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永
(中共阜陽市潁州區委黨校 安徽阜陽 236000)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方針要求。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明確提出“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核心,以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為載體,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建設鄰里守望、誠信重禮、勤儉節約的文明鄉村。”農村文化建設既是鄉風文明的基礎,也是解決好農村農業農民問題的重要抓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村是中國傳統文明的發祥地,地方文化的根源不能被打破,農村絕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自黨的十八大、十九大以來,農村地區在經濟上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是農村文化并未快速發展,較之以往還存在弱化的趨勢,文化軟實力不強。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的文化建設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是在資金投入、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仍有很多不足,究其原因:
首先,經濟發展相對滯后,資金投入量小。自脫貧攻堅開展以來,農村村集體經濟發展勢頭良好,但是集體經濟收入很少用于農村文化的建設;另一方面,也受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影響,城鄉居民文化消費的二元化現象非常明顯,城市中文化產品、文化內容多樣,人們愿意為此付費。農民群體在完成生活其他開支后,可支配的資金較少,能用于文化消費的就更有限。
其次,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建管不到位。一般縣級都傾向于送文化下鄉這種文化形式,這樣組織起來較為簡單,容易出成績。而不愿意深入農村基層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后者難度較大,耗費較多。因此,各級政府不同程度存在著熱衷于把文化“送”下鄉,而對下鄉“種”文化卻少有人問津的問題;另一方面,部分鄉鎮和農村在文化建設中,普遍存在重建設、輕管理的傾向。有的鄉鎮和農村雖然文化站、農家書屋等文化設施建好了,但因沒有人員管理,使其成為擺設,造成一定的文化資源浪費。再加上工作制度不健全,工作人員業務不熟悉,日常管理不規范,致使大量的活動場地和文體設施閑置,活動開展時有時無,使群眾的文化生活不能廣泛開展,甚至造成一些文化設施損壞。
第三,文化建設人才體系不完善。農村文化工作人員大多是無編制的,只有部分行政事業單位的人才才具有編制、合適的晉升通道,所以此類人員的工作熱情會受到局限,他們從事工作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多的經濟收入。目前來看此類文化干部在工資待遇方面的情況也是較差的,對此擁有高學歷的人才大多會選擇在城市中打拼,而非在農村中工作,這樣一來便導致基層文化建設缺乏高素質的帶頭人才。
新時代農村文化建設依舊存在諸多困境和挑戰,如何面對挑戰,擺脫文化發展的困境,是實現鄉村振興尤其是鄉村文化振興必須直面的問題。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必須將文化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內核和重點,借以發揮文化對鄉村振興的價值引領、智力支持、道德支撐等精神基礎作用。
足夠的資金保障是夯實農村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基礎。因文化產品的公共性、非排他性強,不能完全依靠市場投入。地方政府于農村文化建設當中具有很強的主導性,以農村文化建設發展資金來講,來源涉及財政、農村資金、社會資金三類。對于農村文化建設資金來講,政府投入屬于農村文化建設資源當中的重要來源之一。以完善政府資金投入結構為前提,推動文化市場企業進行投資,以此獲得更多社會組織的支持進行本土資源的開發,一同發展多元化文化建設資金體系。
第一,優化政府原有的統攬投資模式,以指路人身份為資金的投入明確方向,通過戰略性的方式社會力量的引流,如青杠塘的引進旅游投資開發有限公司做本鎮的旅游資源開發,村民們參與進景區的開發與后勤管理。第二,讓文化市場企業、社會組織等擁有更多的機會得到政策支持,以此提升文化市場的投資意愿,得到更多社會組織資金的支持。第三,還需進一步對農村社區的文化資源進行開發,提升文化資源的經濟效益,讓農村社區文化迸發活力,為后續的文化建設發展奠定更佳的基礎。傳統技藝的“自娛自樂”進行歸納總結,開發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文化產品產業。
