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偉倩
(濟南市長清區消防救援大隊,山東濟南 250000)
目前來看,城市中的大部分建筑都為高層建筑,此類建筑可以解決我國土地資源緊缺的問題,能夠為更多的人提供居住空間。高層建筑與傳統的建筑不同,在結構、形式、功能等方面都發生了變化。例如,高層建筑都設有電梯,而大部分底層建筑沒有電梯。高層建筑如果發生火災會迅速蔓延,如果使用電梯逃生,則有很大的安全隱患,所以在電梯設計時應該對此進行分析。此外,高層建筑也有很多不同于普通建筑的消防特點,需要采取針對性的安全管理措施。
如果高層民用建筑發生火災,則火勢會迅速蔓延,因為高層建筑很容易出現煙囪效應。建筑中的縱向豎井、電梯井、孔洞、垃圾道等通道較多,人工氣流也在自然氣流的范疇之內,容易出現抽拔力,濕熱氣流上升的速度較快,在垂直高度為100m的建筑中,煙氣會順著通道迅速蔓延,25s~33s就會擴散到頂層;通風空調管道也容易促進火勢蔓延,因為高層民用建筑的功能更加復雜,所以對溫度、清潔度有很高的要求,需要設置通風空調。雖然空調系統可以改善生活環境,但在火災出現后,高溫煙氣很容易進入通風管道,進而促進火災的橫向蔓延;室內、室外的風力和風速也會影響火勢蔓延。在10m位置,風速5m/s;在30m位置,風速8.7m/s;在60m位置,風速12.3m/s,可見位置越高風速越高,火勢蔓延的也越快。
普通建筑通常采用不燃結構,火災溫度約為900℃。高層民用建筑則可以達到1300℃,對于人類來說,在70℃的溫度下只能堅持存活30s。在滅火逃生的過程中,高溫蒸汽、煙氣都會對人體造成傷害,不僅會損害皮膚,如果吸入肺部也會造成肺部、呼吸道的嚴重損傷。由于高層民用建筑的層數較高,所以逃生需要更長的時間,潛在的安全隱患也就更大。
統計顯示,在高層建筑火災中有70%~80%的人因為煙氣中毒死亡,因為煙氣中含有很多有毒有害的成分。尤其在現代高層民用建筑中,很多裝修材料、室內裝飾物、生活用品等物品中都含有很多化學材料,燃燒后會有大量有毒氣體釋放出來,造成大樓內部充滿有毒氣體,不僅影響視野,吸入身體之后也會導致死亡。
高層建筑如果發生火災,則會出現大量的濃煙,溫度也會急劇升高,消防人員很難在第一時間確定起火點,難以開展火情偵查活動。不僅如此,煙氣會不斷流動和蔓延,各樓層、即各個位置都會出現起火、冒煙的情況,進一步影響消防人員作出判斷[1]。在營救方面,由于層數較多,所以垂直距離比較大,被困人員需要經過較長的疏散時間,尤其在溫度較高、煙霧較濃、電力切斷的情況下,受災人員很容易出現恐懼的情緒,進而采取錯誤的舉措,會增加消防營救工作的難度。在火災撲滅方面,其對自身的消防設施有較高的依賴性,尤其在超高層建筑中,普通的消防設備、救援部隊無法滿足救援要求,需要采取直升機救援的方式。超高層建筑在100m以上,但消防云梯車很少超過100m,所以10層以上的救援難度會進一步加大。
針對高層消防問題,應該從預防管理入手,嚴格把控防火審核工作,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貫徹科學的技術方針。不僅要做好施工的檢查和管理工作,還要加強驗收管理。檢查高層民用建筑的消防安裝許可證,確定是否按照要求安裝消防設施,對技術進行嚴格把控,從源頭上降低消防安全隱患。首先,應該對高層民用建筑的耐火等級進行控制,一類建筑則為一級,二類建筑則應該在二級以上。高層民用建筑裙房應該有二級以上的耐火等級,地下室則應該符合一級標準。對防火間距進行合理的設計,為了避免火災快速蔓延到其他建筑之中,應該根據規范要求保持建筑之間的防火間距。在13層高層建筑中,裙房層數為9層,與一級和二級耐火等級的民用建筑應該保持9m的距離,與三級耐火等級的民用建筑保持11m的距離,與四級耐火等級的建筑保持14m的距離。