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近期,豬價的周期性波動牽動著無數人的心弦。豬肉是我國居民最主要的肉食品和動物蛋白攝取來源,豬肉價格的跌漲起落,對于人們日常生活和整個社會生產而言,都至關重要。
我國是豬肉生產大國。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的年度數據,2020 年全年,我國肉類生產總產量為7 748.38 萬噸,其中豬肉年產量就達到了4 113.33萬噸,占比53%以上。我國也是豬肉消費大國。根據USDA(美國農業部)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豬肉消費量達到1.009億噸,其中我國的消費量就占到了近一半,達到了4 486.6 萬噸,超過了美國+歐盟的總和。
中國人如此偏好豬肉,其實是生態適應的必然結果。從前,中國是以農業社會為主導,隨著經濟重心逐漸向南偏移,這些氣候濕潤、地形較為平坦的區域不太適合牛羊的生長,反之,豬不挑食,容易飼養,繁殖能力強,產糞量也高,還能輔助糧食的種植。因此,從明代開始,養豬業逐漸反超養羊業、養牛業,豬肉成為了中國人餐桌上最重要的食物之一,至今沒有改變。
豬價與人民利益密切相關,此次波動的產生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而要應對此次危機,也需要各方主體齊發力,多管齊下。穩定好豬價,對于切實保障好人民的“菜籃子”有重要作用,對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來說也意義非凡。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