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杰
(西北政法大學 陜西省西安市 710061)
談起司法制度的興起與變革,不得不談起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不僅感慨沒有危亡之際勇挑大梁的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此刻坐在安靜書桌旁讀書寫字的我們。在那個燒殺搶掠、戰火連天、溫飽都是問題的時代;在那個無數人為獨立、為自由付出生命代價的時代;在那個一批批的革命烈士、仁人志士為中國的前途嘗盡苦楚卻最終以失敗告終的時代;中國共產黨的出現為災難深重的人民帶來了曙光和希望。窮則思變,為改變現狀,我們嘗試不同的改變和發展,有側重的改造,雖歷經艱難,但在黨的領導下,我們探索出了一條適合中國發展的道路。從過去走來,其中艱辛不言而喻。慶幸我們黨領導全國人民不畏艱難,在各個領域中都取得了重大戰略成果。
進入新時代后,人權得以保障,美好生活的愿望得以實現,人民已經開始正常社會生活。群體生活已經不是自給自足,而是互惠互利。這一社會生活的特點即是要與人溝通,在與人交流的過程中就會因為觀念、行為不同雙方產生不可調和的矛盾。逐漸的,人對社會、他人的訴求也日漸顯露。到了問題不能規避,矛盾不能解決的地步時,就需要第三人進行調解。國家派出解決群眾糾紛的單位便是法院。法院是公平正義的象征,法院職責是作為公平的裁決者,客觀的認定事實和證據,作出最公正的判決,將當事人的糾紛最大程度化解,期望訴訟之后的雙方能化干戈為玉帛,能夠繼續維持良好的社會關系,從而保持社會的穩定。而當事人走進法院的第一步便是立案。因此立案是當事人問題得不到解決時訴諸法院的起始點。立案問題一直是社會關切的重點問題,由于這是當事人最后的一道救濟途徑,所以收案口的寬松直接影響當事人訴權能不能實現。了解民事訴訟中立案制度的歷史演進,能夠更益于探尋立案制度的產生、變革,以及如何更好的使保障當事人利益這一使命最大化。
在被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壓迫的時代,為擺脫這種困境,我國人民做了無數嘗試均以失敗告終。實踐告訴我們,在中國只有無產階級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才能救中國。由此我國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而我國現代民事訴訟制度也由此開始萌芽,并潛移默化的影響著訴訟領域。基于當時的時代背景,這個階段制定的法律大多與刑事領域相關。主要表現在懲治反革命、打到漢奸的革命行為。在抗日戰爭時期民事方面才有了較為清晰的規定。民事起訴較為隨意,可以口頭或者書面,書面起訴的也沒有固定格式,當事人可以在任何地方起訴,沒有管轄上的嚴格要求。司法機關不得因為當事人的訴狀格式和沒有管轄權的理由拒絕受理民事案件。這時候的民事立案工作其實有形式審查的影子。對于一般案件,當事人向司法機關提起訴訟,除了可以介紹到村進行調解的,其余案件只要當事人堅持控告,就應當受理。隨著不斷的改進立法和司法工作,我們的民事訴訟制度也在日趨統一和嚴謹。雖然受時代特點的影響,不能著重發展司法,導致司法領域訴訟相關程序性法律沒有完善的發展,沒有規范的民事立案制度規定。但在這一時期的法治建設中已經形成了便民服務的理念,這也為后來民事訴訟法立案制度的修改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的各個方面都進入修整狀態。該時期司法程序的起點立案制度也進步了一大步。我們不僅要處理以往歷史遺留的問題,而且還要在原有正確的法律基礎上做進一步的增刪和創設。這個時期的立法數量劇增,雖進行了大量立法活動但不可能一步到位。我國民事訴訟法立案相關制度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此時的制度修訂規定了當事人起訴所需要具備的主體資格,起訴所需要準備的基本材料,案件是否屬于法院審理的范圍以及法院對案件是否有管轄權的審查等問題。這些審查其實質是實質上的審查,因為此時并沒有配備專門進行立案條件審查的科室,而是由審查的人員進行后續的裁判。這樣的結果便是審查人員認為該案件其可以立案并審理的,便立案。審查立案以及裁判合一的訴訟模式存在著不可避免的可能侵害當事人訴權的情況。但不可否認這些規定是對以前經驗教訓的繼承和發展,也為以后的訴訟領域立案審查制、法治社會立案登記制奠定基石。
