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婷
(重慶電訊職業學院,重慶 江津 402247)
所謂新媒體環境,主要是指隨著現代信息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由互聯網技術、信息技術、多媒體技術衍生支撐出的一種全新的媒體形態,其中涵蓋了移動電視、數字報刊等等,其應當是時代發展的衍生物。不同于傳統的紙質媒體、廣播電臺、電視,其在大眾中的傳播有著極具特色的優勢,傳播環境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根據調查研究我們可以看出,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即便部分高職院校在漢語言文學中積極引入了新媒體技術,但仍然面臨諸多的問題和不足,會引發一系列消極影響。基于此,教師必須正確看待新媒體技術,分析教學中面臨的困境,基于現實需求探究解決途徑,以此充分發揮新媒體教學的價值作用,提高整體教學質量及教學效果。
在新媒體發展的背景下,互聯網技術逐漸成為漢語言文學教學的重要教具之一,在網絡平臺中有機地整合了多元化的漢語言文學教學資源,并在大面積、大范圍內有效共享,通過這樣的方式為教學工作的效率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與此同時,通過互聯網技術,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認知及學習興趣自主進行資料的搜集整合,搭建符合自身持續發展的知識框架、知識體系,培養并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網絡資源、互聯網資源應當是漢語言文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發展需求,同時也有利于教師教學工作的高效開展。具體而言,根據教學大綱及教學目標任務,教師可以在平臺中搜集多元化資源,并通過科學合理的方式方法打造教學資源庫,以此作為漢語言文學教學的重要依據,充分凸顯出教學的針對性、實用性。例如,在進行口語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搜集名人大家的口語技能,并通過系統化的整合存儲在資源庫中,隨時進行提取使用,提高專項教學的效果。
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人們之間的交往方式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除了課堂交流之外,也可以利用新媒體技術進行互動。第一,新媒體技術靈活運用于漢語言文學教學能夠節省理論教學時間,教師不必花費大量的時間進行板書,可以留出充足的時間進行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討;第二,新媒體環境衍生了大量多元化的交流平臺,打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降低了交流的障礙。
根據相關的實踐調查研究我們可以看出,新媒體環境衍生了網絡流行語,其對于當代漢語言文學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擴充了文學資源庫的同時實現了漢語言文學的多元化發展。從一定意義上來講,網絡流行語的使用并不規范,語言形態過于隨意,在一定程度上無法對傳統漢語言文學進行保護,相比于傳統的漢語言文學,網絡流行語語法的結構規律缺乏一定的科學性、嚴謹性,甚至存在惡搞的現象,對我國傳統優秀文化進行了顛覆,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漢語與使用習慣,例如藍瘦香菇、木有等等流行語對漢語言文學的語序發展造成了不良影響。
從一定意義上來講,漢語文學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會發展的影響,具有一定的社會性、時代性,但同時其具有趨高性的自然屬性。高職院校中的學生在現階段并沒有樹立起正確良好的人生理念及核心價值觀,因此很容易受到西方思想文化的侵蝕,或多或少會產生利己主義、崇洋媚外的心理,忽略了對我國傳統優秀文化的繼承和發揚。眾所周知,漢語言文學的發展充分立足于我國傳統優秀文化,高職院校在開展教學工作時并沒有將其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導致整體教學效果較差,很多學生由于漢語言文學的教學內容過于晦澀、難以理解,并不愿意參與到教學活動中,甚至會產生逆反心理,對網絡流行語進行語言異化,挑戰漢語言文學的專業性、嚴謹性。這樣的教學困境會衍生大量的實際教學問題,例如,專業教學與社會需求不匹配、教學深度與學生的理解能力脫節,這些問題都降低了漢語言文學的教學效率。
