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梅
山東省日照市中醫醫院心電圖室,山東日照276800
暈厥指的是機體在多種因素影響下突然出現暫時性意識喪失,且可自行恢復的臨床綜合征,患者多會出現出汗、頭暈、惡心、視力模糊、面色蒼白以及暈倒等多種臨床癥狀和表現[1]。臨床中針對暈厥患者按照其病因主要分為兩種類型,包括心血管源性和非心血管源性暈厥兩種類型,其中心血管源性暈厥指的是患者因為心律失常、心臟血流動力學等原因所致的暈厥情況,占整體暈厥患者心血管源性暈厥患者占比在10%~34%左右,年滿60歲以上群體是該疾病的高發人群[2-3]。并且近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的不斷加劇導致該疾病發病率有了大大提升,這對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安全均造成了嚴重的威脅,故及時為其進行有效的臨床診斷,對判斷患者疾病、病情嚴重程度具有重要作用,同時也為臨床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有效的依據,能夠提升患者治療效果,挽救生命[4-5]。目前針對該疾病的診斷以心電圖為主,臨床中常用常規心電圖和動態心電圖,為探究兩種心電圖檢查方法對心血管源性暈厥的診斷效果,該次方便選取2019年3月—2020年5月期間該院收治的56例患者開展研究,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該院收治的56例心血管源性暈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包括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18例;患者最小年齡47歲,最大年齡72歲,平均年齡(63.5±3.5)歲;其中胸悶且反復暈厥患者17例,突然暈厥患者25例,有頭暈、惡心癥狀患者14例。
該組患者入組標準:符合《暈厥診斷與治療中國專家共識》[6]中針對心血管源性暈厥診斷標準;年滿40周歲;有暈厥發作病史;對研究知情并自愿參與,已經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患者近1周內應用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合并呼吸系統嚴重疾病;合并惡性腫瘤;合并精神障礙;無法配合研究。該次研究符合該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標準操作規程。
首先對患者病歷資料進行收集和分析,了解其各項檢查報告數據和既往病史,校正資料后對該組患者進行常規心電圖和動態心電圖檢查。保證檢查室內安靜,患者呈平臥位并放松身心。常規心電圖檢查通過十二導聯心電圖機 (京械注準20162210444;型號:ECG1212)進行監測,心電圖機增益參數設置為10 mm/mV,對記錄紙基線平穩性進行檢查,確定走紙平穩后設定紙速參數為25 mm/s,不間斷記錄患者心電反應。后開展動態心電圖檢查,應用上海涵飛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的藥(械)準字為冀食藥監械(準)字2010第2210047號的TLC6000型號動態心電圖儀,進行24 h持續性12通道心電反應監測,記錄患者發生暈厥時的狀態和時間。進行心電監測時患者應保證情緒平穩,心態平和避免出現情緒大幅度波動影響檢查結果,同時禁止劇烈運動,臥床靜養最佳。
比較常規心電圖和動態心電圖對短暫心室停搏、嚴重竇性心動過緩,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慢快綜合征,室速,室上速等心血管源性暈厥的檢出率。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常規心電圖和動態心電圖對短暫心室停搏、嚴重竇性心動過緩,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慢快綜合征,室速,室上速等心血管源性暈厥檢出率應用統計學軟件計算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種方式對心血管源性暈厥的診斷效果比較,見表1。
表1 兩種方式對心血管源性暈厥的診斷效果比較[n(%)]
心血管源性暈厥是臨床中比較常見的暈厥性疾病,在老年群體中發病率高于年輕人,老年人由于年紀增長,其身體生理機能逐漸下降,血管開始硬化,血管彈性也逐漸降低,并且大部分老年人有長期脂肪堆積史,鍛煉時間減少,故心血管系統疾病發病率大大提升。心血管系統疾病的發生會使得患者腦組織中腦干、腦半球血量供應下降進而引發暈厥。心血管源性暈厥屬于暫時性意識和姿勢性張力喪失的臨床綜合征。暈厥除心血管源性疾病的誘發因素外,患者腦組織病變、血液成分改變以及血管收縮舒張障礙等也會誘發該疾病,因此導致暈厥疾病的臨床診斷難度大大提升[6-7]。此外心血管源性暈厥可分為反復性發作暈厥和突發性暈厥兩種,若不及時確診疾病并進行有效治療可能導致患者暈厥后休克和死亡,加重了患者的痛苦和其家屬的精神負擔。根據研究結果顯示,心源性暈厥主要原因包括嚴重竇性心動過緩,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慢快綜合征,室速,室上速,短暫心室停搏等,其中嚴重竇緩因心率過慢的表現是成人竇性心率在35次/min以內,其會造成心腦血管供血不足,嚴重者會誘發暈厥;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的表現包括P和QRS各自激動,兩者不相干,可見完全性房室分離。