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翔
(宜賓市食品藥品檢驗檢測中心,四川宜賓 644699)
隨著國民經濟水平提升,人們對于飲食的要求越來越高,食品行業的發展速度很快。為滿足人們的需求,各大食品生產企業開發了多個種類的產品,部分企業急于求成忽略了食品安全的問題,需相關部門加大食品安全監管力度,為人們的飲食安全提供保障。
當下我國大部分消費者關注的不是食品質量、廠家規模等內容,而是食品種類、價格等。由于安全意識淡薄,不能自覺抵制三無產品,而食品市場龐大,各地市場監管部門的監管難度較大,導致人們的食品安全得不到良好保障。
食品安全的監管工作難度很大,在實際工作中,食品監管部門只能對有規范營業執照的食品生產廠家進行監管,對很多無證經營的小作坊和三無廠家,只能采取“順藤摸瓜”的方式進行打擊,效率很低且工作存在滯后性。
食品安全監管過程中,最容易出現問題的是供應鏈的監管,部分地區的供應鏈監管工作落實難度很高,監管部門和企業的溝通存在問題。食品企業的發展越來越快,生產和消費環節之間的距離逐漸拉近,激烈的市場競爭,部分企業開始在質量控制工作的落實方面展現出疲軟的形勢,易發生食品安全事故。但監管部門的食品安全監管人員數量十分有限,在越來越復雜的食品安全問題監管工作方面難以提供穩固支持。尤其是在食品供應鏈信息收集和分析方面,食品供應的來源十分復雜,且問題食品和原料的來源也很難查找。信息化時代下,信息的傳輸獲得了質量和效率的雙重飛躍[1]。監管部門可要求企業將食品進購的源頭進行報備,食品原料的供應商也可主動到有關管理部門報備,降低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的難度,一旦發現食品來源不可查,需找到源頭并進行整治。
在信息化時代下,社會上的食品安全監管力量具有明顯的優勢,但當下依舊有大部分地區的社會力量沒有發揮在食品安全監管方面的作用。政府可將社會力量作為食品安全監管工作落實的主體,鼓勵并引導社會力量發揮監管作用。如某地食品監管部門要求食品行業的商戶將營業許可等證件掛在固定位置,保障食品來源可查。企業將檢測合格的證明發布在網上,保障消費者能夠順利查找到食品安全證明,也更方便社會力量行使自身的監管權力。
食品安全監管工作應以預防為主,發生問題會帶來嚴重后果,作為重要的民生問題,食品安全監管工作應注意管控和預防。發生了安全問題后,能根據預測的方案在第一時間進行問題響應,避免事件持續發酵造成嚴重的社會后果[2]。
在信息化時代中,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的落實需監管部門工作人員參與,提高食品監管人員的監管素質能優化相關工作細節,在工作落實的過程中全面促進工作效率和質量的提升。從執行工作落實效果的角度分析,食品安全監管效果與工作人員的思想覺悟有關,有關部門需主動為工作人員提供學習機會,定期組織團建和培訓[3]。如某地衛生部門為提升當地食品安全監管團隊的素質,定期組織工作人員參與思政教育培訓,工作人員基本能將掌握的知識應用到實際工作當中。
完善食品監管機制可從市場監管的角度入手,社會食品安全意識薄弱和監管責任落實不到位,可以在食品監管機制的完善過程中得到優化。對于市場上的三無產品,監管部門可鼓勵人們積極舉報,并給予一定獎勵。不僅能落實各地監管部門的責任,還能提升人們的食品安全意識。
食品監管標準化的落實是工作開展的基礎,具體的監管內容不應該局限于原材料的來源,對經營者的資質和健康情況也應提高重視程度,相關內容也要納入監管工作中[4]。食品存儲、運輸及安全事故的處置,需食品安全監管人員嚴格把關。為保障工作的規范程度,可為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劃分等級,提高日常檢查和抽查的頻率,在檢查過程中將檢查結果整理成為檔案[5]。
在信息化時代,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可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作為輔助,推動互聯網監管平臺的落成,深化電子溯源體系的全面覆蓋,為食品從包裝到原材料的追溯奠定良好基礎。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可在各大自媒體平臺建立自己的賬號,鼓勵消費者舉報食品安全性不明的企業和商家,力求實現全民參與食品安全監管的目的。
食品安全監管實際上屬于一項復雜的社會工作,因此當前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對于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的重視程度極高。合理利用信息時代的優勢,可提高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的質量,保障人們的飲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