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旸宸 盧永紅
摘要:城市鎮生動記錄了古鎮百年來的社會、文化、建筑的積淀,見證了當地幾百年來的工商業變遷,具有較高歷史、文化價值。通過對城市老街建筑現狀的探索和相關數據的分析研究,深入挖掘了城市鎮的歷史文化資源,并從墻體裝飾材料中增減了原有的傳統建筑立面,并進行了相關的色彩重組和搭配。本文對城市街區改造中的建筑保護措施進行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城市街區改造;建筑保護;措施研究
引言
如何在建筑遺產的保護研究工作中更好地傳達建筑遺產的價值,傳承遺產的文化意義,這涉及到另一個話題,也就是建筑遺產的展示與闡釋,也正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主題——文化遺產的傳播與傳承。文化遺產的傳播我們可以借助出版物、講座、虛擬與實體模型、多媒體影像資料,以及相應的主題教育和社區活動等方式,提高公眾對于文化遺產價值的認識和理解。也可以使文化遺產在被保護的前提下對公眾開展文化遺產現狀及環境的公示和展現,這被稱為文化遺產的展示。此兩種方式在理論上都可以實現對文化遺產的傳播及傳承。
1建筑遺產保護中歷史街區的改造過程中規劃局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a)作為修復歷史街區以保護建筑物場地的規劃指南,首先必須作出有效決定,并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二、通過根據總任務的進程和要求將任務劃分為較小的工作目標,提高任務的效率;再次選擇一個基于技術的老建筑團隊,根據當地的特點和條件,為國內外建造滿意的住房;最后,在保存城市文化遺產的過程中,有必要吸收各種因素,以實現規劃的廣泛考慮、正常化和合理化,并在整合和妥協中最大限度地發揮效益。
2城市老正街的現狀
(1)建筑現狀。城市老正街中,主要建筑物為1~2層的明清至民國時期建筑,大多房屋都由臨街建筑、中庭院落及后宅組成。老街整體歷史建筑保護不到位,很多古建筑經風吹日曬只剩下殘垣斷壁。但是仍然有若干新建建筑穿插其中,新建建筑多為3層,有一棟高達5層,體量較大。(2)街巷空間現狀。街巷空間的古鎮街巷眾多,但街道空間統一連續,同時又不乏變化。以惟一風貌尚存的老正街為例,其上街建筑規模較大,二層街屋較多,街面較寬;下街建筑規模相對較小,單層街屋較多,街面相對較窄,但上、下街的街道寬高比例一致,均為1.18左右,給人連續的空間感受。
3有效改造對城市街區建筑的影響
3.1促進街區建筑得到全面有效的保護性修繕
一個地區就像一個鄉村生活方式博物館,世界旅游組織弗朗切斯科·法屬稱一個地區為“舞蹈國、森林國、治安官國”。為了執行傳統的農村建筑保護方案,地方政府成立了一個社區保護領導人小組,起草了保護立法和政治支持文件,并擴大了對生活和消防等基礎設施的投資。同時,應積極推動歷史遺產、環境保護、傳統住房和特殊工業教育,以便在保護人民的框架內實現可持續發展,在可持續發展的框架內提高保護水平,并將保護農村人口與良好人民的政策聯系起來,從而確保農村住區的可持續發展。近年來舉行的“中國傳統聚居地”為保護和發展本地區的傳統村落創造了新的可持續發展平臺,利用農村傳統文化、旅游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優勢,利用以傳統村落為中心的公共服務、一流的住房和優質規劃建設建筑。
3.2住宅建筑改造、旅游開放和弘揚民族文化
對居住建筑、吸引世界各地游客的開放旅游景點進行有效改造,真正感受旅游業的氣味和體魄,以及利用新媒體技術在互聯網上傳播的游客的主張,將在世界各地傳播,居住建筑的特點和當地歷史的文化認同將大大加強社會文化中傳統聚居地的歷史。
4城市街區改造中的建筑保護措施研究
4.1低碳可持續發展理念
城市街區建筑更新中強化外墻翻新施工后,要加強對建筑內部空間布局的規劃和設計,基于綠色環保理念下,綠色建筑思想盛行,在城市街區建筑內部空間規劃設計上,相關部門按照低碳節能原則進行設計,在空間設計上,注重功能性的發揮,在材料選取上,首選環保、綠色、節能材料,增設更多綠色化設計理念,逐步將建筑內部環境藝術設計推動到綠色節能發展方向上。
