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福佳
摘要:總承包模式(EPC)隨著電力工程市場化程度的不斷提高,正逐漸成為電力工程建設的主要模式。輸變電工程實行EPC模式,一方面有利于總承包商更好地進行專業化管理,轉移業主方項目建設風險、降低協調成本、節約投資及縮短建設周期;另一個方面,可以充分發揮設計的主導作用,實現設計、施工等內部協調,在工程生態環境保護上也具有一定的優勢。本文對相應的要點展開了有展開了分析,希望可以起到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輸變電工程;EPC模式;生態防護
1目的和意義
EPC模式是將設計、采購、施工一體化的工程總承包模式。EPC模式下的設計不僅包含一般意義下的具體設計工作,還包括整個合同承包范圍內工作內容的總體策劃和協調,比如對可行性研究報告的二次優化。可行性研究報告是項目立項的重要依據,輸變電新建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報告一般包括電力系統、變電工程、線路部分、通信工程、投資估算5個部分,它是工程設計的重要指導文件,一份較全面的可行性研究報告需要設計咨詢團隊把控所有設計細節,現實中往往比較困難。再者,設計單位可能因為缺乏對施工細節的把握導致設計方案并非最優選擇。EPC模式下,總承包單位由于有較豐富的工程管理經驗及專家知識庫,能夠統籌協調各類資源,并對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有效干預,從而避免損失,做好各項生態環境保護措施,預防生態環境污染風險[1]。
2輸變電工程EPC模式下不同階段生態環境保護措施分析
2.1輸變電工程設計階段環保措施
EPC模式下,設計階段在確定選址方案和施工技術方案時,應調查研究項目環境條件,識別和分析擬建項目影響環境的因素,研究并提出治理和保護環境的措施。一是合理選址選線。工程選址選線應符合規劃環評文件的要求,同時應符合生態保護紅線管控要求。選址選線避開敏感的生態環境保護目標,盡量避讓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地等環境影響特別敏感的區域;選址選線符合地方環境保護規劃和生態功能區劃要求,架空進出線選址選線時,應關注居住、醫療衛生、文化教育、行政辦公等主要功能區域,采取措施減少電磁干擾和噪聲的影響;變電工程選址時,應綜合考慮減少土地占用、植被砍伐和棄土棄渣等因素的影響。選址選線應保障區域生態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不受到損害或威脅,盡量不占用農田、避開民房。二是遵循輸變電項目環境保護技術要求。輸變電項目在設計過程中應考慮避讓、減緩、恢復的次序提出生態影響防護與恢復的措施;輸電線路的塔基應因地制宜,以減少土石方開挖保護地形地貌;輸電線路無法避讓集中林區時,應采取增加塔身呼稱高設計減少林木砍伐;建設項目臨時占地,應因地制宜進行土地功能恢復設計;進入自然保護區的輸電線路,應根據生態現狀調查制定相應的保護方案;塔基定位應避讓珍稀瀕危物種、保護植物和動物的棲息地,根據保護對象的特性設計相應的生態環境保護措施等。三是綜合考慮生態環境保護措施的可操作性,要明確設計方案對后續施工的影響,并能夠在設計中考慮施工的需要[2]。
2.2設備材料采購階段的環保措施
為有效保護生態環境,在輸變電工程設備材料采購階段,應購買符合國家環保要求的材料和設備。變電站變壓器、電抗器等設備采購應優選低噪聲的設備;同時從聲源和傳播途徑等多個方面考慮,通過計算進行選材,釆取吸、隔聲材料等措施降低站內主控室、值班室或變壓器室的噪聲;帶電構架的噪聲主要來源于母線及金具,當電壓大于35千伏時一般不采用矩形母線,而采用圓形或管形母線;同時注意應選擇大直徑導線,防止電暈放電。
2.3施工階段的生態環境保護措施
