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宇 汪現義 魏全民
青少年溺水事件用生命代價對高校體育專業《游泳》課程教學、青少年課外游泳培訓提出了拷問。面臨社會游泳場館、游泳培訓師資短缺的現實,需要對高校體育專業《游泳》課程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及教學評價進行改革完善,使體育專業學生既掌握游泳教學和訓練方法,又熟悉水域安全教育內容,還具備溺水自救與施救的本領,實現課程的運動目標、教育目標和社會價值。
1 青少年溺水典型案例回顧
溺水事故頻發,已成為青少年非正常死亡的頭號殺手。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溺水事故導致全球37.2萬人死亡,而我國每年約有5.7萬人死于溺水,其中青少年兒童溺亡人數占56%。僅2020年發生的溺水事件就觸目驚心,如:4月17日,江西贛州南康區6名學生到河邊玩耍,一名初二學生不會游泳落水被沖走;4月29日,江西吉安永豐縣佐龍鄉恩江河流域,略識水性的熊某游泳時發生嗆水呼救,岸上不識水性的黎某選擇下水營救,導致溺水身亡;6月21日,重慶市潼南區涪江河壩水域一名學生失足落水,旁邊七名學生手拉手前去營救,造成一并落水失蹤,且多為女童。為此,教育部于6月22日發布2020年第三號預警《落實落細落實落地,嚴防溺水事故發生》,給各地各校再次敲響警鐘。但預警似乎沒有阻止青少年溺水事件的發生:7月7日,陜西西安高陵區四名少年在渭河河道游泳,三人在打鬧中溺亡;7月16日,一名九歲男童在陜西城固縣二里鎮一公共休閑娛樂場所溺亡,而其母親卻在距離50米的河道內打麻將;7月26日,江西上饒婺源大塘塢水庫雖然設立了多塊禁止游泳的警示牌,但還是導致三名女孩妹溺水身亡。
這一組組數字都代表了逝去的青春和生命,也成為社會和家庭永遠的痛!通過對以上案例分析發現青少年溺水和水域安全隱患隨時隨地都有可能發生,客觀上主要與社會沒有重視青少年游泳技能的學習、學校“堵疏”措施不協調、開放性水域監管盲區等有關,主觀上包括青少年對溺水的危險性認識不夠、游泳技能欠缺和缺少自救施救技能等原因。其中,學會游泳是防溺水最佳途徑的共識也為游泳教學改革提供了思路。
2 青少年溺水事故頻發的成因分析
2.1 青少年自身的原因
2.1.1 青少年心理及生理不成熟,對溺水危險因素認識不清
青少年對危險事物的理解比較抽象,不能從自身實際分析是否具備應付危險事物的能力,不僅將學校的防溺水安全教育知識拋于腦后,而且由于青春期的叛逆心理導致不聽家人勸誡,以為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游泳技術技能就能應付復雜的水域環境。有時還會一意孤行到高危水域進行游泳娛樂活動,最終往往因高估自己的游泳能力和一時逞強而葬送自己寶貴的生命。
2.1.2 青少年安全急救知識匱乏,自救與急救知識掌握不足
通過文獻研究和訪談發現青少年很少有機會接觸系統的安全急救知識培訓,對游泳溺水危險認識不足,自我保護意識薄弱,導致溺水事故發生時由于沒有掌握安全急救知識,不能采取正確的急救方法自救或幫助別人。例如前文所列舉的案例中就有因為在沒有掌握游泳技能的情況下沖動下水營救,最終導致群死群傷事故的發生。
2.1.3 青少年游泳技能不熟練,實用游泳技術沒有掌握
大量研究表明,應對溺水事故最有效措施就是熟練掌握游泳技能,如果已經具有了一定的游泳能力和救護常識,在溺水發生時往往不會驚慌失措,能夠采取正確的自救與急救策略。然而現實情況是大部分青少年不但不具備自救、急救常識,連最基本的游泳技術都沒有掌握。而日本要求所有學校都必須配備游泳池和專業游泳教師,并將游泳技能考核作為中小學畢業條件,以法律形式強制中小學生掌握游泳相關知識,從而有效減少了溺水事件發生,這也為我國青少年學習游泳提供了借鑒。
2.2 學校教育的原因
2.2.1 中小學校預防溺水教育重理論輕實踐
每當暑假,教育部門都會下防溺水告知書或警示書,向中小學生講述溺水危害和防溺重點,但這種純粹的說教式勸阻的教育方式效果并不明顯。突出表現在游泳技術學習、溺水體驗和自救等理論與實踐脫節,再加上青少年不會游泳的現實,導致溺亡比例較高。
2.2.2 中小學課外體育活動中游泳項目偏少
游泳作為一種運動項目,不僅有強健體魄的作用,還是一種十分重要的生存技能。日本等經濟發達國家都將游泳作為青少年課外體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我國目前中小學課外體育活動大多以跑步、球類等運動為主,對游泳項目的重視程度不夠,大多數學生在校期間沒有接觸游泳的機會,游泳運動技術的欠缺在溺水事件發生時更容易造成嚴重后果。
2.2.3 學校游泳場地和師資不能滿足學生需求
游泳場地作為學習游泳的硬件設施,對青少年學生能否參與游泳運動起著決定性作用,但目前建有游泳場館的中小學校少之又少。除了場地不能滿足需求外,游泳培訓師資也相對短缺,而且教學水平參差不齊,游泳培訓效果有待提升。總之,游泳場館和教練員等人財物的不足已經成為制約青少年參加游泳運動和學習防溺及救護知識的重要阻礙因素。
