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言 叢興苓 紀 憶
(大連民族大學 遼寧大連 116600)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提到:“要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節,形成教書育人、科研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文化育人、組織育人長效機制。”[1]高校在民族團結教育中要在“全”上下功夫,抓好學校黨委、共青團、教師隊伍、班導師、輔導員和工勤人員等一切育人力量,抓好新生入學、大學各年級、重要時間節點、畢業離校等一切育人時機,抓好教學、科研、思政、文化、后勤等一切育人平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做好民族團結教育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新形勢下我國國家安全和社會安定面臨的威脅和挑戰增多,“三股勢力”妄圖破壞我國的祖國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安定,一些西方霸權主義國家不斷制造“抑華、抵華”事件,打壓中國,限制中國發展,高校成為了他們極端思想傳播滲透的重要場所。因此,作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陣地,高校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尤為突出。高校做好民族團結教育,有利于為黨和國家培養德才兼備的各民族英才;有利于助力民族地區的社會進步、經濟發展;有利于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有利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民族團結教育的參與度不高。當前很多高校的民族團結教育主要由輔導員開展,專業教師、班導師、行政人員等參與較少。思政課雖然涵蓋了民族團結的理論教學,但是單純說理性教育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輔導員與專業課教師、其他行政部門人員配合不足,沒有形成全員參與、協調推進的民族團結教育工作模式,導致高校民族團結教育效果有待加強。
民族團結教育的連續性不強。當前高校的民族團結教育往往是“一陣式”和“階段性”的活動,比如開展“民族團結主題活動周”“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月”等,在活動結束后,民族團結教育工作往往被束之高閣。學生接受的民族團結教育不系統、不連續,自然也就難以發揮民族團結教育對學生價值觀念和思想認識的深度影響。
民族團結教育的覆蓋面不廣。當前高校的民族團結教育多依賴學生工作隊伍、共青團和各學院輔導員來開展,力量較為薄弱,缺少學校各單位各部門通力合作,沒有建立起上下協調、左右貫通的教育模式,沒有深入地將民族團結教育與教學科研相貫通、與后勤保障相關聯、與管理服務相結合、與學生學習生活相融合,導致民族團結教育的覆蓋面不廣。
發揮全員育人功效,讓全體教職工都成為民族團結教育的推動者。“全員育人”理念最大限度地擴大了民族團結教育的參與范圍,打破老師教、學生學的傳統模式,從參與主體上體現出質的變化[7],有助于形成輔導員和班導師作為主體力量、思政課教師作為理論支撐、專任教師和管理人員作為輔助力量、廣大學生作為自我教育主體、全員廣泛參與的良好局面。
學校黨委要高度重視,高位推動民族團結教育工作,出臺開展民族團結創建工作的實施方案,明確具體任務,細化各項舉措,把工作成效納入到學校各級領導班子的考核中,納入對廣大教師、班級和學生的評價體系里,讓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由“軟尺子”變成“硬任務”。
思政教師可以利用理論教學,將民族團結教育融入思政課程,帶頭改革思政課程,增強民族團結課程的育人效果。輔導員作為中堅力量,要將民族團結教育融入育人日常,定期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專題講座、專題黨課、談心談話、實地家訪,協調組織各類民族團結教育活動,將民族團結教育作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專任教師要將民族團結教育基因融入專業課教學,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發揮“課程思政”的價值引領和思想教育功能。有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和學院相關負責人要積極組織民族團結教育實踐活動,帶動其他行政人員積極參與。
為構建全員參與民族團結教育的格局,學校也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將各民族優秀學生作為“一幫一”互助學習小組的主要力量,促進各民族學生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
抓好全過程育人時機,讓大學各階段都成為民族團結教育的關鍵期。在全過程育人視域下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是學校從招生宣傳、學生錄取、新生報到、入學教育、日常教育、主題教育、畢業教育各環節都融入民族團結元素的全鏈條教育過程。
學校要建立招生、就業、管理服務、人才培養與民族團結教育的聯動機制。在招生階段,就要注重民族團結教育的融入,在宣傳片、宣傳冊、實地宣傳、通知書、入學須知等各環節都要體現民族團結教育的內容,讓學生進入大學前就能感受民族團結的強大力量。
在大學不同階段,針對各年級學生特點,開展有針對性的民族團結教育理論教育和實踐活動。在大一、大二學年,要注重思想政治理論教學,保證每學期都應開設思政課,每門思政課都應涵蓋民族團結內容,全面系統地做好民族團結理論教育。同時,積極開展文藝類、體育類和通識類實踐教育活動,增強民族團結教育的趣味性。在大三、大四年級,要注重抓好課程思政,專任教師應在課程內容中適時適當地嵌入民族團結教育。
建好全方位育人平臺,讓學校各領域都成為民族團結教育的大課堂。“全方位育人”理念的提出,強調將高校人才培養的方方面面充分調動起來,從“面”上形成一個“共時性”的全方位育人體系[8]。高校的民族團結教育工作,需要構建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將民族團結教育寓于教學、科研、管理、文化、學風、實踐等各領域,使學生在學習生活的各方面都受到民族團結教育。
各高校要結合學校特色優勢,結合當地歷史文化,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全方位開展民族團結教育。學校可以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開展專題講座,提升各民族學生的理論素養;可以圍繞黨史中的民族團結故事,組織好黨課培訓,促進民族團結;可以在學生中開展各民族學子“一幫一”互助學習活動,促進各民族學子在互幫互助中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可以開展民族團結主題班團會,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工作和教育的重要論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可以開展民族團結知識競賽活動,讓學生們深入了解民族基本知識、民族理論政策、民族風俗文化;可以開展民族團結先進集體和模范個人評選,通過推薦、評選、表彰等程序評選出先進集體和模范個人,對先進事跡進行宣傳,對典型做法進行推廣,營造民族團結的濃郁氛圍;可以在社會實踐中植入民族團結教育,號召學生走進民族地區、走進少數民族歷史文化,在不斷提升社會調查水平、豐富社會實踐內容的同時,創新民族團結教育的形式;還可以通過民族舞蹈大賽、民族建筑模型大賽、民族健身操大賽、民族體育運動會、民族風情展示周等形式不斷豐富民族團結教育的形式和內容。
綜上所述,高校民族團結教育工作可以借用三全育人理念,建立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有效路徑。在全校上下相互配合、共同參與的情況下,在學生從入校到畢業的全部過程中,在各種教育載體的作用下,打造優質精品的民族團結教育課程、項目和活動,掌握務實管用的民族團結教育手段方式,凝練獨具特色的民族團結教育理念思路。通過四年持續不斷、形式多樣的民族團結教育工作將民族團結意識根植學生心中,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