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余方 丁毅

“這顆歷經磨難的心臟,終于再次恢復了正常的搏動,希望又姍姍走來,走進這顆正在康復的心臟……”
“你們給予我生命的延續,一句簡單的‘謝謝不足以表達我的感激之情,能在這里接受治療,是我不幸中的萬幸……”
在陸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心血管外科的意見墻上,貼滿了這樣的感謝信。
這些感謝信里,提到最多的一個人,是肖穎彬。
作為心血管外科主任、全軍心血管外科研究所所長,肖穎彬扎根臨床一線30多年,帶領團隊做了4萬余例心血管手術,換來了4萬多個家庭的幸福。這里面,有剛出生不久的先心病患兒,有罹患急性主動脈夾層的孕婦,還有80多歲的心臟瓣膜病患者……獲得重生后,他們有太多太多的話想說,最后只能裝進一封薄薄的信里。
現在,意見墻上的感謝信已經貼了很多。肖穎彬發現,有病人和家屬從這里“借”走了希望和勇氣,有醫護人員從這里“借”走了動力,也包括他自己。
安全打開病人的心
幾乎每個看過肖穎彬做手術的人,都會被他精湛的技術所震撼。
心外科副主任馬瑞彥經常和肖穎彬搭檔手術。每當看到肖穎彬進行縫合時,他都會暗自感嘆這雙手怎么會這么平穩。
縫合血管時,肖穎彬右手握著持針器,持針器夾持的縫針對準進針點垂直進針、順弧出針。整個過程,肖穎彬的大腦和手指配合得十分默契,在狹小空間中的進針角度和力度十分精確,每一針都干凈利落,沒有一個多余動作。
多年過去了,馬瑞彥已經成長為科室副主任,但他和其他年輕醫生一樣,還在不斷學習肖穎彬的手法。
大腦和雙手是肖穎彬對抗心血管疾病的“武器”。初入心外科實習時,他認為自己“高分低能”,理論知識掌握得不錯,但是手笨。心臟手術風險很高,差之毫厘就會失之千里,他不能因為動作不麻利而增加手術的風險。
為了練習臨床基本技能,肖穎彬下了苦功夫。他曾穿著薄薄的褲子,在自己的大腿上練習縫針技巧,動作幅度和力度稍微大一點,就會扎到自己腿上。在這個過程中,他慢慢掌握了進針深淺和用力輕重。
后來,肖穎彬又在柔軟易破的餐巾紙上、在小白鼠那花生米大小的心臟上、在細如發絲的雞爪血管上練習縫合,手的穩定性和精準度有了大大提升。
不僅如此,肖穎彬還用筆練習打結。他把筆架在桌上,拿一根線在筆上練習,打結時筆不能動,動作要平穩,打的結要緊。肖穎彬說:“這個程度很難把握,如果筆是根血管的話,筆動了就意味著血管撕裂,線結松了又會造成出血?!?/p>
心外科手術中,醫生的每個動作都涉及生命安危。在美國學習時,肖穎彬沒機會上手術臺。他怕自己手生,于是每晚都戴上外科手術眼鏡,在臺燈下縫卷紙,就這樣練了一年。
“手術中我們很強調精準和安全思維,這需要精湛的技術作支撐,所以必須不斷地練習。”肖穎彬說。
心外科醫生的成長非常緩慢,就像養花一樣,需要很長的時間慢慢培養。接觸臨床工作后,肖穎彬從換藥、拆線做起,慢慢提高與病人相處的能力。手術臺上,他最初干一些消毒、鋪單等外圍工作,后來跟著老師做一些簡單的輔助工作,再后來成為老師的助手,最后才過渡到自己獨立手術。這個過程,他花了5年。
“常常有學生問我,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好醫生,我答不好,但覺得好醫生應該‘人人皆可望、惟有久久修?!毙しf彬說。
徹底打開自己的心
每周一和周三上午,是肖穎彬的專家特需門診時間。
10月27日,肖穎彬的博士研究生楊雯娟臨時接到通知,要跟著導師上門診。
上午門診時,手術室有個急診手術需要肖穎彬去指導。病人情況很危急,一旦時間被耽誤,命就沒了。他只能先暫停門診的工作,急忙奔向手術室。
下午3點多,肖穎彬才從手術臺上下來。看到匆匆趕來的導師,楊雯娟還沒來得及問他“吃飯了沒”,他就又投入到了門診工作中。
那天的門診一直持續到下午6點半。醫院的門診大廳關門了,電梯也停了,但肖穎彬并沒有停下來,他一直耐心地為病人看診,直到送走最后一位病人。
遇到這種突發情況時,有人勸肖穎彬把當天的門診取消了,但他不愿意:“很多病人都是從外地來的,如果把門診取消了,太耽誤病人的時間了。”
不僅不取消門診,肖穎彬還會在節假日增設門診。今年國慶節前,他看到自己沒有門診排班,于是對門診助理朱雨說:“好多病人只能趁假期才有時間來看病,我們還是得開個門診。”
在很多人眼里,肖穎彬是個“工作狂”。但朱雨覺得,“工作狂”3個字太輕了。因為他明白,拼命工作的背后,飽含了一個外科醫生太多的真情。
2016年,朱雨開始跟著肖穎彬上門診。5年來,他最大的一個感受就是,導師永遠把病人放在第一位,做的所有事情都是為了病人。
比如,肖穎彬從不讓病人做重復檢查,只要是正規醫院開具的檢查報告,在他這里都作數。大部分病人就診時會很緊張,有的病人會提前寫好一長串問題,肖穎彬每次都會逐個回答。手術前,肖穎彬從不吃飯,因為吃了飯容易犯困,心外科手術動輒六七個小時,他怕自己無法集中精力。
隨著一件件小事、一個個細節的累積,朱雨對這份職業有了更深的理解,對導師也有了更多的敬佩和心疼。
朱雨一直記得,兩年前,一位患了急性主動脈夾層的孕婦半夜被送到急診科。病人的情況很危急,必須先做剖腹產手術,再做心臟大血管手術。
那晚,肖穎彬和同事們忙了整整一個通宵,成功挽救了兩條生命。第二天早上8點,肖穎彬原本要給學生拍攝講課視頻,但因為病人術后情況不太穩定,他又上手術臺了。
二次手術持續到當天下午1點多才結束。手術順利完成后,肖穎彬趕來拍攝視頻?;乜匆曨l時,朱雨想問導師有沒有修改意見,一回頭,發現他坐在椅子上睡著了。
那一刻,朱雨眼睛很酸,他說:“病人把唯一的心臟托付給了老師,老師也把自己的一顆真心完完全全地交給了病人?!?/p>
其實,肖穎彬也并非一開始就明白怎樣對待病人。
1989年,肖穎彬跟隨導師劉欲團教授到四川省內江市搶救一個被刀刺傷鎖骨下動脈導致的巨大動脈瘤的孩子。手術很驚險,但劉欲團還是帶著他完成了動脈瘤修補手術,孩子得救了。
回程路上,劉欲團突然問肖穎彬:“如果這個孩子沒有搶救成功會怎樣?”
