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雙
電視作為人們休閑娛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互聯網+”的影響下,面臨巨大挑戰。為此,電視媒體需要做好自身的意識定位,加速優質節目的制作以及輸出,并結合觀眾的需求,做好個性化節目的打造,強化其與新媒介的聯系,從而促進其傳播方式的改良,最終提升其傳播影響力。
為保障電視藝術定位的科學性、準確性,需要電視編導具備準確的思維定位。
一方面,電視藝術的呈現表達方式往往與編輯思維緊密聯系,節目內容的穿插以及主題設定都離不開編輯思維。
另一方面,電視節目的預演推行往往立足于編輯、導演的想法。為此,其需要具備較高的藝術性與思想性。
當然,在進行藝術思維設計過程中,文藝編輯作用往往較為突出。在這一環節中,編輯需要掌握觀眾的心理邏輯,并以此制定節目內容,確保觀眾能夠了解節目內容。為此,節目內容就不能過于陽春白雪,既注重藝術性,也需要結合觀眾需求,增添一些下里巴人的內容。
除此之外,電視藝術定位時需要注重藝術邏輯,并不斷進行調整。由于觀眾是第一受眾,故而需要依據觀眾感受進行藝術性的創造,確保節目的優質。
傳統的文字編輯往往注重敘事線索,而電視編輯則需要依托景別之間的組合進行敘事表達。這就是后現代電視文化中的組合藝術。
一方面,電視編輯需要在半開放狀態下進行景別的組合,確保邏輯清晰、敘事清楚,也就是說圍繞敘事目的進行景別組合的創造。
另一方面,電視編輯在進行兩極鏡頭的組接操作過程中,需要確保鏡頭的平穩,防止觀眾出現視覺跳躍感,降低觀感度。
事實上,即使是相同景別鏡頭,其在進行組接作業過程中也會出現不同的視覺效果。為此,電視編輯在處理近景、特寫鏡頭的組接作業時,需要做好必要的內容凸顯以及突出操作,從而強化主題。
在進行電視的后現代藝術表達過程中,不同的景別往往具有不同的藝術表達效果。基于此,就需要電視編輯注重攝影方式的運用及選擇。一般而言,電視編輯可以依據科學理論,將觀看方式細分成靜觀事件、深觀事件和創造事件。
所謂的靜觀事件,指的是對于電視內容進行客觀的播報,單純以敘述為主。而深觀事件則是需要電視傳達出事件的發生狀態,并且對現象進行科學全面的解讀,這樣的操作往往能夠更加科學準確地進行事物本質的探求。創造事件的運用則是依托技術設備以及裝備,進行獨特事件的營造。
事實上,在進行電視編輯設計的過程中,電視編導需要科學采用靜觀、深觀事件方式,借助不同景別實現藝術表達效果的提升。一般而言,技術人員需要借助特寫鏡頭凸顯出細節,從而引發觀眾的思考。
在這一環節中,電視臺需要充分發揮出電視編導的作用。一般而言,電視編導需要通過調查了解到觀眾對電視節目的喜好,以此為依據進行電視節目的編排,使電視臺成為傳播正能量的主陣地。
除此之外,電視臺還需要加大對電視節目的審查,確保節目優質,發掘優秀作品,將其投放到電視平臺上,促進電視播報效率的進一步提升。
隨著信息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后現代媒體文明日益發展。為此,電視技術人員需要結合媒介特質,在一定的規范與限制內進行操作,實現個性化的發展。
傳統媒介文化主要分為兩種特性,即多重化與離散化。其需要不斷迎合人們的需求而作出改變,進而滿足人們的需求。
為此,電視與互聯網的有機融合,能夠進一步為觀眾提供高強度的感官體驗,達到傳統電視媒介無法達到的效果,滿足觀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不同的媒體裝置藝術的出現,往往能夠讓觀眾的身體感官獲得“透視”事物的整體知覺。
現階段,我國的電視藝術在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目標模糊、審查不嚴格的情況。為此,需要電視編輯完善市場化運作,從而促成完整生產系統的建立,有助于電視電影的整體發展。
現階段,為確保我國電視行業的可持續發展,電視編導需要立足發展要求,制作更多類型鮮明的電視作品。
除了需要在內容上進行創新及調整之外,電視編導還需要對電視題材的樣式、格局進行必要的優化,從而能夠在最大程度上實現其與市場化運作差距的縮小。
除此之外,電視臺作為傳媒的重要組織平臺,企業需要構建品牌效應,從而實現文化產業布局的進一步優化,促進電視藝術在影視行業中獲得更大的發展。
總而言之,電視臺在做好電視節目的分析定位之后,往往能夠為其個性化發展提供最大程度的保障。
基于時代的發展變化,我國的電視節目受新型社交媒介的影響較大。本文基于此,著重分析了我國電視節目在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就改變電視藝術定位、擴大受眾面的方法進行分析。筆者認為,隨著相關措施的落實到位及理念的轉變,我國的電視節目必將獲得顯著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