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貞婷 邱詠
摘要:我國城市化發展進程逐步加快,日益加劇水環境生態問題,如洪澇災害及水資源短缺等,對此種情況,我國當前必須要考慮的一個根本問題就是怎樣圍繞雨水資源進行合理控制和高效利用。在此背景下,以LID為核心理念的海綿城市建設熱潮隨之掀起。雨水進入水循環開始的地方就是場地,以場地為基礎才能確保海綿城市建設目標逐步實現;在城市建設開始逐步試點海綿城市的背景下,可持續及生態化等場地設計的主流開始以LID理念結合建筑場地設計形式為主。
關鍵詞:LID理念;民用建筑場地;中小型公共建筑
目前,我國積極推進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在民用建筑場地貫徹落實低影響開發建設理念的背景下,能確保整個大海綿城市建設目標逐步實現。海綿城市建設和LID理念的核心所在就是低影響開發技術,這自然給建筑場地設計工作帶來了巨大挑戰。對此,本文基于LID理念為出發點,結合作者本人的實際項目經驗,嘗試探索中小型公共建筑場地行之有效的設計對策,希望能夠為相關人員的設計工作提供參考依據,確保建筑總圖設計能在前期規劃階段就能夠充分發揮場地設計對建筑設計項目前瞻引導性的作用,積極開展與落實海綿城市設計對環境和社會的低影響開發設計理念(LID理念)。
一、基于LID理念的中小型公共建筑場地設計特征
民用建筑場地中的公共建筑場地主要包含住宅小區用地、商業用地、辦公科研用地等多方面場地,所以場地設計的顯著特征體現在綜合性、專業性、多學科等方面,通過民用建筑場地規劃設計工作的積極開展,能使民用建筑施工布局的矛盾問題得到有效解決,也利于良好場地布局效果的呈現。而對于中小型公共建筑場地而言,LID理念下的場地設計的顯著特征更多集中在如何選擇高效的LID設施從而有效的控制徑流數據。不論是居住建筑用地還是公共建筑用地,場地自身具備的地方性、政策性較強,同時考慮到場地的南北氣候,海綿城市設計很難有固有模式進行設計,需要在開展場地設計工作時,由設計師從主觀上真實反映客觀現象,從目標推衍到選擇具體措施再觀察效果和經濟,并重復這個過程最終形成一個有效的場地設計方案。
二、基于LID理念的中小型公共建筑場地設計策略
(一)總平面布置
整個場地設計中的關鍵環節所在就是總平面布局,其對整個設計方向起到重要決定性作用,基于LID理念下的民用建筑場地設計過程,要合理安排建筑及道路、綠化等方面內容,同時科學布置室外管網,并針對性確定LID設施位置及規模。而LID理念在中小型場地內的設計難點較突出的有以下兩點:一是如何平衡有限的場地、較高的建筑密度對可進行LID設施建設范圍和有效性的影響,二是如何平衡在項目造價中平衡增幅的LID設施費和后期維護費對整體造價的影響。在2021年我參與的一個有針對性的某商業綜合體項目。涵蓋體育運動和影院的使用功能對建筑平面覆蓋率有較大約束。對于商業項目的場地使用特性而言,盡可能多的設計廣場硬地比擴大綠化進行LID設施更貼合開發商和使用方的實際需求。同時硬質廣場的后期維護對比LID設施的后期維護更簡單且經濟。在設計過程中從以下三個方面作為突破口進行設計:
第一,土地的集約利用、經濟化利用是首要任務所在。基于LID理念下的場地設計,將建筑和空間之間的關系協調好,確保更多下滲空間有效留出,具體可通過建筑層數的增加,使建筑密度有效降低,也可借助綠地面積增加方式,實現更宜居公共開放空間的創造目的。在項目中,滿足容積率和限高的條件下,盡量在豎向空間增加層數以達到減少建筑密度,將建筑集中起來布置。第二,保護自然生態基底。盡可能保留場地內天然水面及坑塘等水體,可將這些區域當作場地雨水調蓄儲存設施來使用,使得一種景觀水體或雨水花園有效構建而成。第三,基于場地內現有條件的利用,進行建筑及道路、綠地等的合理布置。作為不透水區域的建筑及道路,可在低透水性的高地上布局,確保雨水管理目標良好實現;而布置綠地的過程中,應對場地內低洼地段進行優先考慮。此外,要合理利用場地內要素,使建筑項目開發對場地的影響最大限度降低。
