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政
(內江市消防救援支隊,四川內江 641000)
隨著機構改革,原有的消防安全議事協調機構,市消防安全委員會被取消。同時根據國家、省、市安排,成立內江市消防安全事件指揮部,在市應急委的統一領導下,負責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火災防治和滅火救援應急處置工作的決策部署。內江市消防安全事件指揮部由市委、市政府領導擔任指揮長,成員由市公安、市住建、市應急、市消防救援支隊等34個部門組成,下設由14個行業部門牽頭的消防安全領導小組消防安全組。在市應急局設置市消防安全指揮部辦公室,主任由市應急局局長擔任,負責日常性工作的副主任由市消防救援支隊支隊長擔任。
市消防安全事件指揮部自成立以來就積極履行職能職責。先后組織制定了《內江市消防安全事件指揮部工作規則》《內江市消防安全事件指揮部辦公室工作規則》《內江市消防安全應急預案》等制度性文件。每季度組織召開聯席會議,安排部署全市消防工作。推動各行業部門按照“三管三必須”要求,部署開展本行業消防安全整治。部署開展了電動車、高層建筑、石油化工企業、文物古建筑等重點場所、領域的消防安全整治,“一點一策”督改重大火災隱患。組織開展了大型商業綜合體、石油化工企業、高層建筑等重點領域的消防安全演練,成功組織撲救了一系列重大火災事故。
當前內江的應急管理事業正處于爬坡期、過坎期,對標“全災種、大應急”,如何依托市消防安全事件指揮部,建立各類應急救援力量之間的高效協同作戰應急聯動機制,還存在許多的短板和不足[1]。
因內江市消防安全事件指揮部才成立不久,各項制度正處于日趨完善階段。例如在《內江市消防安全應急預案》中,未明確各行業部門緊急聯系人及聯系方式,需緊急調動灑水車、大型挖機等機械設備時,不能“一鍵式”調動。絕大部分行業部門未結合《內江市消防安全應急預案》,根據本行業部門職責,細化工作分工。
一場大的火災事故撲救,往往涉及戰線長、作戰時間長,現場參戰力量多、通信聯絡頻繁的現狀,建立高質高效的通訊聯絡體系,對事件快速處置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但目前全市各應急聯動力量使用的通信方式不同、呼號不同,造成各部門之間聯系不暢,指令不能快速下達,不能對應急事件作出快速響應。
主要體現在基層鄉鎮、行業部門和社會單位方面,雖然近來來一直在推動各鄉鎮建立專職消防隊或志愿消防隊,建立社區微型消防站;推動各行業部門明確安全管理人;推動各社會單位履行消防安全責任,建立志愿消防隊或微型消防站;但在實際工作中,絕大部分履行消防工作的人員,因身兼多職,忙于日常性工作,對消防安全工作職責不清,在檢查消除火災隱患、撲救初期火災等能力方面還有待提升。從部分火災處置來看,有些單位的員工在火災來臨時,手忙腳亂,不知如何處置,這與依托社會共享、共治理念相駁。雖然各行業部門建立了應急隊伍,但在聯合應急處置上,快速反應、快速集結等應急聯動機制還未形成。各類專家人才建設方面,還未形成較為系統的運行機制。
從全國、全省、全市大型火災撲救看,基礎設施建設對消防安全事件處置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從當前內江的城市發展建設看,消防隊站、市政消火栓、取水碼頭、公共停車場等建設,還跟不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從農村地區建設看,消防規劃比較滯后,大多數農村地區未建有公共消火栓,天然水源處也未設置專門的消防取水口,消防用水難以滿足滅火救援需要。從裝備建設上看,特種消防車輛配置比例偏低,登高消防車、夜間照明車、排煙消防車等嚴重不足;化工、重型工程機械、戰勤保障、核生化等專業裝備匱乏,新型、高科技、高尖端裝備配備少。
如何提升協同作戰應急聯動工作效能,需要堅決樹牢“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在黨委政府的統一領導下,推進多種形式消防隊伍體系建設,有效改善消防裝備不足和消防基礎設施欠賬問題,建立健全多部門聯勤聯動聯訓工作機制,不斷加強火災撲救和應急救援工作水平。
依托“應急委、安委會、減災委”建立集響應、指揮、協同、處置、保障為一體的應急救援聯調聯戰運行模式,以應急預案制作為抓手,明確監測預警、機制觸發、會商研判、專業指揮、協同救援、成效反饋的工作流程,確保發生災情,第一時間啟動等級響應、第一時間成立現場指揮部,協調支援應急隊伍、專家和裝備、物資等應急資源,督促和指導應對處置工作,確保應急指揮“扁平化”、應急處置精準高效。立足打一仗、進一步的原則,對達到一定標準的消防安全事件建立常態化戰評機制,將參與應急聯動的相關部門、單位納入參加戰評范圍,不斷提升應急響應、應急指揮、應急處置、應急保障等能力。推動各行業部門明確并細化突發事件防范應對職能職責,制定專項突發事件應急指揮運行圖,實現掛圖指揮、掛圖作戰[2]。
科學謀劃,因地制宜,形成以地方人民政府主導,消防救援機構主辦,相關部門積極配合的工作模式,統籌社會面聯動隊伍,依托住建、城建等行業部門,組建涵蓋高空破拆、障礙推挖、起重吊升、車輛裝載等功能布局的重型工程機械保障分隊;依托水務、城管、消防、自來水公司等行業部門,組建涵蓋遠程供水、灑水車運水以及管網增壓、鋪設、維修等功能布局的城市供水保障分隊;依托衛生、醫療、紅十字會等行業部門,組建涵蓋傷員急救、傷員運輸、傷員救治等功能布局的醫療保障分隊;依托交通運輸、鐵路、航空等行業部門,組建涵蓋人員運輸、裝備投送等功能布局的交通運輸保障分隊。推動社會單位建立健全志愿消防隊、微型消防站,并將其納入指揮部統一調度。分專業建立健全專家人才庫,定期召開專家聯席會議,確保遇有重大災情,各類型專家能及時與研判會商,提供專業技術支持[3]。
建立聯合應急值守制度,定期組織專家人才協助指揮、行業部門聯動、各類救援力量參與的聯合實戰演練、桌面推演、業務交流,不斷磨合應急機制,檢驗應急響應、專業處置、協同配合、專家會商、指揮決策、物資保障等各個環節,提升各方力量快速反應、靈活機動和協同救援能力。配齊各聯動隊伍通信器材裝備,實行裝備統一、呼號統一,確保發生突發事件,信息暢通。
逐漸補齊城鄉取水設施缺口;建立市政消火栓相關信息互通機制,嚴格按照相關標準,將市政消火栓與城市道路、市政供水等工程同步建設;對未設置消火栓或設置消火栓達不到要求的城市道路等,嚴格按照國家標準,補充、增設或調整間距。按照“一城一策”“一區一策”要求,建立潮汐停車場、共享停車等機制,規范車輛停放,暢通生命通道。加強全市消防隊站、專職消防隊站建設,補齊全市消防救援站、專職消防救援隊站欠賬,逐步形成以特勤站、普通消防站為中心、小型消防站和鄉鎮消防站為補充的隊站格局,全面提升全市消防救援綜合實力。
面對新時代、新要求,如何建立高效的消防安全事件協同作戰應急聯動機制,對我們來說是一項新的考驗,需要我們不斷地鞏固、完善,才能完成新時代賦予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