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經緯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江蘇省南京市 210016)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起源》(以下簡稱“《起源》”)中系統的論述了原始社會、家庭、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起源、發生、發展和本質,要了解現代人,就必須了解我們的祖先,恩格斯在書中對馬克思主義中關于原始社會史中的空白做了填補社會史中的空白做了填補,根據摩爾根的《古代社會》詳盡的論述了家庭婚姻在人類歷史發展中的變化,運用歷史唯物主義來分析了原始社會,對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的客觀規律進行了論證。恩格斯在《起源》中根據《古代社會》的資料系統的論述了關于歷史上人們的婚姻家庭形式的演變發展,他在書中對家庭和家庭倫理問題的精辟論述讓我們對家庭有了更加全面的認識,這對許多歷史問題、社會問題的解決也有所幫助。
恩格斯在整理馬克思遺物的時候發現了《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以下簡稱《摘要》),這本《摘要》是馬克思對摩爾根《古代社會》仔細研讀后進行的詳細摘要整理和筆記,馬克思認為這些研究有著歷史性的重大意義,并打算用唯物史觀來闡述這方面的研究。但這個計劃還沒來得及實現,馬克思就不幸逝世了,恩格斯在分析了馬克思的《摘要》手稿后,決定完成好友的這個遺愿,通過摩爾根《古代社會》中的資料對唯物史觀進行進一步的檢驗和證實。
恩格斯曾說,“摩爾根在美國,以他自己的方式,重新發現了四十年前馬克思所發現的唯物主義歷史觀,并且以此為指導,在把野蠻時代和文明時代加以對比的時候,在主要點上得出了與馬克思相同的結果”。恩格斯在《起源》中,繼承了馬克思在《摘要》中將摩爾根生產技術的發展—政治觀念的發展—家庭形式的變化—私有制的產生這一歷史發展序列重新界定為生產技術的發展—家庭形式的變化—私有制和國家的產生這一序列,這一歷史序列在原始社會研究領域,詳述了婚姻家庭和氏族社會問題,對唯物史觀基本原理進行了進一步豐富與論證。
家庭的起源和歷史演變。恩格斯在《起源》中的第二大章節中,對之前人類史學家對于婚姻的研究成果做出了批判,否定了之前僅僅從婚姻或學院角度來研究家庭起源的唯心史觀,從唯物史觀的角度來看待家庭婚姻的起源問題,并把家庭和社會經濟發展二者聯系起來,真正揭示了家庭的起源。恩格斯認為家庭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而不同時期家庭的發展階段同樣制約著一定區域內的社會制度。恩格斯在該書中考察了人處于不同生產下的不同家庭形式的婚姻狀態,依次是血緣家庭、普納路亞家庭、對偶制家庭和專偶制家庭。摩爾根在《古代社會》一書中提出的婚姻家庭的演進過程,“群婚制的低級形式是血緣群婚(血緣家庭),高級形式是普拉路亞群婚制(普拉路亞家庭)或稱亞血緣群婚制(亞血緣家庭)”。
恩格斯研究發現,不同的婚姻形式決定了不同的家庭形式。最古老的原始婚姻形式是群婚,就是整群男子和整群女子互相共同擁有。但是這種雜亂的婚姻關系,并不意味著他們的日常生活也必然一片混亂。在這種雜亂的關系中,最先發展了一種排斥了祖先和子孫、雙親和子女之間產生婚姻關系的家庭模式,這種家庭形式被稱作血緣家庭。這是家庭的第一個階段,開始有了禁忌,親屬等級可以確證這一家庭的歷史存在形式。恩格爾曾經指出:“這種家庭的典型形式,應該是一對配偶的子孫中每一代都互為兄弟姐妹,正因為如此,也互為夫妻。”
隨后,發展了一種禁止姐妹和兄弟之間產生婚姻關系的家庭模式,族外婚姻制誕生了,形成了普納路亞家庭,這是一種巨大的進步。不過這時的婚姻仍然是群婚,而在所有的群婚家庭中,只有孩子的母親是確定的。恩格斯根據這點指出,只要存在著群婚,世襲就只能從母親方面來確定,也只承認女系。在這種情況下,同一個女始祖所生的所有女性每一代都是姐妹,每一個姐妹所生的子女也搜屬于她們這個血緣親屬集團。但是她們共同擁有的丈夫,由于排斥了同輩同胞的血緣婚姻,不可能屬于她們這個集團,于是,在這樣的規則下,這個血緣集團就轉化成了氏族。氏族漸漸發現,非血緣親屬關系的婚姻生育出來的人種比血緣親屬關系的婚姻生育出來的人種優秀的幾率更大,因此氏族逐漸建立起了種種復雜的有關婚姻的禁忌。
在經歷了一段復雜的演變過程之后,對偶制家庭產生,這是一種由一對男女組成并且相對不穩定的家庭,此時一般由數個對偶制家庭組成一個母系大家族。這種家庭制度使每個人不但確定了母親的身份,也確定了父親的身份,這種家庭的分工結果是丈夫成為家畜和后來奴隸的所有者,也就是食物的來源和勞動工具的所有者。不過,此時子女還不能繼承父親的遺產,父親的財產是留在自己的氏族內的,逐漸母權制便被廢除了,丈夫掌握的食物來源和勞動工具是生活資料的重要來源,妻子的地位漸漸變低,甚至變成被奴役者和生育工具。恩格斯指出:母權制的被推翻,乃是所有女性的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失敗。在野蠻時代的中級階級與高級階級交替的時期,專偶制家庭產生了。
