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農
摘要:工民建工程具有較強的復雜性和特殊性,隨著市場的不斷變化,工民建工程施工現場的管理水平也實現了快速的提高,通過嚴格管理施工現場,保證施工現場的安全,從而使工民建工程實現健康發展。
關鍵詞:工民建;施工技術;質量優化;
引言
當前,我國工民建結構高度復雜,基礎施工條件較為嚴苛,給建筑整體施工帶來了較大的挑戰,也隱藏著諸多質量風險因素。再加上工民建占地面積較大、施工面分散度高、施工工序較多,施工階段各工序極易出現相互干擾倒置的情況,可能會給后續建筑運行造成嚴重甚至是毀滅性的影響。因此,從工民建施工技術的應用難點入手,對工民建施工技術的應用質量優化措施進行適當探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工民建工程施工現場的特點
1.1施工難度大
工民建工程施工的主要特點為施工周期較長、施工難度系數較大。工民建工程的施工周期通常為幾個月或者幾年,隨著建筑行業的不斷進步,工民建工程的施工規模也隨之擴大,使得整個工程的施工難度不斷升高。在高層建筑施工過程中,施工區域不夠寬敞,垂直運輸的情況非常普遍,從而提高了整個工程的危險系數和施工難度。
1.2投資主體多元化
如今建筑工程投資已經實現了多元化發展,投資力度越來越大,投資形式發生改變,投資主體不斷增加,但是企業的職責卻未能得到落實,使得工民建工程施工現場管理非常混亂。
2工民建施工技術的應用難點
2.1基礎開挖深
工民建項目基礎土方開挖較深,屬于深基坑開挖,且項目所處地的地下水水位較高、降深較大,基礎的深基坑土方開挖、支護以及降水階段的安全控制成為項目施工的難點。再加上項目基礎結構復雜度較高,存在數量不等的預留孔、地腳螺栓、預埋件,其精度控制也成為該項目施工技術應用的難點。
2.2基坑支護施工技術不夠完善
現階段的基坑支護施工技術由于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整體基坑支護施工技術的水平還無法完全適應工民建建筑的質量要求,相關技術規范還需要進一步優化,技術標準還需要進一步統一,難以完全適用于復雜的工民建施工項目的個性化、多樣化要求。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支護技術有效發揮其作用和功能,也影響工民建項目整體施工的地下施工環境和項目安全質量。
2.3鋼梁跨度大
工民建項目的屋面鋼梁為變截面量,跨度較大,需要在工程實施場地進行二次拼裝焊接,且對于制作、拼裝焊接精確度具有極其嚴格的要求。同時,由于結構橫梁跨度處于一個較大的水平,整體吊裝作業時,鋼梁極易在平面外失去穩定性,如何采取恰當的措施防控吊裝階段形變量過大、失去穩定性也將成為該項目施工技術實施的重難點。
2.4施工人員的素質參差不齊
任何施工技術的主體都是施工人員,施工人員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工程質量的水平。在基坑支護技術施工中,還存在施工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安全意識薄弱、技術水平不高的問題。有些施工人員的責任心不強,在施工中的操作不夠規范,影響整體施工質量下降。有些施工人員對于基坑支護技術的相關知識不夠了解,對相關技術掌握得不夠熟練,在實際操作中很容易出現差錯,對基坑支護施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產生了不利影響。此外,一些施工人員的安全意識不足,在施工中違規操作,不僅影響了自身的身體健康乃至生命安全,而且影響了其他施工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使項目整體的安全性難以得到保證。此外,在基坑支護的具體施工中,多種無法人為控制的因素也會影響基坑支護的施工效果和質量。
3工民建施工技術質量優化措施
3.1基坑支護施工技術
