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志輝 賀俊杰 額爾登其木格 崔志剛 胡日勒
(1.錫林郭勒盟草原工作站,內蒙古錫林浩特 026000;2.正鑲白旗草原工作站,內蒙古錫林郭勒盟 013899)
錫林郭勒盟位于內蒙古自治區中部,是以草原畜牧業為主體經濟的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全盟草原面積19.7萬km2,草原類型主要有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和沙地植被,分別占草地面積的15.9%、34.5%、15.8%和33.6%。是我國草地類型和植被種類最為齊全的草原地區,是我國北方重要的綠色屏障,對于維護華北地區的生態安全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錫盟以高平原為主體兼有多種地貌單元組成,受地理位置、自然條件、土壤質地等因素影響,草原生態極其脆弱。因地處西風帶中心地帶,是全國最大的風區之一。干旱、少雨、多風、蒸發量大等氣候特征,是造成草原沙化、退化的內因。隨著人口增加,生產的發展,加劇了草原沙化、退化,生態系統嚴重受損,草原初級和次級生產力降低,草原生態屏障功能逐步減弱,不僅嚴重制約著全盟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而且直接影響到京津地區的生態環境。有資料顯示,沙塵暴天氣由50年前的每年6天,增加到2000年的20多天,而且程度明顯增強。據調查,截至2019年全盟草原退化面積972.7萬hm2(輕度386.7萬hm2,中度401.2萬hm2,重度184.8萬hm2)。
錫盟草原工作機構介入草原基礎研究歷史較短。
錫盟草原工作站成立于1965年,職能是對全盟草原進行管理和督導,草原畜牧業經營模式粗放,基礎研究工作主要由大中專院校和科研院所承擔。20世紀70年代,以砌石頭墻、壘土坯(草皮)、挖壕溝等形式,就地取材,簡單圍建草庫倫形成草原建設的雛形。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號召下,各旗縣相繼成立草原工作站,內蒙古大中專院校面向全區各地招生培養有草原及相關專業知識的青年,定向分配到各旗縣市草原站成為草原專業技術工作中的骨干力量,20世紀80年代,國家組織進行了系統的草地資源普查工作,摸清了全盟草原的現狀,草原建設、保護、合理利用的問題提到日程上來。
盟、旗兩級草原工作站與國家、自治區科研院所合作,在草原基礎研究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具不完全統計,2011年以來,在研課題、項目達30多項。針對全盟草原生態環境嚴重惡化的狀況,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逐步加大了科技成果轉化力度。諸如青貯玉米技術推廣、規范化配套草庫倫建設技術推廣、以水為中心的草原生態建設。即對大面積天然草場,采取以淺耕翻、補播、切根、施肥、灌溉、封育為主要措施的草地改良;以水利化家庭牧場為載體,加強小流域治理,農區開發水澆地,推廣以水為中心,林網配套,統分結合,適度規模的灌溉飼草料基地建設;干旱區旱作多年生牧草和飼料種植;科學合理地進行放牧場劃區輪牧、休歇和打草場輪刈,使草牧場獲得休養生息的機會,實現草原畜牧業可持續發展。
近幾年,錫盟在草原保護建設、生態治理方面采取了許多重要舉措,做了大量的實際工作,草原生態環境呈現整體遏制、局部好轉的良好態勢。為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促進農牧民增收、保障畜牧業產品供給發揮了重要作用。2011—2020年,全盟平均草原植被蓋度達到45.7%、高度為26cm、產草量為867kg/hm2,較2000—2010年平均值分別提高了5.4%、0.2cm、273kg/hm2[1]。多年生植物種類明顯增加,群落結構趨于優化,草原生產能力明顯提升。
“黨的十八大”以來,錫盟不斷深化對新發展理念的認識,堅守生態良好底線,在中央財政的支持下,錫盟實施草原保護工程,像保護基本農田一樣保護基本草原,將85%的盟域面積劃入生態保護紅線[2],嚴格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以及草原休牧、輪牧、禁牧和草畜平衡等制度。2013年以來,全盟累計完成草原建設總規模1448萬畝。但由于缺少專業化、系統化草原建設基礎性研究機構和團隊建設、缺少專項課題項目、先進設施設備和科研資金投入等的支撐,嚴重滯緩了錫盟草原建設,致使草原建設速度趕不上退化速度,導致草原缺乏可持續發展的能力。近年來,錫盟草原建設速度每年在100多萬畝,而草原退化速度每年在600萬畝以上。
《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和《內蒙古自治區草原管理條例》的頒布實施,充分調動起農牧民對草原生態建設、保護的積極性。但由于宣傳貫徹力度不夠,各種形式的違反《草原法》破壞草原生態的行為時有發生,從長遠利益的角度上分析生態建設是一件關系國計民生、惠及子孫后代的大事不深不透,維護草原、建設草原的自覺地性不夠。因此,強化生態保護和建設的意識,加大教育和宣傳的力度,對草原實行依法管理,在當前仍顯得十分必要和緊迫。面對草原生態遭到嚴重破壞,畜牧業發展受阻,更需加大草原建設的基本投入,依靠草原科技,保證建設成效,盡快實現退化草原的全面修復。
目前錫盟從事草原保護和建設的技術力量基本依靠盟旗兩級草原工作站的技術人員。開展的業務工作也主要以草原生物災害預測和防治為主,從事的科研項目多是與國家、自治區大中專院校、科研機構合作開展學科領域的課題項目,沒有針對錫盟草原基礎建設為主要發展方向的專門科研機構,也缺少專業團隊和技術人員。
草原基礎研究經費投入和進行草原建設種植、改良等生產活動的必要設備設施嚴重短缺。
一是以我盟現有草原工作機構和專業技術人員為基礎,加強與國內、區內各大中專院校、科研院所的溝通合作,建立起一支專門從事錫盟草原基礎建設研究工作的科技隊伍。二是通過深化改革,選一批有一定工作經驗,責任心強,年富力強,刻苦鉆研,勇于創新和奉獻精神的科技領導干部,成為草業科技帶頭人,帶領廣大草業科技工作者在草原基礎研究工作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建立起基本涵蓋錫林郭勒草原主要植物種類物種,兼具物種保護、生態建設、科普教育,學術交流等功能的植物種質資源圃。為錫林郭勒草原的生物多樣性保存、生態修復、生態產業,草牧業發展等提供科研保障。
由于在外界因素的年度變化和季節變化下,草原生態系統也在動態變化中。因此,掌握動態變化趨勢對草原建設與保護工作非常重要。為此,應當利用現代科技力量,建立草原生態系統動態數據庫。
植物資源是人和動物賴以生存的基礎,據有關研究資料顯示:地球上一種植物的消失,往往會有10~30種依附于這種植物的動物和微生物消失[3],因此,植物多樣性的保護關系著人類社會的生存與發展。由此可見,瀕危植物的保護尤其重要。
引進先進的設施設備,試驗篩選適宜退化草場補播的抗旱牧草品種以及如何提高補播后存活年限等科技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