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我國自行車運動員公路訓練來說,訓練的主要場地為公路,但是公路上的機動車輛普遍都具有車速過快、車輛較多、車輛頻繁變道的情況。并且對自行車運動員公路訓練來說也具有騎行速度過快,危險性大的特征,非常容易與過往的機動車輛產生交通事故,從而影響運動員的訓練水平以及危害運動員的身體、生命健康。為了降低公路訓練的事故發生率,以及探討如何在公路訓練中提高自行車運動員的安全責任意識,對造成運動員在高速中經常出現事故的原因進行分析,從而確保自行車運動員在訓練以及比賽的過程當中生命不會受到威脅,減少運動員在公路訓練中經常出現的操作性、技術性、意識性失誤導致的交通事故。
危險的運動以及體育項目在日常生活中也是非常常見的,但是對于平時出行經常會用到的交通工具自行車,很少一部分人會認為其安全系數較小。但是,對于自行車運動員來說,尤其是以公路訓練的自行車運動員來說,在公路進行自行車訓練也是非常危險的。在自行車公路訓練的過程當中講究的是對于速度的追求,這就要求在公路訓練的過程當中騎行速度要非常快,這就大大增加了危險系數。在自行車運動員公路訓練的過程當中,安全性是教練員主要擔心的問題,危害了運動員的安全,也影響了訓練的效果。根據相關事故原因的調查研究,事故發生的原因主要為以下幾種:運動員在公路訓練對于車輛的避讓沒有安全意識、在訓練的過程當中騎行技術較差、對于交通規則不熟悉以及機動車輛駕駛員違規操作等,這些因素都會危害著自行車運動員的生命健康安全。但是這些因素也不是不可避免的,本文根據自行車運動員在公路訓練中經常出現事故的原因進行分析,并且根據相應問題提出解決辦法,從而保障自行車運動員的生命健康安全。
1 造成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
1.1 騎行技術較差
對于自行車訓練員公路訓練來說,訓練的地點主要是以公路為主,并且是運動員實地進行訓練才能達到訓練效果,感受真實的機動車輛的行駛、了解公路上的真實行車情況以及提升地形和路線的適應能力。對于剛進入訓練部隊的新運動員來說,訓練的實踐相對較多,教練所教授的知識相對較少,基礎騎行水平較差,對于交通規則的了解程度非常淺,并且在教練教授交通規則時,也沒有認真學習,沒有意識到交通規則對于自行車運動員公路訓練的重要性。當事故或者意外發生時也會出現處理不當或者根本不知道該如何進行處理,進而可能會對事故現場造成二次事故危害的可能。例如有一起事故當中,由于自行車運動員的騎車水平欠佳,對于來往車輛沒有及時避讓等,導致自行車隊的帶頭人員與相關車輛發生碰撞,導致隊伍中的運動員接連碰撞,產生連鎖反應。
1.2 安全意識疏忽
對于新運動員來說,在公路訓練時對于基礎知識掌握不熟練才會導致交通事故的發生。一些經驗豐富、具有長時間訓練騎行的老運動員來說,同樣也會操作不規范從而引發交通事故。對于經驗豐富的老自行車運動員來說,認為訓練的時間長,對于騎行的操作以及道路情況都非常熟悉,在騎行的過程當中往往會出現不認真訓練,或者在訓練時沒有意識到操作規范對于自行車運動員的重要性,思想覺悟不高,有的運動員在訓練的過程當中,在自行車上玩笑、打鬧,雙手離開自行車車把,在騎行過程當中由于溫度過高,雙手離開車把進行脫衣喝水等,非常容易在路面遇到坑洼時造成車體傾斜,從而碰撞到來往車輛以及造成運動員的摔傷事故,這些都是自行車運動員公路訓練造成事故的原因。根據相關真實案例,在1994年,某地區的自行車騎行人員由于在騎行的過程當中,由于自身體溫過高,也不想在中途停下,于是雙手離開車把進行脫衣動作,導致在衣服脫下的過程當中,衣袖過長卷進了車輪里,造成車輛方向把控失衡,與前方行進車輛的前輪發生碰撞,造成運動人員嚴重腦震蕩。
1.3 教練追求訓練成果而忽視隊員安全
有的教練在訓練的過程當中一味的追求訓練的成果,沒有把隊員的安全放到首要目標,沒有考慮到在公路騎行的過程當中車輛的不確定性,以及路面的復雜程度,一味的追求加大訓練,把安全拋諸腦后。根據1988年的真實事故案例,由于在訓練的過程當中,騎行隊伍路過交叉口時,訓練的教練沒有指揮隊員進行簡述,而是保持原來的高速騎行,這時訓練隊伍的左邊突然出現了行駛汽車,導致路面過窄騎行隊伍來不及避讓,從而撞到了汽車上,造成5人輕傷,3人重傷。
1.4 極端天氣一味追求訓練成果
對于自行車運動員在公路進行騎行訓練,難免會遇到極端的天氣,比如:下雨、冰雹、大霧、地面結冰等天氣,這給運動員的訓練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尤其是遇到毛毛雨的天氣,路面被雨水覆蓋,摩擦力減小,自行車輛在行駛的過程當中非常容易出現打滑的現象。但是有些教練,在極端惡劣的天氣環境中,同樣要求運動員按照正常天氣的騎行速度進行訓練,其中包括站立式騎行,在站立的過程當中,運動員的平衡感會因為地面濕滑而受影響,從而可能會出現交通事故。例如:在1989年的某省的自行車隊訓練的過程當中,出現了雨雪極端天氣,教練在發現極端天氣出現時,要求運動員按照原來的訓練動作以及騎行速度進行訓練,由于路面濕滑,機動車和運動員平衡感、方向感掌握欠佳,導致全隊摔跤,其中8人輕傷,2人骨折。
2 自行車運動員的安全教育措施