(1)土釘支護,即在基坑的坑壁立面插入細長的桿釘并向孔內注漿,然后在坑壁表面鋪一層鋼筋網,使其與鋼釘進行連接,最后在坑壁的表層噴射一層混凝土,從而形成一個支護結構,達到穩固的目的。這種支護方式適合地下水位較深、基坑開挖深度不大的情況。(2)排樁支護,是指沿著基坑的側壁排列支護樁,使支護樁與冠梁、錨桿、支撐等組成的一種支擋形式。常用的形式有三種:①懸臂式排樁。②排樁加內支撐。③排樁加錨桿。排樁支護適宜基坑較深的情況,而且這種支護技術的可操作性較強,能在有限的空間中提高樁身的承載能力,并且施工過程中的沉降量較小,應用非常廣泛。(3)土層錨桿支護,是指將錨的一端置入土層中,另一端與擋土和樁柱相連接,從而起到支護土層、防止土層沉降、位移的作用。這種支護形式操作起來較為簡單,在造價上較為低廉,并且在拆卸時也較為靈活方便,因此得到了廣泛應用。但要注意檢查錨桿的質量,確定好錨桿的位置,并保證灌漿均勻,用量符合規定。
3.2鋼筋施工
考慮到該工程鋼梁跨度較大,在基礎回填施工結束后,施工技術人員可以選定一砼墊,進行基礎底下層鋼筋、框架柱插筋、基礎梁鋼筋的綁扎安裝作業。一般基礎鋼筋需要貫徹一次性綁焊完畢的原則,在鋼筋下料前段,進行鋼筋下料數量、長度的計算、記錄。同時采用機械加工方法,進行鋼筋的彎曲、調直、切斷、焊接處理,直至全部鋼筋安裝完畢。在基礎鋼筋綁扎完畢后,施工技術人員可以依據套柱箍筋、豎方向受力筋電渣壓力焊接,繪制箍筋間距線。箍筋的步驟:控制角部鋼筋彎鉤平面、豎向鋼筋的彎鉤分別與模板面夾角呈45°、朝向柱心。若柱截面較小,則可以利用插入式振動器調整彎鉤、模板夾角在15°以下。同時依據交錯排列、垂直放置的原則,牢固綁扎箍筋轉角、豎向鋼筋交叉點(鐵線扣呈八字形),并利用柱箍將下層柱豎向鋼筋漏出面部分收進一個柱筋直徑,為上層柱鋼筋搭接提供良好環境。需要注意的是,柱上、下兩端箍筋加密區長度、箍筋間距均應與設計規范要求相符。若上、下層柱截面發生不確定變化,則應在梁鋼筋綁扎前,準確收分下層柱鋼筋露出部分,并在主筋外皮上距離1m的位置進行固定墊塊的綁扎,保證柱筋保護層的完整性。
3.3混凝土施工
工民建施工所用混凝土多為商業混凝土+早強劑。根據框架體系內不同部位特征,可以選擇不同的澆筑方式。在建筑配比時,施工技術人員應嚴格依據《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設計規程》(JGJ55—2011)、《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試驗方法》的相關要求,以混凝土強度、耐久性作為控制指標,科學設計水灰比。一般需要計算要求的試配強度,根據要求的試配強度計算所要求的水灰比值。根據水灰比值,選取每立方米混凝土用水量、單位水泥用量、砂率值、粗細骨料用量,最終確定混凝土配合比。在混凝土拌和操作完畢后,應根據混凝土的垂直、水平運輸要求,分別采用混凝土塔吊、混凝土運輸車+建筑機動翻斗車操作。一般混凝土從拌和地點卸出到澆筑作業完成延續的時間應小于1.5h,若超出這一時間,則應在澆筑前開展二次攪拌,避免混凝土出現離析、分層等現象,造成對混凝土均勻性的不利影響。
結束語
要想顯著提高工民建工程的施工質量,就必須做好施工現場的管理工作,使施工順利進行,從而高效高質量完成施工,使施工企業的經濟效益實現最大化。同時還要對施工技術人員進行高效的管理,定期組織專業技術培訓,不斷提高他們的專業素質,確保工民建工程的施工質量滿足規范要求,為建筑行業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李宏偉.工民建施工技術與質量優化探討[J].城市建筑,2021,18(15):131-133.
[2]王冬哲.工民建施工技術與質量優化的幾點思考[J].科學技術創新,2020(09):131-132.
[3]陳建珍.關于工民建施工技術與質量優化的相關探討[J].建材與裝飾,2020(04):23-24.
[4]李小光.工民建施工技術與質量優化研究[J].現代物業(中旬刊),2019(06):197.
[5]黃帥.工民建施工技術與質量優化研究[J].建材與裝飾,2018(1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