且無固定P-R間期,心房率高于心室率。或可見房室交界性逸搏心率或室性逸搏性心律,心室率為20~40次/min,其臨床癥狀和血流動力學改變與其心室率緩慢程度和心肌組織病變程度、功能狀態因素有關,有體力活動會誘發患者胸悶氣短、頭暈等癥狀,若心室率嚴重緩慢,并有明顯心臟病變或組織缺血時則可誘發心衰或休克,或因腦組織血供不足導致暈厥;慢快綜合征的表現包括完全房室傳導阻滯、嚴重房室傳導阻滯、持續性竇性停搏等合并快速房室交界性,或者室性心律失常;竇房結游走心律、竇房傳導阻滯、竇性停搏合并快速性房室交界性,或者室性逸搏心律;房撲、快速房顫、室上速合并房室傳導阻滯所致慢性房室交界性,或者室性逸搏心率,主要病因包括冠心病、心肌病變或原發性高血壓等,也可因不明原因所致,上述因素造成竇房結內起搏細胞功能下降或喪失,竇房結周圍心房肌或膠原處的心肌組織表現出自律性,進而誘發與竇性心動過緩相關的房速、室速或房顫等,可見胸悶、頭暈、心悸等癥狀,若在心動過速終止時發生長時間竇性停搏可造成暈厥;室速的表現是符合室性心動過速,但頻率超過100次/min,連續發作10 min以上,可造成血流動力學惡化,并變為室顫、室撲等,進而造成心源性暈厥;室上速的表現為有快速且規則的QRS波群,平均頻率200次/min,發作30 min以上,患者頻率超過200次/min時可導致其心腦組織供血不足,頭暈、心衰、血壓下降或暈厥;短暫心室停搏的表現包括心室停搏時間超過3.5 s,最大達到10 s。部分存在有高度或三度房室傳導阻滯,停搏期間可見有交接區和室性QRS波,可誘發心悸癥狀或暈厥,嚴重者可猝死。
目前臨床中針對暈厥的診斷方法包括超聲成像、心臟造影等,但是針對心律失常性暈厥患者來說,其暈厥發作突然,無法有效捕捉到患者疾病發作時的相關影像學信息和數據,因此應用效果并不理想[8-10]。故心電圖在臨床中該疾病的診斷中應用越來越多。心電圖指的是借助心電圖檢測儀,經患者體表對其心臟搏動周期產生的電活動信息和變化圖形進行記錄的一種檢查方法。在1842年法國科學家馬特尼斯首次發現了人體心臟的電活動,在1872年繆爾黑德對心臟搏動電信號進行了記錄,經過長期發展心電圖技術不斷優化更新,現階段該疾病既可以清晰記錄患者心臟電活動,具有超強抗干擾能力,還可以對檢測的數據進行自動分析診斷。動態心電圖技術指的是能夠24 h持續性對人體心臟在靜息狀態下或活動狀態的電活動進行記錄的一項心電圖技術[11]。
為探究常規心電圖和動態心電圖對心血管源性暈厥的診斷效果,該次針對56例患者分別開展了兩種心電圖技術的診斷效果研究,結果顯示兩種檢查方式對心血管源性暈厥檢出率分別為53.57%和57.14%,應用統計學軟件計算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常規心電圖和動態心電圖對嚴重竇性心動過緩、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慢快綜合征、室速、室上速、短暫心室停搏的檢出率應用統計學軟件計算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由數據可見雖然兩種檢查方式的結果相近,但是動態心電圖的檢出率高于常規心電圖,同時在沈麗萍[12]的研究中,觀察組患者行動態心電圖檢查對心血管源性暈厥診斷檢出率為41.11%,對照組患者行常規心電圖檢查對心血管源性暈厥診檢出率為36.67%,兩組患者診斷準確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該次研究結果其與結果具有一致性,分析原因可能與心律失常所致暈厥的臨床癥狀出現和持續時間較短,常規心電圖一般無法及時捕捉異常心電信號,導致其診斷有效率偏低。而動態心電圖能夠24 h持續性對患者心電信號進行檢測,故可以及時捕捉疾病信號,及時發現患者的異常心電活動。并且開展動態心電圖檢查能夠減小臨床診斷結果和真實病情值間的差異性,進而可以提升診斷有效率[13-16]。但是心電圖技術的應用仍有一定不足,常規和動態心電圖對心血管源性暈厥檢出率均偏低,故需要在分析患者病因時需要醫護人員反復檢查和分析,與患者心電變化、患者癥狀等進行結合后對病情做出綜合性診斷才能降低漏診或誤診情況,總體來說心電圖技術在心血管源性暈厥的診斷中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但是優勢的側重點不同,需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診斷方法,提升診斷結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17-18]。此外,該疾病目前仍無診斷金標準,因此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針對該方面開展更加深入的研究。
綜上所述,針對心血管源性暈厥患者開展動態心電圖檢查可在一定程度上檢出疾病,同時該種檢查方式安全性較高,并具有操作簡單,無嚴重創傷性等優勢,但需要醫護人員結合患者其他檢查結果、臨床癥狀表現和心電圖檢查結果確定疾病類型和評估病情,盡量保證檢查結果的準確性,為患者的治療提供有效依據以提升其臨床療效,改善病情和生活質量,使更多患者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