4.2彰顯層次感
綠色設計理念下,我國室內設計環境藝術快速發展,逐步提升在市場中的核心競爭力水平,然而在城市化進程快速發展下,室內環境藝術設計面臨一定的困境,相關設計人員要對現有建筑物內部空間功能等要素方面進行評估和分析,增加創新性的設計理念,規劃布局,并在設計上體現多元化設計理念,促進人與自然環境和諧統一,選用無污染、無毒、無味的綠色環保材料,以期回歸自然,營造良好的室內環境氛圍。
4.3提高環境藝術設計水平
尤其在城市街區建筑內部設計上,設計人員要積極學習先進的設計經驗和專業知識,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化水平,強化設計效果和質量,盡可能多地利用自然環境要素進行綜合設計,通過材料、色彩、造型搭配,烘托設計主題,強化受眾的認同感,增設具有城市街區韻味的屏風設計,在物件擺放上,擺設具有傳統意義的座椅板凳、花瓶、扇子、水墨畫等,營造城市街區文化氛圍,確保人們在城市街區文化熏陶中感悟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并積極進行保護和傳承。同時,設計人員要注重視覺傳達效果,注重室內空間意境的創造,保證空間搭配的多元化,反映人文理念、強化設計的整體美感,增加室內環境藝術與人之間的互動性。
5民居有效改造的建議
5.1對傳統民居建筑進行有效改造,做好總體布局,落實保護措施
各國政府在進行傳統民居的有效改造時,必須設計總體布局,確保鄉村居民的整個住宅建筑保持不變,確保住宅的歷史文化價值不受損害,并注意充分實施保障措施;(b)制定鄉村住宅自建安排,避免在傳統村民周圍建造新住宅,維護居民保護的傳統文化。住宅結構調整旨在反映其外觀和風格,國家機構旨在加強監督,不讓利潤損害農民的長遠利益,在改造過程中不影響環境。妥善規劃道路和配備傳統居住區,以便利人們的生計,并為旅行者提供優質服務,這對保護和有效改造具有真正的長期價值。
5.2建筑顏色分析
城市的民居建筑用色上更多地強調建筑與自然環境的和諧,而人類的主觀因素在傳統房屋中的反映較少。因此,可以說當地材料的色彩在東市傳統民居的色彩搭配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通過對傳統房屋的顏色分析,房屋各部分的顏色定位如下。墻面顏色為白色,原木色或藍灰色;屋頂顏色為藍黑色;門窗顏色為原木色;建筑物的整體顏色是原木色(地球黃色)或白色灰色。在城市建筑物的改建和改造中,主要提出了兩種建筑顏色模型:一種模型,原木顏色(土黃色),主要是木墻,木框架,木門窗部件,小藍磚等;模型二,白灰,主要材料包括白墻,木框,木門窗部件,小藍磚等;模式三,藍灰色,主要建筑材料包括青磚或石材,青瓦和相關的木制部件。
結束語
綜上所述,城市街區建筑更新及內部環境藝術設計成為城市更新過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相關設計部門、工程部門要始終秉持可持續發展理念,強化對城市街區建筑的修繕和保護,傳承城市發展記憶,并從空間文化、建筑空間功能使用等方面彰顯城市街區建筑的價值,深入挖掘城市街區建筑潛力,推動城市復興發展。
參考文獻:
[1]韓昱明.西安高桂滋公館及張學良公館街區保護與更新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9.
[2]梁鑫,劉天穎.建筑遺產保護中歷史街區的改造研究——以邯鄲市串城街為例[J].城市住宅,2019,26(07):63-65.
[3]林金霞.長沙市歷史街區建筑保護與更新模式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9.
[4]趙憲峰.杭州市居住性歷史文化街區更新改造的居民滿意度研究[D].浙江大學,2018.
[5]方靜.城市歷史街區改造與再利用設計研究[D].天津理工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