(二)場地豎向設計
場地設計中的重要構成部分就是豎向設計,對于實際項目來說,因建筑外觀體型十分復雜,導致平面相對不規則,也會給豎向設計造成直接影響。以往設計時,通常會選擇排入市政雨水管道、直接就近向河流水系排入這兩種方式,第二種場地雨水處理方式十分簡便,但需要附近有河流,且許多地區都從方案批復階段就杜絕了這個設計方向。因此第一種排水方式是現在項目最常用的一種方式。基于LID理念的場地豎向設計,應確保以下目標有效實現:即要為基本場地坡度舒適性及防洪排澇防潮安全性等提供保障,同時也應基于自然水循環規律的嚴格遵循,為現狀自然生態環境提供保護。對此,進行豎向設計時,應注意以下幾方面內容:避免大填大挖場地,最大限度降低對土地的干擾;設計下凹式綠地,使雨水入滲有效增強;進行微地形設計,基于場地原有地形的利用,盡可能微改動場地,如波浪形微地形,能為雨水分散、雨水滯留及滲透的增加提供有利條件。
(三)綠化景觀布置
以往場地設計過程,為了盡可能地美化場地,設計的綠地豎向高度通常要高于地面豎向高度,因此降雨時導致綠地蓄水效果難以實現,也會向道路上排放雨水。LID理念下的綠的設計過程,不僅是把綠地當成了一種基本的美化場地,同時也應將綠地對雨水的調蓄下滲作用充分發揮。對此,綠地設計過程,第一,現有植被應盡可能保留,因植被自身具備的顯著功能體現在調蓄下滲和自然雨水管理方面,所以其實現的作用也是以兩方面內容為主,首先,能使雨水徑流有效降低,也利于水污染程度的減輕;其次,基于原有植被的盡可能保留,如古樹等,利于LID設施成本的降低。第二,可增加綠地規模,因綠地規模密切聯系著徑流大小,能確保雨水徑流及熱島效應有效減少,但城市通常有“寸土寸金”之說,受經濟利益驅使,在設計綠地總面積時,僅能以上位規劃條件中的綠地率下限為主,而對于中小型場地而言,在滿足綠地率的下限情況下,集中布置綠化,使綠化面積相對集中的方法來擴大綠化面積,為LID設施提供足夠的設計面積。所以基于LID理念進行場地綠化布置時,應基于多方面因素的考慮,確保綠化布局更具靈活性和合理性。
(四)室外排水管網設計
設計設排水管網時,應注意雨水排放量的控制,確保雨水回收利用目標有效實現,具體布置管網過程,應根據場地現狀、建筑布局、豎向高程設計合理且合適的匯水分區,借助新形式來取代單一雨水快速排出形式,將此種設施升級為能排出、能澆灌綠地的設施。而中小型場地如當地無雨水利用的要求應該將更多的目光集中在場地的自然滲透和自然積存這兩個目標。充分利用LID設施,將室外排水管網作為一種輔助手段考慮場地的雨水設計。而為了確保排水管道壓力有效減輕,使排水對管道的依賴大幅度降低,實現水質凈化與雨水徑流量削減目的,排水環節可通過草地等設施的利用,進行雨水徑流量的輸送,確保雨水能夠充分滲透。
結束語:
新時代背景下的中小型公共建筑場地設計,應以LID理念為出發點,在保障建筑功能需求充分滿足的情況下,借助對LID設施與場地的適配性、創新設計方法,具有針對性的布局場地,為場地自然環境提供保護作用的同時,協調建筑、社會、人三方之間的關系,設計出更低影響,對環境、社會、人三方更和善的設計作品。
參考文獻:
[1]陳睿. 基于LID理念下的民用建筑場地設計研究[J]. 建筑與裝飾,2020,2(11):18.
[2]薛友旭. 關于民用建筑工程設計中場地分析的簡要總結[J]. 建筑·建材·裝飾,2020,21(5):220,162.
[3]盧秀麗. 民用建筑場地規劃設計研究[J]. 建筑技術開發,2019,46(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