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盛坤
(內蒙古消防救援總隊呼倫貝爾市消防救援支隊 內蒙古呼倫貝爾 021300)
中國的傳統法律文化經歷了數千年的發展,自成體系,形成了獨特的具有自身民族特點的品格和特性,在歷史上曾經非常繁盛,并對亞洲的周邊國家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隨著時代的發展、政權的更迭,深受古代法律影響的中國近現代法律體系已經無法滿足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發展需求,所以,本文將結合現代社會發展現狀,對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研究,以期望探尋出如何建立起能對我國法制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的中國當代法律文化。
傳統法律文化與法制現代化的關聯。傳統的法律文化和現代的法律文化有著本質的區別,但是都是存在于中國傳統文化這個大熔爐中,就必定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必然會有一定的“相似性”,也就是說有一定的相容性。另外,任何國家的任何的改革都不能徹底的拋棄傳統的東西。因為傳統“不僅是歷史地存在的過去,而且是歷史存在的現在,它在一定歷史時代可以達到高峰,也影響著后世的制度模式、風格和習俗。因此,具有不可被排除或消滅的頑強生命力。”[1]
傳統法律文化是法制現代化的根基。關于尋找現代法制的“本土資源”不外乎有兩種途徑:其一就是從廣大民眾的社會實踐中,特別是人們的法律實踐活動中去提取,實踐是認識的主要來源;另外就是從傳統的法律文化中,特別是對以往的法律制度、法律條例進行研究提取。“現代”的力量來自“傳統”,但是傳統的力量往往更強大。正如胡錦濤主席在耶魯大學的演講中所指出的,“中華民族在漫長歷史發展中形成的獨具特色的文化傳統,深深影響著古代中國,也深深影響著當代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就是現代法制的土壤和根基,廣大民眾的實踐活動就是為法制現代化這棵大樹的成長不斷地施肥的營養物。作為歷史遺留下來的產物,傳統的東西在許多方面都體現著中華民族的心理品格,深刻久遠地影響著廣大民眾對法律的價值取向。[2]
傳統法律文化是現代法制的土壤。比如說,傳統法律文化中所提到的“德主刑輔”的治國理念,雖然沒有把法律和道德地位客觀的對待,沒有擺正兩者之間的位置。但是從直觀的印象上提醒我們,在今天的治國方式上也要把“德”和“法”結合起來,具體怎么的結合就是我們現在要考慮的實際問題了。這些思想要求我們賦予它們以時代的意義。
“以德為主”與“德法并舉”的治國方略。調節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手段是多方面的,一但歸結起來主要是法律和道德兩個方面,它們都對維護社會秩序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就對社會行為的控制而言,道德從人們內心控制人的某種行為,具有前瞻性;但是法律則是從控制人行為的結果入手,具有滯后性。道德治“本”,法律治“標”。德禮與刑政應當兼施并用,才能營造一個安定的社會環境。在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也一直強調道德和法律之間的關系。早在西周時期就提出了“明德慎罰”的思想。“道之以政,齊之以禮,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政,民有恥且格。”秦朝的短命教訓,就使漢朝以后的歷代王朝都把道德作為治國的根本要務,由此就形成了重視道德教化的傳統。唐代長孫無忌所寫的《唐律疏議》中更是用大量的筆墨來說明“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猶昏曉陽秋相須而成者也。”當然這樣過分地強調道德教化的后果就陷入“人治”的漩渦,這與我們的現代法治是不相容的,這一點我們要理性對待。
對于這一點,我們從歷史中就能看到,德與法從來就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這使人們不得不把它們與現代社會的“德”與“法”聯系起來思考。道德與法律共同構成人類社會的規范機制,從道德本身來看,道德是人性的一種本質規定,是社會發展和人性完善的價值目標。以此考察儒家的“德’夕,本位思想,不難發現它的確具有社會時代性。我們今天說的強調法治建設并不是反對和排斥道德建設,強調道德建設也不是反對和排斥法治建設,而是法治和德治齊抓共管,使法治和德治協調配合,以更好地調整社會關系。早在2001年國家就明確重申了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統一性,把屬于精神文明的道德建設和屬于政治文明的法制建設都放到了國家基本方略的高度上來,這就足以說明現代的法治理念在對前人繼承的基礎上有了合乎時代的發展。我國自從實行改革開放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來,經濟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然而人們的道德水平卻不斷地下滑。因此,我們在強調依法治國的同時,不得不重視道德的建設。中華民族優良的道德傳統是蘊含在傳統文化中的,中國要建設法治國家,其價值體系也必須和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相一致,充分發揮傳統道德的約束力,使社會主義的法制和德治相輔相成,才能使兩者相互促進,相互發展,以此為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供雙重保障。實踐證明,我們的思路和做法是正確的,在以后社會的發展中,我們還要繼續以此為指導思想走下去。
我們需要明確的是,我們今天提倡的“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和歷史上所提倡“德法兼治”是有本質區別的。任何治國方略的實施都不能脫離當時的社會實際,不能脫離一定的社會生產力基礎。傳統法律文化中的“德法兼治”是與封建專制制度緊密聯系的,其最終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是為君主的“人治”服務的。而我們今天提倡的“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恰恰與其相反,是與當今的社會主義制度緊密聯系的,其最終的目的為了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保障人們的根本權利的。盡管二者有本質的區別,但在治國方略上,歷史上的“德法兼治”思想還是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路。
