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重陽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有效推動了地鐵低壓配電及照明系統朝著智能化方向發展。在地鐵實際運行過程中,結合低壓配電系統來對照明智能化進行科學、合理設計,這樣既可以滿足節能環保要求,而且還可以提高地鐵運行效率。本文將會對地鐵低壓配電系統進行簡單介紹,并重點探究了照明智能化設計,以此來推動地鐵交通網絡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地鐵;低壓配電;照明;智能化設計
低壓配電系統屬于地鐵網絡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其主要負責為給排水、通風、通信、綜合監控、信號、AFC售檢票系統、站臺門等動力設備和上述區域內照明系統提供低壓電源,其將會直接決定地鐵能否安全、高效運行。基于地鐵低壓配電系統下,來對照明系統進行智能化設計,在方便人們出行的同時,可以有效提高乘客的出行效率。
1.地鐵低壓配電系統概述
地鐵低壓配電系統主要是借助智能配電設備,通過信息技術、系統網絡來確保低壓元器件的控制作用得到充分發揮,以期為系統的安全、可靠、高效運行提供保證。通常情況下,地鐵低壓配電系統一般是在傳統低壓元器件和配電設備基礎上,借助遠程計算機控制技術、電力電子技術以及通訊網絡技術等來使低壓配電系統自動化水平得到提升。實際上,地鐵低壓配電系統具備數據實時采集、遠距離操控、通信、故障解析、歷史事件記錄及設備維護管理等功能,以確保更好的服務于地鐵運行。
2.照明智能化設計
基于城市地鐵工程的建設與發展,越來越多的智能化技術被應用其中,以期提高人性化運營管理水平。目前,大多數地鐵工程建于地下,車站內部缺少自然采光,因此在停止或正常運營期間均要照明系統為其提供照明,且地鐵車站照明系統具備如下特點:(1)車站空間大,所需照明設備較多,以此對節能提出了較高要求;(2)運營時間較長,這就對照明燈具的使用壽命提出較高要求;(3)乘客流量分布不均勻,且不同區域、不同時段對照度要求存在差異;(4)照明類型較多,如換乘通道、車站站廳站臺、廣告照明、設備區等。
傳統照明系統選擇BAS系統控制,其控制模式比較單一,且需要敷設大量線纜以滿足照明和控制需求,其不僅增加了建設難度,而且還會增加后續運行、維護的難度。鑒于此,推動了照明智能化設計,其具體優勢如下:(1)在不同場合,智能照明系統借助定時控制、調光控制等模塊產生不同的照明效果,進而更好的滿足地鐵照明需求;(2)智能照明系統選擇了總線形式,進一步簡化了接線形式,且能夠對系統內任一終端照明燈具進行檢測;(3)通過分布式網絡,在智能照明系統可以通過一臺計算終端來完成整體管理。
在地鐵低壓配電輔助下,為了更好的提高照明智能化水平,則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設計工作:(1)照明光源及附件選擇。通常情況下,地鐵車站照明光源基本上會選擇三基色細管徑(T5或T8)直管熒光燈,與傳統粗管徑T12進行對比發現,光效可以從最初的70lm/W提升至90lm/W,在同一照度水平下,可以有效降低光源能耗。同時,在地鐵照明系統中,通過對電子鎮流器的應用,可以使啟動電流循序漸進的提升,這樣不僅可以降低照明燈具自身損耗,而且還可以延長光源使用壽命,提高光源的光效輸出,具備比較明顯的節能效果;(2)設備房應急照明從最初的長明燈變換為翹板開關控制,一旦發生火災時可由FAS系統給予強制開啟,這樣既可以降低火災帶來的損失,而且還可以降低設備房照明功耗;(3)公共區照明主要涉及到正常照明、導向照明、應急照明、屏蔽門光帶照明和廣告照明,此時可以通過將接觸器安裝在照明回路中,并采用環境與設備監控系統進行控制,以此來提高照明智能化控制效果。
如今,隨著地鐵交通網絡的發展,智能照明系統在地鐵照明設計中得到廣泛應用,其包括位于控制室的總線電源、控制主機、USB接口,同時也包括了位于配電箱內的開關控制模塊,并與照度傳感器和就地控制面板形成整體架構。通常情況下,每一個照明配電回路存在與之相匹配的地址,所有部件通過總線連接成為一個控制網絡,以實現對照明系統的智能化控制與管理。圖1描述的是地鐵照明系統智能化設計結構拓撲圖。
在地鐵低壓配電系統下,智能照明設計能夠實現對燈光開閉情況的準確控制,在滿足照明需求的同時,達到節約能源的目的。由于地鐵裝修所選擇材料不同,且引起的反光率存在差異,致使區域內照度不同,此時可以借助智能照明系統給予有效控制,以期實現照度的統一。同時,根據地鐵環境光的變化,來對地下車站出入口、高架車站和場段露天單體照明系統進行自動調節,以此來實現低能耗照明,滿足節能環保要求。
3.結束語
總之,在地鐵交通網絡系統中,要結合實際情況做好地鐵低壓配電及照明智能化設計工作,這樣既可以滿足地鐵發展需求,而且還可以提高人們的出行便利。同時,地鐵低壓配電及照明智能化設計還可以降低對能源的消耗,進而滿足節能環保要求。
參考文獻:
[1]佟強.談智能低壓配電系統在地鐵工程中的應用[J].中國科技縱橫,2019,6(6):159-160.
[2]秦志遠.地鐵動力照明智能化設計關鍵技術研究[J].機電工程技術,2018,11(3):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