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 楊繼蘋 李玉晶 王建松 張迪
摘要:病理學是一門重要的醫學基礎學科,主要從形態變化的角度來研究疾病發生、發展和轉歸規律,具有很強的直觀性和實踐性,因此實驗教學在病理教學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雨課堂是學堂在線與清華大學在線教育辦公室共同研發的智慧教學工具,目的是全面提升課堂教學體驗,讓師生互動更多、教學更為便捷。文章分析了將“雨課堂”應用到病理學實驗教學中,對病理學教學改革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雨課堂”;病理實驗教學
1.1病理學實驗教學的現狀及問題
病理學教學中存在授課內容多、學時少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傳統授課方式僅利用課堂時間教師很難將所有重點和難點講解清楚。病理學實驗課作為理論課的補充及實踐,具有培養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理論知識應用能力、實踐能力等綜合職業能力的重任。在以往的教學中,病理學實驗教學是教師提前準備好每個實驗的板書、掛圖、病理切片及大體標本等,學生主要是通過顯微鏡觀察鏡下變化,教師是通過對掛圖講解來增強直觀性,使學生產生感性認識。學生學起來費勁、問題較多,教師指導學生學習費力,工作強度大、效率低、效果不理想。不能全面地反映病理學實驗真實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不能及時調整教學手段、教學方法,促進教學質量提高。因此,有必要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調整,既能節約上課時間,又能讓學生更好的完成病理學實驗。
1.2“雨課堂”教學的優勢
智能手機是現代重要的通訊設備之一,借助于手機的雨課堂,可時時推送視頻、PPT、文字講義等,學生可以隨時觀看,直觀性強。
“雨課堂”的教學應用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隨著“雨課堂”教學模式的應用,使得傳統的病理切片觀察方法有了可替代的途徑。傳統的病理教學切片觀察必須具備病理切片和顯微鏡兩大要素,目前病理實驗教學是將準備好的病理切片發給學生在顯微鏡下觀察;“雨課堂”可以在實驗教學前把相關預習的實驗內容、解剖結構、組織學形態圖片、病理圖片等推送給學生手機端,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來安排提前進行病理實驗課的預習。實驗中運用多媒體把組織學形態圖片及病理圖片與病理切片顯微鏡觀察相結合,實驗后再把相關聯的練習題推送給學生,結合實驗內容完成作業。雨課堂的教學應用加深和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及綜合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學會運用觀察、比較、分析各種病理現象的方法,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雨課堂的應用使教師的演示、講解工具轉變為學生學習的認知工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角色發生轉變,由知識的傳授者變為實驗教學的指導者和組織者,教師通過雨課堂的互動有針對性對學生進行指導和講解,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逐步實現“學為主體,教為主導的”轉變。
雨課堂應用于教學有利于提高教師的理論及實驗教學水平和綜合能力提升,實施雨課堂教學對教師教學應用能力是一個挑戰,首先要從根本上轉變教學理念,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高度重視實驗教學,同時對教師的知識儲備、課堂組織能力等綜合能力要求更高。教師一定要對課堂內容和設計非常熟悉,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的知識水平和教學能力。參加雨課堂教學的老師提前要集體備課,研究實驗內容,確定實施細則,在實踐教學中不斷提高自身教學能力。
1.3“雨課堂”教學不能完全替代實驗教學
對病理學實驗教學不能過于依賴于雨課堂PPT實驗教學,還是要與顯微鏡觀察病理組織切片為主,雨課堂PPT實驗教學作為對照和輔助手段,在實驗課內以病理切片的顯微鏡觀察為主,雨課堂PPT病理圖片可作為對照觀察;在課外以雨課堂PPT病理圖片觀察以復習鞏固,這樣既為學生的課余學習提供一個空間,又不對學生的動手能力產生不良影響。
綜上所述,傳統的課堂教學已不再是學生獲取知識點唯一途徑,在信息化技術發展的推動下不斷實現教學觀念、課程標準以及課堂教學形式的轉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自主學習。線上線下相結合,開創多元化、個性化的雨課堂教學模式。在病理學實驗課中引入雨課堂教學模式效果顯著,為今后理論課的改革提供方向和依據。
參考文獻:
[1]卓麗娟.病理學教學初探[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6,8(2):130-132
[2]吳波,周曉軍.虛擬病理切片及其應用[J].臨床實驗病理雜志,2008,23(3)358-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