4]。此外,思政教育為大學生樹立良好的核心價值觀念做好鋪墊。在信息技術得到進一步發展的背景之下,大學生深受不良文化的“摧殘”,再加上現階段大學生好奇心較重且思維活躍,倘若不能對他們開展有針對性的思想教育,就會使得他們誤入歧途。優質思政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從而有效地避免大學生受到不良思想的威脅。
對于高校大學生,他們普遍認為思政教育是一門偏理論的學科,因此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很難提起學習興趣與積極性,同時這也是導致思政教育質量和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將文化自信循序漸進的融入到思政教育之中,可以進一步為思政教育注入新鮮血液,充實思政教育的內容,與此同時還提高學生接受思政教育的積極性,從而幫助學生樹立起建立文化強國的自信心。
所謂的文化自信,就是以文化的方式提升它在人精神世界中的影響力,而將文化自信與思政教育進行相互之間的融合,可以幫助大學生在學習思政理論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充實自身精神世界,進而為形成良好思想道德品質以及思想觀念打下堅實的基礎。
就目前來看,高校在開展思政教育的過程當中,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還存在著一些問題,要想在根本上讓每位大學生認同我國傳統文化,需要在現有的基礎之上不斷優化與完善思政教育,只有這樣才能讓大學生自覺參與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來。
目前,高校大學生在接受文化自信培育的過程當中,存在著文化自信培育質量及效果不佳的情況。文化自信培養水平不高是目前大學生在進行文化自信培養時面臨的主要問題,而造成此問題的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高校文化自信培育內容不夠充實;第二,高校缺少對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視程度[5]。
高校在進行文化自信教育時,使用的教學模式過于傳統。對于文化自信教育,器不僅僅是一種理論知識的傳授,同時還是文化精神的傳遞,因此,思政教師在開展教育工作過程中應積極使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但是,就目前來看,教師只重視知識的傳授,忽視了文化自信的培育,從而造成教學質量較差的情況發生。
現階段,高校文化自信培育還受以下幾點因素的影響:第一,大學生自身思想意識的影響。隨著社會不斷進步與發展,高校大學生接觸的文化越來越多,而這會影響大學生對文化價值的取向,進而導致教學質量不佳;第二,由于高校自身的原因,使得文化自信培育不能積極有效地開展,從而降低了文化自信培育的質量與水平[6]。
雖然各高校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有序開展文化自信建設工作,但是由于部分思政教育教師不能有效地了解文化實際價值以及文化弘揚的重要性,進而阻礙了文化的可持續化發展。與此同時,高校思政教育教師在進行思政教育的過程當中,不能對其進行細致的介紹,使得學生了解過于片面,以至于很好的開展文化自信培育工作。在科學技術得到一定發展的背景之下,進一步增加大學生對文化知識學習的途徑,但是由于世面上文化魚龍混雜,導致大學生不能準確地分辨出不良文化與正確文化[7]。倘若大學生接受不良文化,那么他們就會對傳統文化存在誤解,從而在根本上降低了文化自信培育的效果。
如今,高校在開展思政教育的過程當中文化自信培育占比較少,甚至還存在部分高校沒有開展文化自信培育,而這樣只會加快學生對我國文化自信的喪失,從而不利于學生今后的進步與發展。
由于部分高校對文化自信培育的不夠重視,導致在開展思政教育過程當中教育質量和教學效率不高。因此,在進行思政教育時,需要以文化自信為中心,并通過積極有效的方式方法來加強對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視程度,進一步確保文化自信培育的有效性。
第一,高校應做好在思政教育中開展文化自信培育的規劃工作,保證文化自信培育可以向高效的方向發展,只有這樣才能提高高校人才質量與水平。比如,高校在進行文化自信培育時,要求思政教師對相關書籍、資源等進行系統學習,并組建一支文化自信培育小組,進而為提升文化自信培育水平奠定基礎。第二,積極對現有思政教育課程進行優化與改革。比如,高??梢韵葘λ颊n程改革,將每周兩節思政課程改變為每周三節,通過增加思政課程的方式來提升培育的質量與效果[8]。
高校在進行文化自信培育時,還存在著教育內容不夠充實的問題,而這種問題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高校文化自信的培育,因此,要進一步對文化自信培育內容進行充實與優化。
第一,在對文化自信培育內容開展充實與優化的過程當中,需及時對現有的課程體系進行改革,并在現有的基礎之上加設相關現代文化教育內容,通過此方式來提升文化自信培育的合理性與科學性。比如,高??梢栽谒颊逃倪^程當中引入傳統文化模塊,通過講授傳統文化來提升培育的質量,確保每位學生在了解傳統文化的同時,提高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9]。第二,高校還可以開設文化鑒賞課,并定期舉辦詩詞鑒賞活動,從而為提升文化自信培育效果做好鋪墊。
對于校園文化,其作為高校開展教育工作的主要形式之一,其對文化弘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校園文化涵蓋著高校的發展歷程,是學生和教師在教學和學習過程中所形成的文化,是受到學生和教師認可的。因此,在對大學生進行文化自信培養時,需要將校園文化的引導作用充分展現出來,進一步提高學生對文化的認可度。比如,將傳統文化融入到校園文化當中,通過宣傳的方式,加強學生對校園文化以及傳統文化的了解。除此之外,還可以將傳統文化作為主體,開展具有趣味性的校園活動,在充實校園生活的同時,讓每位大學生都能積極地參與到其中,從而以達到文化傳承的目的[10]。
在多媒體技術得到廣泛應用的背景之下,高校思政教育教師可以轉變教育模式。例如,在授課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快閃等方式來加強學生的關注度,然后再進行有針對性的文化自信教育。或者,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校園,以實踐的方式來提升學生對文化的感知。通過以上幾種方式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文化自信培育的積極性,而且還有助于提升培育的質量與效果,進一步為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文化自信打下堅實的基礎。
綜上所述,對于高校,其是人才培育、文化傳承與交流重地,對大學生正確思想觀念的養成以及文化自信的培育有著推動的作用。因此,高校在開展教育工作的過程當中,需以思政教育為核心,以文化為導向,在加快文化自信與思政教育相融合的同時,積極地將思政教育融入到各個教育體系之中,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強化學生對文化以及文化自信的認知,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文化傳承思想觀念,從而為學生今后的進步與發展做好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