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云忠
(定西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甘肅 定西 743000)
秦腔是我國西北地區最大的劇種,它在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區流傳。秦腔的音樂手段、角色行當、唱腔和表演程式有獨到之處,目前流傳的劇目有三千多個。2006 年,秦腔作為傳統戲劇,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秦腔的傳承與發展逐漸勢微,如何通過發展秦腔的“非遺”產業化,讓這種非遺文化得到傳承和發展是人們關注的問題。
非遺文化傳承,需要空間作為載體,人們需要在空間中看到那個時代的時代環境、民風民俗等,從而人們才能夠了解這種文化是在什么樣的土壤中被創造,它的美源自于何處等。當前,人們僅僅只能從戲院、博物館等文化單位中看到秦腔文化,由于秦腔沒有向產業化的方向發展,因此相關單位沒有充分的資金拓展文化載體空間。
當前秦腔的傳統劇目共有三千多個,這些劇本故事以文言文作為戲劇文本,于現代年輕人而言,年輕人主要以接受白話文教育為主,他們難以理解十分拗口的文言文。并且秦腔的故事以藝人的話本等為主,故事的價值觀以傳遞古人的忠、孝、節、烈為主,這樣的價值觀與現代的價值觀不符,很多年輕人難以接受秦腔故事的價值觀,從而不喜傳統的故事。價值觀的斷裂帶來產業難以吸引年輕受眾,市場難以拓寬的趨勢。
人們在接受文化產品時,需要擁有共同的文化認同。當前我國年輕人的生活環境與秦腔故事中的文化環境有著很大的區別,年輕人難以對秦腔故事中的文化產生文化認同。并且過去,秦腔豐富著人們的文化生活,很多有共同興趣愛好的人買票,到戲院中看戲,人們在共同看戲的過程中呈現了文化認同。而當前人們的娛樂活動已經多元化,通常只有老年人才擁有看秦腔、唱秦腔的興趣愛好,而大部分的年輕人沒有這一興趣愛好,即不能通過觀看秦腔產生文化認同。
雖然西安市組建起秦腔劇院,率先走出戲曲產業化的路子,并且該劇院由西安曲江文化投資集團全資控股,嘗試讓產業規模化,然而秦腔的傳承還是面臨著或者保護,或者產業化二選一的道路。在傳承時,人們還是會擔心,如果秦腔保持“原汁原味”,現現代年輕人觀眾不接受;而迎合了受眾,卻會改變傳統秦腔味道,讓文化流失的問題。
將秦腔非遺產業化目標,為了解決兩個問題。一是通過將它產業化,獲得充分的資金,只有擁有資金投入,秦腔的發展才能擁有充足的空間;二是通過將它產業化,提供優質的產品給予受眾,能夠讓受眾了解秦腔,愿意接受秦腔中的文化,吸引更多戲劇愛好者來傳承秦腔。讓秦腔產業化的目的,就是為了讓秦腔非遺產品在得到保護的過程中,得以傳承。
如果要將秦腔的非遺產業化,那么就要遵循產業化發展的規律。區域文化發展,必須擁有以下幾個條件:
1.文化資源存量
它包含數量,和獨特性兩個方面的內容。雖然秦腔產品現在數量擁有三千多部,并且秦腔中包含有獨特的秦文化,然而文化資源存量存在著兩個問題。從數量而言,秦腔中符合受眾需求,得到大眾認可的文化資源產品不多,如果要讓產業發展,就必須針對受眾的需求來創造秦腔產品。從獨特的文化性而言,秦腔產品必須包含有秦文化。然而秦文化并非幾個簡單的符號。如果要讓產品推陳出新,就要既讓秦腔產品保持有秦文化的特色,同時,表現形式又要滿足現代化受眾的需求。
2.擁有大量的產業人才
如果要讓文化產業發展,就需要人才的支持,人才的范圍既包括專業人才(包含戲劇演員、音樂人才、導演人才等能創造產品的人才),同時也包括推動產業發展的人才(它包含營銷類的人才等)。從專業人才而言,由于過去秦腔沒有向產業化的方面發展,因此很多年輕人認為即使學習秦腔,也不會獲得大量的經濟收益,也有很多人沒有意識到保護和傳承秦腔的重要意義,于是秦腔文化面臨著缺乏有資質的年輕繼承人的問題。從推動產業發展的人才而言,當前人們還沒有專門為秦腔文化打造人才,從而導致很多人才雖然具有推動產業發展的水平,卻或者對秦腔藝術了解得不深,或者沒有從事產業推廣的意愿。
3.優化產業發展的環境
文化產品創意性的本質,對環境的要求極其嚴格,如果沒有良好的大環境,那么文化產品產業鏈就難以形成。文化產業發展的環境包含政策環境、法治環境、人文環境三種。政策環境,是指政府部門制訂了推動產業發展的措施,當前政府部門頒布了《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國辦發[2015]52 號)等文件,對保護和發展秦腔等地方戲曲產業發展給予了政策支持,然而這些政策卻缺乏針對性,對于地方文化產業發展而言,需要更加具有實質性的支持。法治環境,當前我國雖然已經開始重視知識產權發展,然而必須看到,對于文化產品,我國的保護力度還不足,目前還是存在大量文化產品的音像作品在網絡上非法傳播,盜版問題侵害了擁有知識產權者的利益,給予產業發展嚴重的打擊。人文環境,當前只有少量老年受眾,及一些文化學者還支持著秦腔發展,大量的年輕受眾既不了解秦腔文化,也不接受文化,甚至還有一些年輕受眾認為,文化產品應當優勝劣汰,既然秦腔文化已經不符合時代的發展,便應該被時代淘汰,甚至連秦腔劇團也不應該存在,以免占用國家資金,影響其他更有前途的文化產品發展。文化的割裂,讓秦腔文化推廣舉步維艱。
