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艷琴
(廣州科技貿易職業學院,廣東 廣州511442)
《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指出,要求在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基礎上,建立新型信息化教學環境,優化教學模式,推動教育改革,提升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1]。廣東省教育廳也分別于2017-01和2017-05發布了《廣東省教育發展“十三五”規劃(2016—2020年)》[2]和《廣東省教育信息化發展“十三五”規劃》[3],其中都明確提出,要以信息技術支撐教與學方式變革,全面普及信息技術教學應用,形成“課堂用、經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學新局面。在這種背景下,信息化教學及教學研究成為各大高職院校課程改革的重點,研究成果層出不窮,課堂教學效果也有一定成效,但隨之出現很多困擾和問題。據筆者對廣州科技貿易職業學院、廣東女子職業技術學院部分學生的調查顯示:超過62%的學生認為“信息化教學過程中教學互動被弱化”。毫無疑問,教學互動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課堂教學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以及人與資源的互動等環節,實現學生對知識和意義的重構以及對教學效果的反饋,教師通過教學反饋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最終實現教學效果的提升。基于此,本文著眼于目前信息化教學過程中出現的課堂互動問題,提出課堂信息化教學的交互模型,以提高課堂互動效果和信息化教學水平。
互動媒體是指基于計算機及網絡技術傳播的數字化信息及其傳播途徑的集合。互動媒體并不是新的媒體技術,而是在數字化技術基礎上強調使用者和內容環境之間的相互反饋及深度交互。隨著信息技術的運用,出現了許多師生課堂互動活動的支持工具,如互動電子白板、電子教材、只能錄播系統、只能反饋系統等[4]。
現階段,中國高職院校教育信息化裝備普遍已經相對完善,但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情況并不理想。
2.2.1 弱化了師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
信息技術和互動媒體的介入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師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在傳統教學環境中,教師和學生在教室開展面對面的教與學,教師通過板書、肢體動作和語言喚起學生的注意力,學生通過回答問題、小組討論或上臺展示等方式對教師進行反饋。這種互動和交流是當下的、頻繁的,反饋是即時的、有效的。而在信息化教學環境中,信息技術及機器進入教學互動系統,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開始通過信息技術進行交流和互動,一方面,由于信息技術對教學信息展示的形式呈現地更加多樣化,因此極大地吸引了學生的關注,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教師的教學方法;但同時,據筆者在廣州科技貿易職業學院及廣東女子職業技術學院對師生的調查顯示,42%的學生表示自己的注意力會被教學機器分散,還有38%的學生表示借助于機器的教學互動使課堂失去活力,超過56%的教師表示信息技術的加入使教學活動的自由性和靈活性降低,互動缺失。因此,信息技術還遠未成為學習者的效能工具,如何更高效更合理地使用信息技術是當下很多信息化課堂教學需解決地實際問題。
2.2.2 對學生信息素養的關注不多
中國高職院校課堂使用互動媒體過程中,對學生信息素養的關注不多。信息化教學的目標,首先是要借用先進的計算機及媒體技術使知識和技能的呈現方式更加多樣化,吸引學生的興趣和參與度,提高課堂效率及教學效果;其次要注重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即在信息化教學的過程中,隨著新媒體交互性的充分展現,應通過課堂交互模式及教學方法的創新,逐步提高學生運用信息化手段獲取、判斷、甄別及評價信息的能力。學生要能夠基于目前開展的項目和課題,判斷需要什么樣的信息,什么時候需要信息,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獲取并甄別信息等。據筆者在對廣州科技貿易職業學院教師的訪談中發現,目前教師對這一問題普遍關注不多。究其原因,一方面,信息化素養的提高與教學模式及教學方式的改革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另一方面也與大家認識上的誤區或滯后有關。其實,在新媒體的交互性已充分展現的前提下,互動媒體在課堂中的交互模式創新一定伴隨著教學模式的改革和學生信息素養的提高。