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為保障人民民主,使得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我國將依法治國確立為治國基本方略,并不斷對法治建設完善和提升。1982年,我國現代《民事訴訟法(試行)》正式實施。這部法律的實施在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其也標志著我國立案制度的正式確立。而且在后續修訂法律時也都保持了原有的對起訴條件的規定,并未發生根本性改變,僅對一些名詞進行修改使之更加精準化、規范化,更易于理解。
當時我國立案制度采取的是立案審查制。審查即是對當事人是否符合起訴條件進行實質審查。審查內容包括了起訴當事人是否具有主體資格;當事人的訴訟請求是否明確;案件是否屬于法院受案范圍以及本院是否具有管轄權。這些對起訴條件的實質審查,其實表現出了我國的職權模式。即法院法官居于主導地位,由法官來判斷該案件是否進入訴訟領域,是否能通過法律來解決糾紛。這一嚴格的進入司法程序的立案審查工作的性質,決定了需要一個專門的庭室來負責這項工作。同時立審合一的弊端也逐漸顯露,不僅會造成法官對案件類型挑選互相推諉,而且徇私舞弊、濫用職權造成有案不立現象也會頻發。作為司法救濟的第一道程序,法治社會當然不可繼續放任這種危害人民訴權、滋養腐敗的現象存續。立案庭便應運而生。立案庭的職責便是對當事人起訴條件進行審查。符合立案條件的予以立案,轉由專門從事審判工作的法官進行審理。這種對起訴的條件進行嚴格審查的立案審查制,能防止當事人濫訴,浪費司法資源。但實質審查不可否認的也會帶來一些問題。老百姓立案難的問題屢見不鮮:因為同一糾紛往返于法院數次,仍不能立案。屬不屬于法院受理范圍,法院決定權過大。對于法律規定起訴條件,不同法院審查標準不一,相同案件不同處理時有發生。這些問題破壞了司法的公平正義,影響當事人對司法的信任度,阻礙法治事業的進步。
隨著法治事業的不斷推進,在習近平總書記全面依法治國新理念新思想指導下,我黨確定了基本方略,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在司法領域為了改變立案審查制的弊端,從源頭上、根本上解決“立案難”問題,更好保障當事人訴權,貫徹落實司法為民、公正司法,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公平正義的為人民服務的宗旨,2014年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變立案審查制為立案登記制的改革意見。為貫徹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建設更加權威高效的讓老百姓放心的司法制度,將更多的糾紛得以快速引入訴訟程序解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記制改革的意見》。最高人民法院在2015年先后修改《民事訴訟法解釋》、頒布了《關于人民法院登記立案若干問題的規定》。司法體制的改革意味著對當事人來說,降低了立案的標準,盡量減少當事人信訪、投訴,增強對司法的信任度。對法院來說,司法體制改革是適應當今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社會矛盾、人類需求的不斷變化,新興糾紛出現,基于以往的由法官主導的立案審查制,這些未解決過的糾紛很有可能不會進入訴訟程序。而立案登記制將立案程序由職權模式向訴權保障模式轉變,更好保障當事人的司法救濟權,更符合法治社會發展理念。立案登記制即不再對當事人是否符合起訴條件進行實質審查。法院收到當事人訴狀后,對當事人基本信息、訴訟請求、事實和證據僅進行形式審查。經形式審查都符合法律規定的,應當當場立案。不符合起訴條件的予以釋明。對當場不能判定是否符合法律規定的,應當在收到訴狀之日起七日內決定是否立案。而具體案件的實質審查由審判庭進行審查裁判,這一做法也符合立審分離的理念。
立案登記制實施以來,為方便當事人立案,減少出行負累,人民法院推行網上立案、跨域立案。在現下疫情防控工作進行時,對于當事人不在本地的多數情況,當事人或代理人不用專門到訴訟服務中心提交材料,直接網上提交材料,有需要補充的材料由立案庭通知當事人提交,可以很大程度上節省交通住宿費等開銷并保障群眾安全。對于網上申請立案有困難,異地申請立案復雜的問題,推行異地跨域立案,提供順暢快捷的跨域立案服務,保證管轄法院及時有效的處理跨域立案問題。而且秉承著讓群眾少跑路的服務觀念,對于有爭議的案件法院之間要協商,最大程度的讓當事人感受到司法的便捷,提升對司法的滿意度,有助于后續化解糾紛時消除當事人不必要的誤解,提高對最終訴訟結果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