一是實施環境監理制度,提高環保意識。從根本上提升項目環境管理水平,有效保障項目環評文件、設計方案要求的各項環保設施和環保措施的順利實施。同時,加強參建人員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是推進輸變電工程順利建設的前提條件。在項目開工前,需要對項目管理及施工人員進行生態環境保護交底、宣傳教育,從思想上提升參建人員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使各參建人員清楚自己在建設中的責任與義務。二是合理規劃布置各類施工臨時場地。首先,材料站和施工營地盡量利用工程沿線已有場地或租用民房,施工道路盡量利用已有道路或當地農用機耕道等,從而減少施工臨時占地。其次,施工營地選址應盡量遠離河流、濕地等,防止污染周邊水體,且不得在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敏感區內布設施工營地。其三,山地區輸電線路建設盡量利用索道運輸材料,減少新修施工道路破壞山體和自然植被;且盡量利用同一索道站服務多個不同塔基材料運輸[3]。其四,在滿足張、放線施工要求的前提下,盡量增加放線區段長度,從而減少牽張場數量,盡量選址植被稀疏區域,減少施工環境影響。其五,規范開展施工臨時場地布置,在滿足施工活動的前提下,盡可能減少施工場地面積,并采用硬質圍欄、彩條旗等限定施工活動范圍,防止施工活動破壞項目周邊區域環境。根據施工場地地形環境,科學合理布設臨時排水溝,防止水土流失。三是強化施工現場日常環保措施落實。施工前要根據原地貌環境狀況,采取苗木移栽、草皮剝離、表土剝離等措施,并設置草皮或表土集中堆存養護區。施工開挖的土方應及時進行回填,對于暫不能回填的臨時堆土采取坡腳編織袋裝土攔擋、坡面彩條布苫蓋的防護措施,減少水土流失。生活垃圾實施分類收集、定點堆放、及時清運;建筑垃圾盡量循環利用,不能利用的定期清運至當地建筑垃圾堆存點。采用低噪聲的施工工藝,選用環保檢驗合格的機械設備,從源頭上控制環境噪聲。灌注樁基礎設置泥漿沉淀池,施工泥漿水經沉淀后回用。五是科學開展完工后生態恢復。施工結束后,各施工場地應做到“工完、料凈、場地清”。施工場地整治完成后應根據場地原地貌類型,按照“當地適生”“宜草則草、宜灌則灌、宜樹則樹”的原則,科學有效地開展植被恢復工作,并實施適宜的植被撫育及養護措施,保障植被恢復效果。輸變電工程植被恢復措施主要包括草皮回植、苗木回栽、撒播種草、栽植灌喬木等,變電站及生態敏感區植被恢復可適當考慮景觀綠化措施。
2.4運營階段的環保措施
輸變電工程運營期噪聲和電磁污染對生態環境中的動物種群和人類生活影響有一定影響。一要在工作過程中加強個人防護;二要設置安全帶、植樹造林、用能吸收電磁輻射的材料進行屏蔽防護;三是變電站在主變和高抗側建設隔聲屏障或隔聲墻,降低變電站廠界環境噪聲;四是控制絕緣子表面放電,當絕緣子出現閃絡放電后,其表面絕緣性能大大下降,應立即更換,并對未閃絡放電絕緣子進行清潔處理;五是建設單位應制訂噪聲和電(磁)場強度監測計劃,進行線路的定期巡檢,及時處理存在的問題和風險,加強科普宣傳,緩解群眾顧慮,維護社會穩定[4]。
3結束語
在機械電氣一體化設備的安裝技術上,工作人員應該就相關的技術要點,提出切實可行的策略,盡可能完善各項施工操作步驟,切實提升機械電氣一體化設備的安裝質量,為工業生產效率的提升,奠定扎實穩固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旭航,包建國,許高金,張焜,廖琦琛.東海島輸變電工程對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的影響分析[J].電力勘測設計,2020(07):38-42.
[2]劉志剛,王剛,高健.輸變電工程質量管理現狀及應對策略分析[J].電力設備管理,2020(07):113-115.
[3]王文慧,王高尚,李躍龍.壓覆煤層開采對輸變電工程建設影響研究[J].現代礦業,2020,37(07):245-248.
[4]王玲玲,荊可.從設施驗收看青海省輸變電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編制的注意事項[J].中國水土保持,2020(07):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