“重義輕利”與現代社會的義利取向。在人的本性中都有對于名利追求的傾向,人們都希望自己的利益能夠最大化,這是大家都承認的。’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認為趨利避害本就是無可厚非的,但是也要取之有道,這種利益觀在今天的市場經濟條件下仍具有積極的意義。
我國逐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市場經濟給人們的物質生活帶來了巨大變化的同時,也給人們的思想帶來了深刻的影響。可以說,市場經濟是一把雙刃劍,其帶來的效應是雙方面的。一方面,它改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人們可以充分的發揮自己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盡可能地創造更多的財富和更大的價值;另一方面,一由于經濟的發展和制度的不協調性,市場經濟在發展初期還具有盲目性。市場經濟提供的寬松的環境容易導致人們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甚至以權謀私等腐敗現象的出現。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我們在完善市場經濟體制中需要重視的。市場經濟中也同樣的存在這樣的“義”“利”之間的矛盾,這時我們就要借鑒前人的觀點,擺正“義”“利”之間的關系,弘揚其積極方面的影響,抑制其消極方面的影響。“重利輕義”,追求利益還要取之有道。籠統地說“義”就是要遵守相應的市場秩序。市場經濟時期,一旦缺少了公平競爭、誠實信用,經濟活動則無法正常運行。為了確保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就必須設立相應的法規,并在人們意識形態中形成普遍認同的道德規范。要建立適合市場經濟的法律規范和道德規范,根本的問題還是如何擺正“利”和“義”的關系問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經濟活動的最終目的都是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潤,即追求最大限度的“利”,但求“利”的過程中就必須遵循一定的“義”,具體的來說就是指一定的法律法規和人們的道德習慣方式。“利”和“義”既是對立的,但也是可以統一的。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任何經濟行為都應該符合“三個有利于”,即有利于發展社會生產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達到了這個標準的經濟行為就是將“義”與“利”統一的行為,就是合乎法律規范和道德規范的行為。[3]
“民本思想”與現代社會的以人為本。我國傳統社會中的“民本”思想主要包括民為國本、的內容。這種“民本思想”起源于商周時期,“以德配天”民貴君輕等幾個方面就是西周時期這一思想最集中的體現了,后來得到各個學派的繼續發揚。傳統的“民本思想”的主要思想是統治者只有具備了崇高的道德品質才有資格來管理百姓,這是統治社會的前提。一旦統治者“失德”,就沒有資格,就不符合“天意’夕,新的、道德高尚的統治者也必然會取而代之。盡管古代這種說法有些近似神秘的成分,但是提醒了我們要重視民眾的力量,失民心者失天下。傳統的民本思想作為當時政治文化一個主要部分,對于封建國家治理社會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從封建社會的大背景來看具有進步意義的。[4]
民本思想原本是封建社會的思想家們為維護封建統治而設想的,強調君主治理國家要充分發揮民眾的力量。與今天我們提出的“民本”思想還是有本質的不同的。如今我們提出來的以人為本則是現代國家治理的理念,強調社會和國家要不斷的滿足人們的需要,切實的維護人發展的權利,實現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傳統的民本思想是以人為本的思想來源,而以人為本則是對民本思想的進一步的突破和創新。中國共產黨人在不同的時期都提出了“以人為本”的思想。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了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創立了群眾路線。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同志從當時的社會實際出發,提出了“三個有利于”的判斷標準。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江澤民同志審時度勢提出了“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把“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首當其沖的寫在了黨的指導思想中,這充分休現了黨對人們的重視。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而以人為本則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以人為本強調以人為中心,讓民眾充分的享受到社會發展帶來的成果,并以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作為人發展的最終目標。這些都是不同時期共產黨人以人為本的具體體現。以人為本吸收了傳統文化中民本思想的以人民為重心的合理內涵廠繼承了傳統民本思想的精華,發展成為以人的全面發展為其目標,更實現了對民本思想的新超越。[5]
我們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傳統法律文化和現代法制是相容的,這是源自作為文化本身的連續性。我們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學習了解到,任何社會都不能完全擺脫與過去的聯系。所以,做好中國傳統法律文化與法制現代化的研究,有助于政府在國家建設中更好的健全、完善法律體系,實現法治現代化建設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