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婷
(浙江藝術職業學院 浙江杭州 310053)
畬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之一,畬族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畬族舞蹈是畬族文化的重要展現形式和載體,由于畬族人民數量較少且分布廣泛松散導致畬族舞蹈的日益沒落甚至頻臨消失[1]。畬族舞蹈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既有典雅婉約的“婚禮舞”、雄渾粗狂的“獵步舞”、神圣的“祭祀舞”和神秘的“喪禮舞”。這些舞蹈形式值得進行深入學習研究。
畬族人民主要生活在福建的廣大山區內,在田間勞作、日常生活、婚喪嫁娶以及節日慶典時經常通過山歌和舞蹈的形式抒發情感,通過上千年的沉淀傳承形成了四大舞蹈種類:
祭祀舞。畬族人民認為磐瓠是自己的祖先,從古至今一直有祭祀磐瓠的習俗,每逢祭祀都要跳日月舞、龍頭舞、龍傘舞和迎祖舞等[2]。日月舞描述的是盤古開天辟地造日月的神話故事,男女舞者伴隨節拍左右穿梭翩翩起舞,展示輕靈靈動的美感;龍頭舞描述的是龍麒因幫助高辛抵抗侵犯被招為駙馬的故事,男女舞者根據故事發展時而原地跳動、時而保持行進、時而左右穿插展現舞蹈中隊形的重要意義;龍傘舞配合龍頭舞一同進行,伴隨鑼鼓節奏變舞蹈變唱《磐瓠歌》,展示了歌舞的協調性和合作性;迎祖舞則通過伴奏,以三步一回頭的動作表示對祖先的懷念和敬仰。
喪禮舞。畬族人民的喪禮通常伴隨舞蹈的形式。據記載,畬族人民的喪禮舞主要展現對親人的思念和驅邪除惡,祈禱子孫后代平安的意義。在畬族人民的傳統觀念中人死后有靈魂,為了超度死者靈魂創造了造水洗壇、造壇、造井、統兵舞等十余種舞蹈形式。造水洗壇舞由舞者打扮成法師的樣子,將杯中清水灑向大廳表示洗壇祛除邪氣;造壇舞通過舞蹈形式展現造房的過程,整個舞蹈造型優美變幻無常;造井舞通過腳踏九宮的反復動作展現掘地造井的畫面,節奏清晰舞姿剛健;統兵舞由六名舞者通過舞蹈的形式搜查暗藏的“陰兵”并將其驅除家門保全家平安。畬族舞蹈中的喪禮舞有強烈的民族特色,是了解畬族文化的重要切入點。
生產勞動舞。這一舞種是畬族人民通過長期勞作創造的展現生產勞動畫面的舞蹈,主要有獵步舞和栽竹舞[3]。獵步舞由四名舞者身穿畬族傳統服飾,隨鼓點不斷變化舞蹈節奏,展示先畬民狩獵時的場景,整個舞蹈緊張富有張力;栽竹舞是反映畬族人民種植竹子和造紙的過程,以小跳步和踏步蹲為基本步伐,動作輕快靈動,在舞蹈中展示了畬族人民勞動的艱辛和收獲的喜悅。
新時期的舞蹈。新中國成立后,藝術工作者為將畬族舞蹈發揚光大而結合畬族人民的新生活創造的反映時代精神的舞蹈,代表作有婚禮舞和豐收舞。婚禮舞的靈感來自于畬族的結婚儀式,通過舞蹈形勢展現畬族傳統婚禮進程,具有強烈的畬族風格。
由于缺乏傳承、缺少展示平臺、大眾審美變化和傳統文化沒落等種種原因,畬族舞蹈的現狀并不樂觀甚至岌岌可危[4]。
由于畬族人數較少且居住地松散,導致畬族舞蹈缺少傳承人,很多老一輩的藝術工作者由于年齡、身體狀況的因素難以在一線舞臺進行舞蹈展示,但沒有年輕人可以挑起畬族舞蹈的大梁,使畬族舞蹈瀕臨滅消失。
收到現代文化的沖擊,大部分民俗活動已經銷聲匿跡,廟會、婚喪嫁娶、祭祀等活動形式的消失導致畬族舞蹈缺乏展示平臺,甚至廣大農村民俗活動也在日益減少。
隨著綜合國力的提升和外來文化的輸入,大眾審美也在不知不覺發生變化,年輕人更喜愛節奏明快的流行歌曲和簡單明了的電影作品。舞蹈活動本就不多的生存空間又收到了芭蕾舞和拉丁舞等舞種的擠壓,是畬族舞蹈這種傳統民間舞蹈日益沒落。
收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傳統文化遭遇了幾千年不遇的沖擊,年輕人更喜歡圣誕節、復活節等節日而忽視了傳統的七夕、重陽等文化,傳統文化的沒落使本就小眾的畬族文化和畬族舞蹈淪落至無人問津的局面。
畬族舞蹈的傳承保護不僅關系畬族文化,甚至對中華民族的文化保護都有深遠意義。中華民族是有多個民族組成的,每個民族的精神文化互相融合形成了中華民族博大精神的內涵和文化體系,每一種文化的滅失都是中華民族的巨大損失[5]。所以保護畬族文化和畬族舞蹈是有深遠意義的拯救傳承行為。