到此為止,恩格斯闡釋了人類發展的三個主要階段相適應的三種主要婚姻形式。與蒙昧時代相適應的群婚制,與野蠻時代相適應的對偶制,以及與文明時代相適應的專偶制。其中在野蠻時代高級階段,也就是對偶制和專偶制中間,還出現了男子對奴隸的統治和多妻制。恩格斯揭示出:以上全部論述證明,在這種順序中所表現的進步,其特征就在于,婦女越來越被剝奪了群婚的性的自由,而男性卻沒有被剝奪。原始社會的家庭形式已經屬于非常遙遠的時代了,但是它是我們考察家庭起源的起點,它與我們習以為常的家庭形式如此不同,恰這好證明了現代社會一夫一妻的家庭制度是歷史的產物。
另外,恩格斯在認為在資本主義的婚姻家庭形式中,組成婚姻家庭的原因只是為了財產繼承權,而并不是因為愛情方面的原因,真正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實現。恩格斯通過對歷史上家庭的探討,對資本主義進行了批判,認為隨著生產資料的轉歸社會所有,雇傭勞動、無產階級、婦女為金錢而獻身的必要性都將要消失。恩格斯將這個話題作為一種歷史觀念進行延伸,更深刻地從自由與人權的角度論證愛情與婚姻,認為這是人類社會永恒的話題。
只有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恩格斯指出,在資本主義條件下,人與人的關系被物與物的關系所替代,在婚姻愛情中,人們的關系是建立在金錢的基礎上的,而不是愛情。只有到了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實現真正的專偶制,真正意義上的以愛情為基礎組成的婚姻家庭才會真正實現。
恩格斯認為即使我們的社會變革,一夫一妻制的經濟基礎消失,一夫一妻制也不會消失,反而會十足的實現。婦女容忍男人不忠的經濟原因一旦消失,男子的多偶制也會消失,由此達到真正的一夫一妻制。婦女為金錢而獻身的必要性消失,由愛情而結合的婚姻被宣布為人的權利,男人和婦女都享有的權利。再也沒有比認為不以相互性愛和夫妻真正自由同意為基礎的任何婚姻都是不道德的那種觀念更加牢固而不可動搖的了。
有助于樹立正確的婚姻愛情觀。近些年來,隨著中國社會婚姻家庭矛盾的日漸凸顯,婚姻家庭觀也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之一,恩格斯的“愛、自由、平等”的婚姻家庭觀對于如今我們建立正確的家庭婚姻觀依舊有著重要的啟發意義。恩格斯從歷史發展觀的角度探討性愛、婚姻問題,詳細的分析了在人類社會生產發展中,婚姻在各個歷史階段的不同發展模式,闡述了愛情是婚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鼓勵引導人們追求以愛情為基礎的幸福婚姻。分析了未來婚姻的發展趨勢,對完善社會主義婚戀觀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正確的婚戀觀當以男女平等和代際關系和諧為內在訴求,這符合恩格斯的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結合原則。
在現代社會中,很多人仍然存在著對性解放以及婚姻愛情自由的錯誤理解,恩格斯指出:“不言而喻,形態的美麗、親密的交往、融洽的情性等等,都曾引起異性對于發生性關系的熱望;同誰發生這種最親密的關系,無論對男子還是對女子都不是完全無所謂的。但是這距離現代的性愛還很遠很遠。”現代仍然存在很多受到經濟利益和物質條件影響而組成的婚姻家庭,那么一旦物質的聯系遭到破壞,依附于此的婚姻家庭也將會隨之破裂,因此“如果說只有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那么也只有繼續保持愛情的婚姻才合乎道德。”正確的婚姻價值觀能更好地保持婚姻的穩定性,雙方能夠在彼此的影響下更好地找到共同目標,并愉快地向著目標努力,陪伴一生。
婚姻家庭觀有助于促進男女平等和婚姻自由。 恩格斯在《起源》中揭示了婦女從自由受尊敬到受壓迫的歷史變化的實質,指出了男女不平等的根源就是社會經濟,婦女重新回到公共的事業中去是無產階級婦女解放的唯一道路。恩格斯指出如果經濟這一問題無法擺脫的話,男女的情感交往必然受到制約,不可能產生純潔的愛情,只有讓婦女擺脫了這種制約,得到真正的尊重和自由,男女之間實現真正的平等,才能獲得真正的婚姻自由。
恩格斯在《起源》中對共產主義是消滅家庭實現共妻的觀點進行了反駁,并且通過對婚姻歷史的梳理研究,合理地證明了如今一妻一夫的家庭婚姻形式是經歷了歷史嬗變而來的。恩格斯還提出“在任何社會中,婦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恩格斯在《起源》中表示:“男性在生活中再不需用金錢或其他社會權利的手段去買得婦女;而女性除了真實的愛情以外,再不需要為了其他某種動機而委身于男子或因對經濟后果的恐懼而拒絕委身于她所愛的男子。”他指出男女在組成婚姻家庭中應該有充分的自由和平等,男性與女性在平等的情況下產生愛情,以此為基礎組成婚姻家庭,并且雙方牢記婚姻中應該承擔的愛與責任,婚姻家庭才能夠更加和睦。另外恩格斯雖然也提出了離婚自由,但是他本人認為離婚是家庭婚姻中極其不負責任的行為,他極力反對草率離婚的行為。
家庭是組成社會的細胞,樹立正確的婚姻家庭觀對建立和諧幸福家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強家庭文明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樹立正確的婚姻家庭觀,建立以一夫一妻制為核心、以愛情為基礎、以責任為保障、以平等互愛為依托的文明家庭婚姻觀對于現代重塑家風,建設文明、祥和、穩定、美好的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