因此,著眼于信息化教學的大環境,結合互動媒體的發展,創新互動媒體應用于高職課堂教學時的交互設計模式,有利于對互動媒體環境下的課堂教學問題進行探索和求解。
互動媒體應用于高職課堂教學的交互模式創新,首先應該進一步明確高職課堂互動媒體的環境體系,在此基礎上,探索互動媒體環境下高職課堂教學交互模式的改革與創新策略。
現代教學設計及媒體理論都明確指出,教學過程中媒體環境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不僅僅是為教師的課堂教學內容提供多樣化的展示通道,還應為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實施提供便捷服務,更要為教學過程中的評價提供即時、直觀的反饋方法與結果,喬納森更是直接以活動理論作為學習環境設計的理論指導框架[5]。因此,本文立足于活動與反饋,結合互動媒體的發展,構建基于活動與評價的高職課堂互動媒體生態體系的模型,研究互動媒體環境下以活動與評價為中心的高職課堂教學系統要素,其中包括:①以互動電子白板作為教學活動實施的工具;②以一對一數字化學習系統作為學習活動展開的媒介;③以交互反饋系統作為活動評價的手段。
在此系統中,互動媒體環境作為中介,成為各種交互功能得以實現的基礎工具和必要手段。學生、教師通過通訊工具、信息共享工具及協同學習工具進行交流、分享與協同。其中,學生之間的交互包括協同式交互、競爭式交互、角色式交互及伙伴式交互;師生之間的交互包括師導對話式交互、師導操作式交互、生導對話式交互及生導操作式交互。
首先應該明確,任何課堂教學設計都應該是教學活動整體設計的進一步細化與落實。因此,高職課堂教學交互設計模式應以整體的教學活動設計為起點,并最終落實于整體教學活動中。
活動理論主張:只有在社會文化背景中的、以活動為導向的教學才是最自然和最有意義的活動。互動媒體環境下的教學活動設計的問題設計、認知工具支撐和資源設計都建立在對活動系統內部復雜關系進行分析這一基礎上[6]。參照這一活動理論中系統的架構,并結合前文總結的問題,互動媒體環境下高職課堂教學交互模式改革與創新的策略如下。
3.2.1 開展教學活動的整體設計
開展教學活動的整體設計,以此作為教學交互設計的綱領與起點。教學的整體活動設計始于調查分析,具體包括學情分析、學習內容分析、教學需要分析、教學資源分析等,在此基礎上需要進行教學目標的設計、情景主題設計及單元教學活動情景設計、教學過程設計。教學整體設計理清了教學活動的具體目標和意圖;教學情境主題設計促進了學生已有認知與經驗的提取,為新知識和新技能的學習提供了共同經驗;教學活動設計有助于將整個教學過程變得更加有操作性和可執行性,所有這些教學任務環節前后相繼、往復循環,共同促進整體教學目標的實現。
3.2.2 設計教學活動目標與情景主題
設計教學活動目標與情景主題,以此作為人際交互設計的導向。情境式教學將教與學放入特定的情境,有利于調動學習者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在情境化的互動媒體環境中,互動媒體的信息傳播方式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多維度的交流和互動成為可能。不僅如此,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通過互動媒體的“人—機—人”的多通道、多流向的交互傳播,交互的即時性及互動性更強。
同時,學習者交互設計通過學習者之間的競爭、協同、合作及角色扮演等策略的實施,促進了學習者自主學習能力、團隊合作精神、交流溝通能力、實情感受與認知態度等自身能力素養的提高。學習者通過小組合作、探討、項目展示及匯報進一步豐富和深化了情境主題的意義建構。
3.2.3 設計多元化的內容資源與媒介工具交互
針對互動媒體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對媒介工具及內容資源的交互設計,需要結合互動媒體的屬性特征與技術特長來考慮具體的應用方式。首先是資源媒介的交互設計,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接觸、介入、理解、加工并內化教學信息,此設計應著重考慮向師生提供哪些信息資源的創作及管理工具、信息內容的呈現工具以及學習管理的工具,同時需要考慮作為協同的工具設計,例如師生之間具體的通訊工具、信息共享及交流工具、協同學習的工具等,以便在開展既定教學主題活動時,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以及人與資源之間能夠更好的交流和互動。
需要強調的是,互動媒體環境下課堂教學交互設計的目標與信息化教學的一般目標應保持一致,即通過科學合理的課堂教學交互活動設計,使學生能充分利用數字化互動媒體及數字信息資源,提高獨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和信息素養能力,促進學生知識技能的獲得與職業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