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陽
在互聯網信息時代,新媒體技術的發展,迎合了人們休閑娛樂時間碎片化需求、隨時隨地互動性表達的需要,實現了“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但同時給意識形態領域帶來了嚴峻的挑戰,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的求知途徑、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發生著劇烈變化,個體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日益增強。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宣傳工作創新研究成為一項緊迫課題。
1.宣傳媒介、內容過于單調。目前,校報、校園廣播、宣傳欄等傳統媒體仍是高校宣傳的主渠道,且篇幅較長,內容單調,政治宣講意味濃厚,缺乏靈活性,無法迎合青年學生求新求變的信息需要。很多大學生基本不看主流媒體,大部分信息都從網上獲取,學生對校園宣傳內容興趣度不高,甚至出現“充耳不聞萬籟聲”的現象。
2.宣傳思想工作的針對性不強。目前有些學校主動設置議題、研判網上思想動態、回應網上關切的方法手段仍顯滯后,面對網絡輿情熱點,忽視信息網絡規律,缺乏網絡運營能力,缺乏運用“網言網語”參與網絡文化建設管理的過硬本領和網絡輿論引導能力,應對網絡輿情突發事件的能力不足。實際思想宣傳工作中也不考慮學生心智發展的實際情況,用一些學生理解不了的詞匯,大搞形式主義。
3.宣傳內容的投放效果一般。很多學校雖然開通了以“兩微一端”為代表的新媒體平臺,但粉絲數量少,點贊、評論、轉發量更少,難以實現鏈式傳播,難以實現流量的擴散與裂變。
1.傳播形式新穎獨特、傳播內容豐富多元。新媒體既可以傳播文字,也可以傳播聲音、圖像;既可以線性傳播,也可以通過存儲、讀取等方式非線性傳播。以“兩微一端”為代表的傳統新媒體,特別是以抖音為代表的社交短視頻平臺,極受年青人青睞,90 后粉絲眾多,占比高達90%,且用戶黏性極強,成為年輕用戶聚集地。
2.加強針對性,注重實效性。新媒體具有內容種類多元化、傳播方式碎片化與社交屬性強大等特點,很好地適應了互聯網時代學生學習的新需求,與分眾化、差異化的傳播趨勢相契合,體現了時度效的要求。學生可以通過新媒體平臺定制自己需要的新聞,而且個體既可以作為信息接收者,也可以作為信息發布者,這種“受眾主導型”的傳播模式充分滿足了信息消費者的細分需求,更為受眾所接受。
3.投放程度最大化,鏈式傳播實現流量裂變。新媒體平臺根據智能算法技術,以用戶興趣為中心進行信息采集和用戶畫像,在精準推送的同時對內容進行更加精準的細分,充分滿足了信息消費者的細分需求。用戶觀看到感興趣的內容同時,可以通過評論、轉發等形式進行鏈式傳播,進一步實現了流量的擴散與裂變。
“學習強國”平臺是一款由中宣部主管的,立足全體黨員、面向全社會的,通過PC 端、手機客戶端兩種形式大力推進學習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學習平臺?!皩W習強國”平臺于2019 年1 月1 日上線,當月下載量就超過了378萬,上線僅兩個月,就連續數日登頂APP 下載榜,霸屏熱搜,話題閱讀量近2 億?!皩W習強國”平臺上幾乎每個視頻的播放量、點贊量都在百萬以上,有的甚至達到千萬?!皩W習強國”平臺自上線以來以其多元化的視聽傳播內容、碎片化的傳播方式收獲了極高的用戶黏性,用戶規模不斷擴大。
“學習強國”客戶端有“學習”“視頻學習”兩大板塊38 個頻道,涉獵廣泛,應有盡有?!皩W習強國”平臺聚集了大量期刊、古籍、公開課等資料,從考古學到建筑學,從新技術到醫學急救,從中華武術到廣場舞,幾乎無所不包,無論是理科生還是文科生,都可以找到自已所需的資源,大家紛紛感嘆:“‘學習強國’簡直是新時代的四庫全書?!?/p>
尤為難得的是,“學習強國”平臺以春風化雨的文字、形象創意的視頻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播知識,將晦澀抽象的知識變得生動活潑,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因而,一進校園就立刻在教職工、學生中掀起了學習熱潮。以運城師專為例,黨辦宣教科積極推進“學習強國”平臺“進系入班”,開展線上線下學習評比競賽活動,搭建了中文、數計系等8個學習工作站,建立了全校116個學習管理組織,將全校4490名在校學生納入管理系統。目前,學校教職工參與率100%,學生參與率90%。
“學習強國”平臺還設有學習報表一欄,是學習情況的量化指標,可以看到全國排名、組內排名、近七日組內排名,充分發揮了量化積分的杠桿作用,為了獲得積分大家都暗自使勁,紛紛感嘆,“睡覺前的必修功課不再是玩游戲、刷抖音了,醒來第一眼就是去‘學習強國’打卡報到。”“學習強國”平臺等新媒體應用的成功實踐給推動高校思想政治宣傳工作創新研究提供了借鑒和參考。
1.特別重視網絡輿情。當前,國際思想文化領域斗爭更加深刻復雜,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無時無刻不在想著遏制扼殺社會主義。某些錯誤觀點、灰色言論時有出現,而且變得更為活躍、隱蔽、復雜。這些深刻變化必然會投射到學校教育,面對網上形形色色的聲音,學生必然會發表看法。高校一定要繃緊宣傳思想工作這根弦,健全常態化輿情分析研判處置機制,走好網上群眾路線,把新媒體作為聯系和服務學生的重要手段,通過新媒體察生情、解生憂、集生智、聚生心。教育引導廣大學生遵守互聯網秩序,依法上網、文明上網,理性表達、有序參與,共同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
2.創新重大主題報道,挖掘大背景下的小故事。要堅持正能量是總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用好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等新媒體平臺。高校宣傳工作中重大主題的文章仍存在內容過度強調宏大敘事、政治說教意味濃厚等問題,新聞題材的組織策劃也存在模板僵硬等不足。宣傳內容不接地氣,自然激不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對于重大主題的宣傳,可以嘗試從小視角切入,也會取得出乎意料的效果?!皩W習強國”里脫貧攻堅的宣傳中,以獨特的視角和舉重若輕的敘事手法將大扶貧落在一個個小故事、小人物上,通過短視頻展示“第一書記當起‘蝦農’‘牛倌’”“第一書記代言香瓜”“第一書記點亮自閉癥孩子的藍天夢”,在短視頻里,第一書記當起了“主播”,或為扶貧村農產品代言,或介紹扶貧背后的故事,配合著樸實無華的文字與恰如其分的音樂,展現脫貧攻堅背后溫情暖心的一幕幕,喚起網友的情感共鳴與互動點贊,維系著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紐帶。
3.以深度融合打造新媒體。高校思想政治宣傳工作歸根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學生在哪里,思想政治宣傳的觸角就要指向哪里。高校校報、校園廣播等傳統媒體要明確自身定位,找準切入點,主動適應和融入移動短視頻等新媒體形式與新傳播方法,推動媒介融合向縱深發展。利用新媒體的生產、銷售及反饋的平臺實現傳統媒體轉型發展,重建信息閉環,在與新媒體的深度融合中重塑自身價值。
高校思想政治宣傳工作,切不可只是圖新鮮、追形勢,不管效果和受眾。宣傳報道可以利用新媒體,但不能完全依賴新媒體,要讓線上學習成為常態,將理論知識學習融于日常。宣傳線上做,效果線下看,避免新媒體成為新的形式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