加大農村文化建設資金的管理力度在完善農村文化服務資金投入體系的過程中,需要優化資金管理水平,提升資金整體的使用效益。一方面,確定出針對縣區發展的農村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資金使用規劃。要先行調查農民群眾的需求,確定投入的內容,明確投入的指標體系,將資金使用計劃向群眾公開,讓社會共同來監督資金的使用。另一方面,要加強農村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投入資金使用的方式和用途全過程監督。要把農村文化服務投入資金向鎮、村農民群眾公開,確保資金使用的透明度,讓所有的資金都在陽光下使用,保證資金能夠發揮其應有效用。針對項目的資金使用,邀請受益者參與到資金的監督中來,清楚地知道每一筆資金是用于某一項的文化服務支出。確保專款專用、完整使用。
一方面,對于農村文化建設來講,農村文化設施建設為必備條件。在發展農村文化基礎設施方面,各個農村均應擁有歸屬自身的農村書屋,確保村民有地方可看書,可學習相關知識;同時針對書屋當中的書,還需多設置一些針對農業發展方面的書籍、針對歷史文化發展方面的書籍,這樣讓書屋的發展更有針對性。構建農村體育娛樂設施,如購置健身器材,于人群聚居區設立小型廣場,用作廣場舞、健身;若村中人員偏少,少于五百人,則可將臨近村落聯合起來一同構建文化廣場,分享公共設施;當文化設施構建完成之后,設置1-2人專門進行管理、監督、維修,針對損壞的設置,及時進行修理、更換,最大程度上降低危險發生率。構建鄉鎮圖書館,讓各個部門進行針對性的援助,確保圖書館圖書資源的持續更新。
另一方面,構建針對全村、鄉、縣的公共文化設施服務體系,建立黨委政府牽頭、文化主管部門負責、轄區單位明確各自的職責共化共建,并制定相應的行動方案,督促其切實予以落實,匹配縣城和鄉鎮的特點,構建結構合理、實用性較強的文化服務體系。所有的農村均應配置文化廣場并自主進行管理。提升村民在基礎設施方面的認可水平,能夠幫助優化農村文化的質量與實用性,以此匹配民眾在不同文化種類方面的多樣化需求。通過健全管理網絡,強化對農村新社區文化發展的引導與組織。
建立完善的人才引進機制。人才引進機制是完善農村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的基礎,其完善與否直接關系到農村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的后續開展。農村文化服務人才可根據其學歷、專業、年齡等方面進行考試選拔,也可聘用民間藝人、文化能人、文化經紀人等熱也于農村文化工作的農民文化骨干擔任專、兼職文化輔導員,還可實行公開競聘、競爭上崗的方式充實人才隊伍。用人單位要打破身份、資歷、地域的限制,形成合理的用人制度,留出適當的編制數量招錄特定的文化人,做到“人盡其才”。與此同時,為了留住更多的青年人才應該不斷地提供施展才能的機會和提高相應的福利待遇,不能只停留在精神激勵,通過更多的物質鼓勵,讓青年人才更有干勁,這才是留住人才的根本。企業通過樹立企業文化理念,營造培育人才的環境,建立職工升職的機制,增強基層職位待遇的吸引力,通過激發工作熱情來留住更多的人才。
加強農村文化工作人員的教育和培訓。在提高素質、加強能力的原則指導下,依托文化館、圖書館、綜合文化站對農村文化從業者開展定期的業務培訓,不斷擴大培訓規模,增加培訓次數,提高培訓質量,不斷提高公共文化服務人才的思想覺悟、職業道德和業務水平,建立一支理論水平高、實踐能力強、擅長文化創作、精通文化管理的優秀專業人才隊伍。首先,可采取職業學校委托培養、崗位技能培訓、業務知識交流等方式,加大對農村文化服務人才的培訓,提高文化人才的素質水平和專業能力,加強建設農村文化服務人才隊伍。其次,可實行輪崗交流制度,使各個農村文化服務崗位的人員能夠定期輪換,在輪崗中交流經驗體會、拓寬思維能力、擴展工作視野、提高綜合能力,增強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最后,可組織文化館、文化藝術團體的老師通過包鄉鎮、社區、行政村的方式,對兼職業余文化人才開展活動的指導,便培養出更多的公共服務專業人才。
培養農村傳統文化傳承人。農村文化建設是一項富有意義且長期的工作,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讓當地的農村傳統文化傳承下去,其中就有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保護和修繕了農村文化遺產也是傳承文化的一種形式,其保護和傳承的前提條件就是培養更多的農村傳統文化。一方面,通過學校授課的方式來宣傳農村傳統文化,這對青少年的文化熏陶具有重要的傳授作用,也對農村傳統文化未來的發展和傳承起到巨大的作用。通過學校設立相關的課程來提升農村青年的傳統文化理念,提高他們該方面的興趣,創造學習傳統文化的氛圍,有助于培養農村傳統文化傳承人,在興趣的基礎上不斷提高專業知識素養。另一方面,國家和當地政府部門大力鼓勵年輕一代參與農村傳統文化的事業傳承,并通過相關的文化部門和保護協會等社會組織進行有效的保護措施。通過為傳承人籌資并保障基本生活,提供合理的經濟收入,留住傳承文化的年輕人,大力開發和完善農村文化資源,通過多渠道增加農村文化傳承人的經濟收入。
在新的歷史背景下,黨和政府不僅強調要發展國民經濟,也更需要重視文化建設。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的引領作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堅持全民行動、干部帶頭,從家庭做起,從娃娃抓起。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祌、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推進農村文化建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豐富群眾文化活動,豐富農民文化生活、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如何促進農村文化的發展,對社會全面進步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