4.資金和技術支持
如果要讓秦腔發展,就應當發展新的技術,讓秦腔的表演形式跟得上時代的發展,而要引進新技術,就必須得到充足的資金。僅靠國家政府部門拔給的資金,難以促進產業的發展,而當前依靠秦腔劇團的表演,也僅能夠維持工作人員的生活。秦腔產業的發展資金積累,與市場的拓展有密切的關系,如果市場有更多的產品需求,那么秦腔就能夠獲得更多資金。如果讓市場認可產品,便是秦腔產業發展需要關注的問題。
盡管秦腔的發展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然而必須看到,從整個市場環境而言,秦腔產業化發展有自身的優勢,秦腔中包含著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當今年輕人依然擁有著傳承文化、發展文化的需求,國家及地方政府也提出了各種扶植政策,只要秦腔在產業化發展時,利用其優勢,克服其不足,就能讓產業化發展。
在市場化的環境中,秦腔需要結合市場的需求優化產品的結構。優化產品結構不意味著要讓優秀的文化傳統丟失。只是在社會發展的前提下,有一些產品中傳遞的價值觀已經落后于時代的發展,這類產品需要被淘汰掉。文化單位要優選一批能夠與現代價值觀接軌的產品,對它進行重新編排,讓產品既保留有中國的文化傳統,又能讓價值觀與現代年輕人受眾吻合。比如愛國、重視親情、不畏強暴這樣的價值觀,在中國歷來被稱頌,《劈山救母》便是這類作品。對于些有輕微宣傳封建價值觀的作品,要剔除其中糟粕,保留傳統文化精華。對于產品,要根據受眾的需求,對產品的載體進行分級,比如有一些產品,可以拍攝成影視,這類作品能夠滿足既對秦腔感興趣,又喜歡影視作品受眾的需求;而又保留有產品的舞臺戲劇形式,讓產品滿足喜歡看傳統舞臺劇受眾的需求。
當前,地方需要通過中職、高職來培養一批具有發展秦腔戲劇產業的人才。對于這些人才,可以在進行基礎教育以后,對人才進行評估及分流。對于有一些極有天分,值得培養的人才,可鼓勵他們留在專業領域,成為專業人才;而對于對推動產業發展有興趣的人才,可讓他們接受營銷、會計等相關的教育。應用這樣的教育方式,可以培養發展秦腔藝術為基礎,讓他們具有復合技能的人才。
產業要發展,必須讓業產在具有穩定秩序的環境中發展,而我國當前文化產業發展環境則傾向于無序化發展。秦腔可以在這一片藝術領域建立產業發展的秩序。從政策扶植上,政府部門需制訂有針對性的政策,并且讓優惠措施能夠真正落實到產業發展中。比如當前一些學生不愿意進入中職、高職學習,他們認為只有進入高中學習,才更有前途。必須看到,并非所有的學生都有條件進入高中,而這些不能進入高中的學生中可能包含有大量可以促進秦腔產業發展的人才。為此,地方部門可以提出如果學生達到了條件,并且愿意進入中職、高職接受秦腔戲曲專業教育,那么可以免除學費。提出這樣的策略,能讓大量人才進入秦腔產業領域。對于法治環境,政府部門需要加大懲罰盜版資源傳播的力度,讓各大網站不敢傳播盜版音像產品等。文化單位也可提出有獎舉報的策略,發揮受眾打擊盜版的積極性。對于人文環境,文化單位可以聯合各文化單位加大宣傳力度,比如當前很多年輕人喜歡觀看紀錄片,文化單位可以拍攝紀錄片,而紀錄片可以在文化站、博物館等文化單位中共享。文化單位可以利用網絡平臺讓受眾了解秦腔的藝術特點等,而這些文化宣傳,要結合網絡平臺發布的特點,進行宣傳,讓產品宣傳滿足受眾的需求。
過去,秦腔藝術發展是以推廣產品為主,這種宣傳方式,是希望通過讓受眾認可產品,繼而接受相關的產品。而當前受眾喜歡和崇拜明星,這與受眾喜歡一個領域中專業技術頂尖的人才有關。文化單位可以針對受眾的需求,打造各種既有專業技術,又能進行文化宣傳的明星。比如文化單位可以打造出很有氣質的男性戲劇明星,很有現代化特色的女性戲劇明星等。明星有時是產業的一張品牌,受到受眾歡迎的明星,可以引導社會的關注,他們能夠吸引到社會投資。而最終,明星需要依賴于產品,沒有良好的產品,則受眾對于明星的崇拜不會持久。文化單位需要引進大量的先進技術,讓產品的形式符合社會的發展。以舞臺劇而言,當前受眾對于燈光、舞美等有著更高的要求;而如果讓秦腔戲劇產品融入影視中,則受眾對于美術、特效、鏡頭語言等藝術有著更高的要求。
只要在發展產業化時,讓秦腔既保留有獨特的文化特點,又讓它能跟上時代的發展,具有產品價值,那么讓秦腔產業化非但不會影響秦腔非遺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還會促進它的傳承與發展。當前秦腔產業化發展面臨著一些問題,只有克服秦腔產業化發展的問題,秦腔產業化發展才能順利地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