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通訊員 羅莎 鄧俐
“這是20天前種下的,這種大苗子,已經可以賣了。”重慶市巴南區圣燈山鎮灘子口村的一處崖壁邊,村黨委書記杜朝均帶領村民在干活。懸崖峭壁上能干什么?原來,為了充分利用村里的閑置荒坡、崖壁,杜朝均號召村民種起了石斛,將一面面峭壁開荒,種下了10萬余株石斛,也播下了增收致富的希望。
圣燈山鎮灘子口村是該鎮有名的花木村,擁有人口2 100 余人。多年來,村民以花卉苗木種植為生,產業較單一,隨著花卉苗木市場的不斷飽和,灘子口村的苗木產業發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如何帶領村民破解難題,成了村黨委書記杜朝均每天都在思考的問題。
去年,杜朝均了解到,可以在7社的崖壁邊種植石斛,這樣既能有效利用閑置的荒坡,又能帶領村民發展新的產業。于是,杜朝均帶著村干部一起到貴州遵義學習石斛的種植技術。經過長達幾個月的學習,今年3月,杜朝均帶領村民們種起了石斛。
“石斛主要在石頭邊緣生長,這里的崖壁正適合種植。”于是,杜朝均帶著村民們,將灘子口村7社沿線的崖壁一寸寸開荒,將一株株石斛種下。石斛作為一種古老的中藥材,有益胃生津、滋陰清熱的作用,由于村民們都是第一次種植石斛,對于種植技術還有些欠缺,杜朝均便手把手地教大家,并請來了專家現場授課,把種植技術交到了村民的手上。
短短2個月過去了,灘子口村的石斛已經種下了10萬余株,面積達90余畝。
就這樣,在杜朝均的帶領下,村民們積極參與,有的流轉土地,有的來種植現場打工,大家分工協作,石斛種植進行得如火如荼。
筆者在灘子口村看到,一面傾斜的崖壁邊,有的村民在施肥,有的在挖溝渠,現場作業的村民有20余人。杜朝均介紹道,雖然這些都是荒坡崖壁,但也屬于耕地,由于地形地貌的原因,常年都是閑置的狀態。現在,村里開始發展石斛產業,村民的這些土地也納入了流轉的范圍,曾經的荒地總算有了用武之地。
村民劉君現告訴筆者,自己有3畝多地全部流轉種植石斛了,平時還在這里打工,每天有110元的收入,加上年底流轉土地的保底分紅,每年的收入上萬元。
杜朝均介紹,目前,村里有10余名低保戶、脫貧戶在種植基地打工,農忙時節則每天都有50余名村民務工,每年的用工達500人次,發出工資5萬余元。
這段時間,灘子口村的石斛長勢較好,一株株石斛已經相繼開花,紫紅色的石斛花裝扮了光禿禿的石頭,仿佛讓人看到了石頭開花的景象。
筆者注意到,在石斛的種植現場,除了石頭、峭壁上的石斛以外,紅楓、茶花等一些觀賞型的花卉也已經種下。杜朝均說石斛作為中藥材,一般銷售價格在每500克20元左右,但村里種植石斛不單單是用于銷售,還利用石斛種植發展觀光農業,吸引更多的人前來游玩,同時,村民還將一株株石斛做成大小不一的盆景,讓游客可以帶回家自己種。
灘子口村的農家院壩里,村民利用枯樹根將石斛種在里面,加以修整,便成為了一個獨具特色的盆景擺件。杜朝均告訴記者,這樣一盆經過加工的石斛,價格在200~400 元不等,石斛的價值也因此翻了好幾倍。市民買回家后,也很好養,即便沒能養活,盆里的石斛也能直接泡水或者燉湯。
杜朝均介紹,村里的石斛已經種植了90余畝10萬余株。目前,村民們還在繼續開辟種植地,預計今年的種植面積將達150 余畝,通過種植、加工等環節,為鄉村振興增添力量。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