2.3 社會環境的原因
2.3.1 高危水域急救設施配備不夠完善
通過分析青少年溺水案例,發現農村留守兒童溺亡率較高,這與缺少監護人監管、父母安全意識薄弱有關,也與農村水域較多、缺乏防護設施有密切關系。這種現實直接導致青少年能夠很容易進入開放水域戲水,而當溺水發生時,又由于缺乏急救設施和裝備,很容易因為施救不及時而溺亡。
2.3.2 培訓機構因缺乏監管而導致教學效果差
社會上的游泳培訓機構一般是一個教練帶領數個學員進行游泳技能的學習,這樣既不能有效開展因材施教,也會由于場地的限制而沒有足夠空間進行練習,培訓效果受到不利影響。前期調研還發現某些游泳培訓機構中的教練員和救生員無證上崗現象比較普遍,教學實效性有待提升。
2.3.3 監護人安全意識薄弱和疏于管教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農村富余勞動力開始流向城市,這樣就導致留守兒童群體數量日益龐大,他們只有跟著自己年邁的祖父母生活,這就很容易導致留守兒童脫離他們的監管去開放水域游泳或戲水。有研究表明農村兒童是溺水發生的高危人群,即使不是留守兒童,他們的父母也將關注的重心放在學習成績上面,對學校下發的溺水預警等沒有真正落實,沒有完全承擔起未成年人的監管責任,這也是導致溺水頻發的重要原因。
3 高校體育專業《游泳》課程教學改革探索
3.1 體育專業《游泳》課程在青少年防溺中的價值和功能挖掘
通過調研發現青少年學生學習游泳的時間集中在暑假,地點大部分在游泳館或居民小區游泳池等開設的社會性游泳培訓組織,體育專業畢業生或在讀學生是教練員的主要來源,他們的游泳技術水平、教學內容安排等直接關系到參訓學員游泳相關知識的學習和掌握。但目前普遍的情況是游泳培訓組織只負責蛙泳或自由泳等技術動作傳授,而安全教育、溺水自救和救護等處于空白狀態,這也反映出高校體育專業《游泳》課程教學的短板和不足。基于這一現實,通過對體育專業《游泳》課程在教學目標設定、內容選擇和組織模式等方面進行改革和完善,可以使體育專業學生掌握更扎實的游泳技術動作和急救救護知識,從而使他們在青少年游泳技能培訓、水域安全教育、游泳場館管理與維護等方面發揮作用,能運用所學知識減少青少年溺水、溺亡事故發生。
3.2 體育專業《游泳》課程教學短板及改革策略
3.2.1 以人為本教育理念淡薄,應牢固樹立生命至上的教學目標
目前體育專業《游泳》課程主要還是以傳授游泳運動技能為主,以學生運動技術掌握好壞為主要考核指標,而對于如何進行水域安全預防措施和自救施救技能則較少。體育專業應將游泳視為一種生存技能,在教學中既要培養學生的游泳技術和專業知識,又要有高尚的品德,使他們在提高自我生存綜合能力的同時,也能夠掌握對其他溺水者施以正確急救的本領。
3.2.2 水域安全教學欠缺,應將安全知識教育納入教學內容
游泳作為健身、健心、娛樂于一體的體育運動項目,也存在溺水的風險,因此水域安全教育就顯得尤其重要,而這正是目前《游泳》課程教學中相對欠缺的環節。為彌補這種缺憾,在教學中應以專題形式向學生講解游泳安全知識,如溺水產生的原因及危害、公開水域游泳注意事項、如何避免溺水等環節,使體育專業學生也能在游泳技能培訓過程中將水域安全相關知識傳授給青少年,減少因無知和無懼誘發的溺水事件。
3.2.3 自救技能學習方式單一,應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
自救是溺水發生時游泳者最先使用和最有效手段。目前《游泳》課程教學基本都是全班統一組織,先岸上再水下的教學模式,教師對學生游泳基礎和個人特點沒有過多考慮,師生間討論與交流、互動與合作較少,導致學生只是對溺水自救技能有了大體了解,而真正實踐機會較少。如果僅憑日常教學,脫離相應情景的溺水自救施救實訓,不僅不符合實際,也達不到理想效果。為提高游泳溺水自救技能,情景教學模式應得到充分應用,通過模擬溺水時的場景考察學生自救技能的掌握情況。同時,分層教學模式、課內外一體化俱樂部教學模式等都是開展游泳教學的有效方法,都值得嘗試和進行實踐檢驗。
3.2.4 救護知識和技能弱化,應構建包括實用游泳在內的教學評價體系
雖然青少年溺水事故頻發且后果嚴重,但體育專業《游泳》課程的社會價值和作用并沒有完全發揮,游泳救護、自救與施救技能在課堂中涉及較少,而在自然水域或防溺水技能學習實踐則更少。針對青少年溺水特點,《游泳》課程教學中與生理學、醫學等相關的心肺復蘇等技能應進行實操實踐,踩水、反蛙泳、腋下拖帶及解脫等相關技能也應掌握,建議將實用游泳技術學習納入課程教學評價體系,不但是為了自身安全,也能在遇到他人溺水時體現人性價值,具備正確挽救他人生命的能力和方式方法。
基金來源:江西理工大學教學改革項目(編號:XJG-2019-28);江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課題(編號:JXJG-20-7-26);江西理工大學課程思政建設項目《游泳普修》(編號:2020113)。
通訊作者:汪現義
(作者單位:江西理工大學理學院體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