如果兩座高層民用建筑相鄰,則較低的建筑屋頂不設置天窗、承重構件耐火極限應該在1h以上,相鄰較低一面外墻是防火墻的情況下,可以適當縮減防火距離,但應該在4m以上。此外,還要按照要求設置消防設施,包括自動報警系統、自動滅火系統、室內消防栓系統等。以自動報警系統來說,應該設置火災探測器,每隔2~3層就設置一個。還要設置手動火災報警按鈕,可以在前室設置,包括防煙樓梯間前室、消防電梯與防煙樓梯間何用的前室等位置,因為這些位置是消防滅火的必經之處,便于按鈕的使用[2]。還要設置火災應急廣播、火災警報裝置等,構建完善的自動報警系統,及時發現潛在險情,并作出示警,為疏散工作爭取更多時間。
為了提升高層民用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水平,應該從監督工作入手,嚴格檢查高層民用建筑的日常消防情況,讀出各個單位做好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同時還要增加消防滅火、緊急逃生等演練活動,通過實踐訓練來提升各單位的消防安全管理能力。要積極宣傳消防知識,加強天然氣管道、電線線路的管理工作,杜絕違章動火、改建等行為。要定期檢查安全出口、疏散通道等位置,確保這些位置保持通暢。消防控制室應該設置專門的值班人員,24h進行直觀監管。要保障值班人員掌握專業的技術知識,面對火災險情可以采取合理的應急措施。應該對外部防火間距、內部構件改造等問題進行嚴格管理。在防火間距的范圍內,禁止搭建其他建筑物,在18m范圍內,也不能栽種高大樹木、設置電力線路等具有一定高度的設施,否則會對消防工作造成影響。建筑內部不能隨意改建、修整,尤其對于防火、防煙分區,要嚴格遵守規定要求,不能隨意更改。如果單位需要更改建筑結構,則需要向消防機構發出申請,通過審核之后才能實施改造,嚴禁擅自動工的行為,如果發現要依法處置[3]。應該根據要求做好監督檢查工作,消防監督可以每半年落實一次。在實際抽查的過程中,應該針對火災危險性進行檢查,還要注意消防設施是否完整、消防聯動力是否正常、安全出口是否通暢等。每隔2個月就應該進行一次全面的消防設施測試,確保各個消防設施都可以正常使用。
為了更進一步完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可以投入更多資金、資源。開發商、物業等單位可以設置消防專項資金,利用專項資金進行消防設施的更換、維護等工作。多產權單位可以通過簽訂協議的方式,從各個單位中抽取資金建立用于消防維護的基金,聘請專業的物業單位進行基金的管理,確保消防設施的養護、維護工作得到有效落實。此外,還要完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首先,要明確消防安全責任和職責。在一般規定中,高層民用建筑的業主、使用人是安全責任主體,應該承擔消防安全責任。業主、使用人是單位的情況下,應該明確單位中的管理人、樓長、樓組長等責任人。如果采取租賃、承包等形式交給承包人、承租人使用,則當事人應該在簽訂合同時確定具體的責任,并且做好安全統一協調工作。在職責履行的過程中,應該遵守消防法律法規,組織開展防火巡查、檢查等工作,按照規范對設施進行保養、檢查,確保消防設施完好無損。應該建立消防安全理會、教育培訓、巡查檢查、隱患整改等制度。消防車通道、安全出口、疏散走道等位置一定要保持通暢,便于消防救援工作的開展。在巡查方面,也要建立完善的制度規范,確定具體的巡查人員、巡查內容和巡查頻次、巡查內容,確保巡查工作的全面性、有效性。
高層民用建筑的消防安全風險較大,所以必須要采取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應該從安全預防入手,采取針對性的預防策略,并且加強監督、巡查等工作,確保消防建設的合理性,并規范日常消防安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