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對學生的語言習慣、書寫習慣都造成了影響,越來越多的學生依賴于使用電子媒介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很多時候提筆就忘了字,久而久之,我國優秀的書法藝術及獨特的漢字魅力被逐漸消磨,傳統優秀文化的繼承發揚也失去了扎根的土壤,這些問題直接影響了漢語言文學的進一步發展完善,不利于教學工作的有序開展。與此同時,在新媒體環境下,人們的表達方式日益多元化,也越來越隨意,碎片化信息在網絡平臺中大量傳播,很多學生都會接觸到垃圾信息,無法堅定自身信念,堅持社會主義核心發展道路。
在漢語言文學的實踐教學開展過程中,教師不能完全否定網絡流行語的社會地位及其價值作用,其本身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娛樂性,能夠將晦澀難懂、呆板的漢語言知識點轉變為生動形象的內容。但值得注意的是,學生必須辯證地看待網絡流行語,在意識到其發展優勢的同時也應當有效把握使用的度,不能一味追捧,也不能完全否定。從一定意義上來講,網絡流行語詼諧幽默,具有極其廣泛的學生基礎,如果完全否認會造成學生的叛逆心理,與此同時,網絡流行語本身是漢語言文學發展在特定背景下所產生的衍生物,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學生組織能力。此時如果教師沒有為其提供專業、系統化的指導幫助,學生或多或少會缺乏嚴謹性、科學性,隨意使用網絡流行語。在這樣的背景下,漢語言文學教師應當營造出規范科學的教學環境及教學背景,不斷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使其在新媒體環境中科學合理的篩選文學信息,并在后期的發展過程中保持文學風尚。
新媒體技術的廣泛普及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多元文化的快速傳播,其中或多或少充斥著利己主義、消費主義等不良思想,在這樣的背景下漢語言文學教學的目標任務也發生了變化。為了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核心價值理念,規范教學工作,只有正確看待人文精神的重要現實意義,不斷提高教師及學生的文學素養,才能實現漢語言文學在現代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實踐教學開展過程中,教師可以靈活利用網絡平臺及互聯網技術,在院校及社會中搜集多元化的漢語言教學資源,不斷豐富教學內容,將人文內涵有針對性的滲透其中,以此科學系統地對學生進行教學應用指導。例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發展現狀、學習能力,鼓勵其進行漢字的書寫練習,另外,教師應當充分發揮自身的榜樣作用,多讀書,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學修養,積累豐富的漢語言知識,積極主動開展教學研究,分析教材中隱藏的人文內涵及思想品質,并且在課堂中深入淺出,使學生從真正意義上意識到漢語言文學的魅力所在。
高職院校基于新媒體環境下的漢語言文學教學可以有針對性地開展新媒體專題教學活動,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由專業教師、計算機教師成立專門的新媒體技術研究小組,深入探究新媒體技術在教學工作中的實際運用,分析提升教學效果的途徑方式及手段,同時在院校中營造出良好和諧、積極的網絡環境,定期組織開展新媒體培訓活動,以此不斷提高教師的新媒體素養。另外,漢語言文學教師必須根據當前社會發展的主流趨勢及漢語言文學的發展需求,科學合理地制定多元化的教學目標任務,從真正意義上實現產教學研一體化發展,在培養并提高學生專業能力的同時不斷革新優化教學教學模式、教學方法,鼓勵學生根據自身認知及學習需求科學合理的選擇學習方法,搭建學習框架,不斷提高整體效率及水平,以此凸顯出漢語言文學中引導學生積極向上的價值作用。
第一,漢語言文學教師可以利用新媒體技術在網絡平臺中搜集多元化的課堂教學資源,并根據教學目標任務進行科學合理的篩選優化,以此凸顯出教學的實效性、實用性;第二,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深入挖掘課外資源,引導學生根據自身興趣愛好,自主閱讀學習課外資源,不斷拓寬自身視野,豐富自身知識框架。例如,利用案例教學法、翻轉課堂、合作學習等方式基于新媒體技術不斷吸引學生注意力,實現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創新變革。另外,教師還應當基于新媒體環境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以此提高教學水平。
綜上所述,高職漢語言文學教育應當辯證使用網絡流行語,不斷規范漢語言文學教學,有效開展人文精神教育,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科學設計三維教學目標任務,營造良好新媒體環境,深入挖掘新媒體資源,有效優化教學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