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俊波 付麗




1 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通過運動心肺功能測試儀對參與訓練的運動員進行心肺功能測試,并借助氣體分析儀對運動員血紅蛋白成分分析,結合心率表對心率的檢測,最后通過實驗數據比對分析,給出較為科學有效的結論,為運動員和教練員制定合理的訓練計劃提供依據。
2 研究對象與方法
2.1 研究對象
本文以8名18-22歲的馬拉松業余跑者為實驗研究對象。
2.2 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2)實驗法(3)數理統計法
3 結果與分析
無氧代謝改善訓練的目的是讓業余馬拉松運動員在最初感到肌肉疲勞時,通過自我調節來消除肌肉疲勞,每周的訓練時長也必須控制在較大程度上少于有氧耐力代謝狀況訓練。
3.1 實驗組和對照組運動員最大攝氧量對照分析
如表2所示,試驗前的實驗組的平均最大攝氧量為43mL/kg/min,對照組的平均最大攝氧量為43mL/kg/min。2組之間平均最大攝氧量無顯著差異。訓練3個月后,由功率車訓練的實驗組的最大攝氧量顯著增加,從測試前的43ml/kg/min增加到56ml/kg/min,存在非常明顯的差異,并且對照組在實驗前后的平均攝氧量也存在顯著差異。
3.2 受試者最大攝氧量下運動時間統計
如表3所示,實驗前最大攝氧量下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持續運動時間無顯著差異,實驗組在最大攝氧量下的平均運動時間為52秒。對照組在最大攝氧量下的平均運動時間為53秒,兩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的差異。實驗結束后,實驗組與對照組在最大攝氧量下的平均運動時長差異仍不明顯,但兩組在實驗前后都非常顯著增加了。
3.3 無氧閾測試數據統計分析
如表4所示,實驗之前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別的平均無氧閾值分別為2.12L/min、2.14L/min,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實驗結束后,實驗組的平均無氧閾值直接增加到3.16L/min,且實驗前后有明顯的區別。而對照組沒有在功率自行車上進行訓練,實驗前后兩組數據的對比存在的顯著性差異,表明使用功率車參與訓練的效果優于傳統的訓練方法。
無氧閾是一個臨界點,這個臨界點表示的是人體中有氧代謝向無氧代謝轉換的一個極限點,具體體現為,一名運動員所做的運動強度達到一定程度時,其體內的有氧代謝會變為無氧代謝,這一個無氧閾可以通過多種方法間接測試出來,例如身體通氣量或者心率,其中最常見的測試方法就是心率無氧閾測試,也是較為容易和實用的測試方法。在心率上訓練有素或訓練水平較高的運動員心率可以達到優秀水平即每分鐘46次,而正常情況下心率在每分鐘70次左右,較低的心率也可以提供夠該運動員所需的血液,這會為運動員大大降低能耗量。
4 結論與建議
4.1 結論
(1)實驗組業余馬拉松運動員的最大攝氧量指數從實驗前的43mL/kg/min增加到56mL/kg/min,對照組平均最大攝氧量增加為51ml/kg/min,略低于功率車訓練的效果。得出結論即使用功率車參與訓練從而提高有氧耐力的效果明顯優于傳統訓練方式。
(2)最大攝氧量時刻下持續運動時間和最大攝氧量后持續運動時間在實驗組和對照組之間沒有明顯差異,而兩組別在實驗前后卻有明顯差異,因此可以得出最大攝氧量時刻下持續運動時間與運動能力密切相關卻與最大攝氧量水平一般相關。最大攝氧量后持續運動時間與運動能力密切相關卻與最大攝氧量水平一般相關。
(3)實驗組和對照組的無氧閾值實驗前后對照有區別,兩組別間的對照也有明顯區別,無氧閾值和最大攝氧量是衡量有氧耐力的科學標準,可以得出功率車組合訓練法訓練有氧耐力效果優于傳統耐力訓練法。
4.2 建議
(1)功率車更注重全身性有氧代謝的鍛煉,使得運動員心肺能力等多項身體基礎機能得以增強,從根本上循序漸進地提升運動員的整體身體素質。因此訓練中若重在提高運動員的最大攝氧量或有氧耐力的時候可選擇使用功率車訓練方法。
(2)運動員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安排適當的訓練,強度要與自身素質相適應,同時運動員身體素質和技能要求教練員應在日常訓練中要兼顧有氧和無氧的訓練,且需分清楚各自占比的不同,綜合訓練提升全面身體素質。
(3)在日常訓練中可加入功率自行車,因其可根據運動員的需要靈活設置運動負荷,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借助心肺功能測試儀進行實時訓練監控,更好掌握運動員的訓練情況從而提高訓練效果。業余馬拉松運動員或教練員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功率車參與有氧耐力訓練。
(作者單位:貴州師范學院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