2.1 充分認識到我國公路交通發展的現狀和趨勢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隨之帶動著我國的工業和農業的蓬勃發展,大大促進了交通的進步,我國在道路建設的方面發展尤為迅速,使得公路變得平坦,更多的車輛有了上路的條件,并且以汽車、拖拉機、自行代表的機動車輛和非機動車輛為主。但是,由于我國車流量較大,司機的駕駛水平和時間不同,對于駕車技術的掌握情況也不同,有的駕駛者駕駛經驗較少,駕車技術較差,使得交通事故的發生率沒有減少,反而出現上漲的趨勢,這給自行車運動員的公路訓練增加了安全隱患,因此要特別重視駕駛人員駕車技術的審核和安全意識的培養。
2.2 加強政治思想和安全教育
對于剛剛進行自行車公路訓練的運動員來說,在剛進入訓練團隊時,要抓好對于安全騎行的思想道德建設,提升運動員對于安全意識的重要性,在進行實地公路訓練時要嚴格遵守交通規則,時刻謹記安全訓練的重要性。
2.3 學會保養、修理、使用自行車
自行車運動項目相比于其他運動項目來說,要求運動人員具有非常好的操作能力、身體協調能力、良好的反應能力,自行車運動員是通過自行車來進行競技運動,所以對于自行車的保養也非常重要。在比賽以及訓練開始之前要對于自行車的零件和各個部位進行檢查,看是否存在松動的現象,剎車是否保持正常使用,避免因自行車車輛問題導致事故的發生。
2.4 善于處理各種路面情況
如果在騎行的過程當中出現路面不平整的路段,最開始的隊員要先將騎行速度降低,再通過手勢以及相應的語言提示后面的隊員安全通過。例如,在隊伍前方的汽車要進行轉彎并且出現減速時,前方隊員要注意觀看汽車所給出的轉向燈的提示,如果汽車要向左進行轉彎,需要示意后方的隊員向相反方向通行,就是隊員要靠右騎行,汽車如果進行右轉彎也同理,騎行位置要與車輛轉彎的位置相反。需要注意的是在汽車進行轉彎時,千萬注意騎行方向不要與汽車轉彎方向一致,以免進入機動車輛駕駛員視線盲區,造成安全事故。
在較窄路面進行訓練時,隊形應避免出現多人平齊前進的情況,盡量在前方來車時,將隊伍排車一字隊形,機動車輛通過后再恢復到原來的隊形。
2.5 教練如何發揮保護、開道的作用
保證運動員的訓練質量和人身安全,教練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交通規則了然于胸,并且在行駛的過程當中為訓練隊伍開道、壓陣,起到了排除障礙和引導隊員安全行駛的責任。教練在開道的過程當中使用的騎行工具是摩托車,這就要求教練在行駛的過程當中要保持精神的高度集中,在開道的過程當中注意來往的車輛,并且和隊員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摩托車要行駛在馬路的中心線上,如果遇到汽車行駛的距離與隊員騎行的距離較近的情況,應打手勢或者舉旗子的方式,示意車輛進行避讓。
2.6 加強運動員的基礎技能訓練和行為規范
在自行車運動員公路訓練的過程當中,不光要學會如何處理在公路上出現的突發事故,同時對于自身的操作水平也要嚴格要求,在日常的訓練時,要充分進行體能和靈活性的訓練,增加訓練時長,在訓練的過程當中教練要進行陪同,對于出現的動作以及技術性問題給予相應指導,制定相應的訓練計劃,并且在訓練的過程當中根據隊員的訓練情況,對訓練方案進行相應調整,從而使訓練效果最大化。對于運動員在騎行過程中的動作要嚴格規范,明確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對于違反規則的運動員要進行相應處罰,建立完善的監督、檢查制度,可以更好的保障運動員的安全。
3 結束語
作為一名自行車運動員的訓練教練,也作為公路訓練過程當中保障運動員訓練安全的負責人,這就要求教練在訓練之前,要制定一套完整的訓練計劃,對于運動員在騎行的過程中出現的意外,要有相應的應急措施,保障運動員在公路自行車訓練的過程當中的安全,保障在實地訓練前,要對運動員進行多次的安全訓練,在安全問題方面并不能心存僥幸,在比賽之前更是要強調安全的重要性。我國近幾年對于自行車運動員公路訓練的安全措施以及要求相對較嚴格,有關事故的發生率也大大降低,沒有在訓練以及比賽的過程當中出現較重的安全事故,沒有影響到比賽的進程,我國自行車運動員在公路比賽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績。不管是任何項目,在訓練的過程中一定要將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只有保障了訓練人員的安全才能實施相應的訓練計劃,在比賽中才能取得非常好的成績,從而為國爭光。
作者簡介:孟浪(1984.03—),女,黑龍江湯原人,1996年,在佳木斯市體校練女子中長跑。1998年,進入省隊改練自行車,師從朱建偉。
曾獲成績:2007年亞洲自行車錦標賽女子公路個人賽冠軍;2003年全國自行車錦標賽公路大組賽第一名;2004年全國自行車錦標賽公路大組賽第二名;2006年亞洲自行車錦標賽公路大組賽第四名;2007年環法國吐魯斯單站第三名;2007年女子環法賽分段第四名和第五名;2008年環崇明島國際邀請賽第二站第二名、總排名第二名。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自行車射擊射箭運動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