肖穎彬一臉茫然,他說:“我們會很沒面子吧?!?/p>
“醫生的面子沒那么重要!”劉欲團語重心長地說:“我們醫生的責任重??!你要時刻記住,一個病人的背后,是一個家庭的幸福,醫生一定要善待病人?!?/p>
那次以后,肖穎彬更加理解了生命的意義。在30多年的臨床工作中,他始終以病人為中心,以病人的安全為工作重點。在生與死之間,他也漸漸明白,一個心外科醫生,就是要用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換取病人的生命。
挽救更多復雜的心
一顆心臟只有自己的拳頭大小,沒有哪兩顆心臟是完全相同的。心臟結構和血管的復雜程度是普通人難以想象的,但肖穎彬早已了然于心。
每次遇到復雜的手術時,肖穎彬都會先把手術方案畫出來,并把重要數據標注在心臟的結構和血管上,反復加以分析。
手術的精準性和安全性一直是肖穎彬的追求?,F在,心外科的年手術量已經突破了3000例,手術成功率也提升到了98%以上,但他還是覺得不夠。
“失敗的那1%左右意味著什么?意味著30多條生命和30多個家庭?!毙しf彬反復向大家強調。
1996年,肖穎彬擔任心外科主任后,便開始帶領團隊攻克心臟手術中的一個又一個難題。他在艱難領域里不停跋涉,就是為了挽救更多生命。
過去,心臟手術都是在心臟停止跳動、心臟內無血的情況下進行的。這種手術方式對心臟的傷害很大,會出現手術中心臟缺血、術后心臟復跳難、術后并發腦損傷等問題。
1997年,國內開始探索心臟不停跳下心內直視手術。但由于心臟不停跳,不斷泵出的血液會導致手術中視野不清,手術操作難度比想象中大很多。
肖穎彬也在不斷探索這一前沿技術。他帶領團隊到較早開展這一技術研究的機構“取經”,經過多次動物實驗,大家反復探索、仔細研究,創造性地采用同時吸空左心室和左心房的方法,解決了血液導致手術視野不清晰的問題。
與此同時,肖穎彬團隊還自創一套綜合序貫排氣技術,解決了因心臟跳動易把氣泡壓入腦血管造成“氣栓”致人死亡的問題,完成了心臟手術從“停跳”到“不停跳”的跨越。2011年,這項技術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這些年來,肖穎彬還帶領團隊成功開展了國內首例胸腹連體嬰兒分離、全球罕見的“異位心”矯治等高難度手術。
肖穎彬明白,想要挽救更多患者,單靠某一個人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作為博士研究生導師和學科帶頭人,他盡力為年輕醫生開辟一條快速成才的道路。在這條路上,他從“領跑者”變成了“助跑者”。
手術臺上,肖穎彬手把手指導年輕醫生,從理論到技巧,絲毫沒有保留;監護室里,他帶著年輕醫生一起通宵達旦地觀察病人病情變化,及時解決病人術后出現的問題……
肖穎彬也把希望放在一代又一代的學生身上。前不久,朱雨接到了論文接收函和盲審通過的消息,肖穎彬得知后非常高興,特意發了一條微信朋友圈祝賀學生。
眼看就要博士研究生畢業了,朱雨很感慨。心外科是一條極其艱難的道路,但他一心只想學心外科,一路走來經歷了許多困難,每次都是導師“示他以通途”。
楊雯娟是心外科為數不多的女生。醫學博士生的壓力本就很大,心外科更甚,但她從未懷疑過自己的選擇,因為肖穎彬把學生們的理想保護得很好。楊雯娟說:“老師的教育讓我覺得,科研和臨床工作都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p>
今年教師節,肖穎彬的幾位在讀研究生為他準備了一條視頻,內容是往屆學生對他的感謝和祝福。
肖穎彬把視頻看了幾遍。他說那天很感動,因為他看到悉心澆灌的花朵們,都在各自的領域絢麗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