明確傳承畬族舞蹈的意義。畬族舞蹈是畬族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舞蹈中蘊含了畬族人民的信仰、思想理念和上年前的勞動生活模式。傳承畬族舞蹈才能讓更多人認識到畬族人民樂觀向上的積極精神從而挖掘畬族人民的文化傳統。一個民族的延續不光是人口的延續,更是文化和精神的延續。舞蹈作為文明和精神的具體表現形式,對文化傳承和傳播有重要意義和作用。因此保護傳承畬族舞蹈就是在保護畬族文化,保護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堅持畬族文化特色。由于收到年代和知識的影響,很多畬族舞蹈被蓋上了封建迷信的標簽,在歷史長河中難以得到發展和傳承從而消失殆盡。在傳承畬族舞蹈的時候除了要結合年代進行新舞蹈的創造,也要進行傳統舞蹈的復原,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有起特色,喪禮舞和祭祀舞也是畬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不能因為簡單的封建迷信就讓這兩大舞蹈種類徹底消失,可以在復原的過程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喪禮舞中還原對親人思念的部分而放棄驅邪除惡的部分,在祭祀舞中突出展示對祖先的信仰和懷念。這樣保存了完整畬族文化的舞蹈才能全面傳播畬族的精神文明發展過程,才能獲得人們關注并深入了解畬族文化。
保護支持畬族舞蹈傳承人。一直以來由于經費等原因,畬族舞蹈傳承人越來越少,很多年輕人為了養家糊口的重任已經放棄了對畬族舞蹈的傳承。大部分畬族舞蹈組織都是民間自發的自負盈虧組織,由于小眾的畬族舞蹈展示平臺日益減少,這些組織也是入不敷出,導致幾乎沒有專業舞者進行畬族舞蹈的練習和傳承。很多畬族舞蹈組織都由一些工人、農民、無業人員組成,有演出的時候互相客串,沒有演出的時候忙自己正常的工作,這樣業余的成員不僅難以將畬族舞蹈的技藝展示到位更難以展示畬族舞蹈中蘊含的精神和文化。很多業務舞者都是簡單完成了舞蹈的肢體動作,但是自己都不能完全理解舞蹈蘊含的內涵遑論將內涵進行傳播。
在傳承畬族舞蹈的過程中最重要部分就是保護畬族舞蹈傳承人。由于畬族人口較少且分布廣泛,有能力傳承畬族舞蹈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國家和文化保護組織要針對性的保護畬族舞蹈傳承人,首先讓他們沒有后顧之憂和生活壓力的進行舞蹈的練習和傳播,然后再通過舞蹈教學等一系列方式將畬族舞蹈進行推廣,讓更多的人參與到保護傳承畬族舞蹈的過程中。
民族舞蹈和現代舞蹈在教學上有巨大的差異性。現代舞蹈更注重于形體的塑造和動作的規范,但民族舞蹈更重要的是精神文化的傳承。在畬族舞蹈的教學過程中首先要普及畬族文化、舞蹈蘊含的內涵、舞蹈展現的場景和傳遞的精神等,首先要與學生達到情感上的共鳴,才能有感情的學習民族舞蹈。學習畬族舞蹈與其說是學習技藝不如說是對畬族傳統文化的學習和精神文明方面的熏陶。
在教學的先后過程中民族舞蹈也和現代舞蹈有很大差距。現代舞蹈要求的美感是因為動作標準而形成的觀賞性美感,形態和動作是教學課堂的核心和基調,學生主要學習的是形體動作的掌握和流暢性;民族舞蹈的美感是通過傳遞精神文化而形成共鳴的思想性美感,觀眾可以通過舞者的動作想象出舞蹈所描繪的畫面并感受到這個舞蹈蘊含的意義和精神,這要求舞者首先深刻認識到舞蹈蘊含的意義和背景文化,從而通過身體和形式進行表達從而讓民族舞蹈具有生命力。向觀眾展示出民族特色、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舞蹈才是合格優秀的民族舞蹈。
傳統的畬族舞蹈由于內容老舊難以引發觀眾共鳴因此很難收到觀眾喜愛,在民族舞蹈的教學過程中要重視畬族舞蹈的創編工作。將日新月異的現代化元素用傳統的畬族舞蹈技藝展示出來,用傳統和創造的火花引發觀眾的共鳴。
創新是藝術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畬族舞蹈的創新和堅持文化特色并不矛盾,舞蹈的創新是來源于舞蹈的內容和傳遞的精神而舞蹈特色則是畬族舞蹈的傳統表現形式。
早在1957年第二屆全國音樂舞蹈匯演上,新創編的畬族舞蹈“豐收舞”就獲得了優異成績和一致好評,舞蹈主要展示了福建畬族人民豐收油菜的場景,由男女兩位舞者進行表演,描繪了畬族人民辛勤的勞動、淳樸的感情和豐收的喜悅。豐收舞能獲得一致好評除了畬族舞蹈本身的魅力外更重要的是結合了當時的時代背景,新中國人民對豐收的盼望和喜悅很容易引發與舞者的共鳴。
豐收舞就是典型的新型畬族舞蹈,在內容上反映了新時代下畬族人民的生活和勞動的積極性但在表現形式上仍然使用的是傳統畬族舞蹈的舞步和音樂節奏。在觀賞過程中很容易產生傳統與現代相融合的驚喜感,這也成為了新型畬族舞蹈的魅力之一。
近年來文藝工作者又陸續創造了一些新型畬族舞蹈,如“畬嶺迎親”“采茶舞”“歡樂的鴨姑”“鳳凰彩帶飛北京”等,通過反映畬族人民的勞動和生活風貌來吸引人民關注畬族文化。
在科技告訴發展的今天,在舞蹈教學中可以將多元化的科技因素融入到傳統的畬族舞蹈節奏中,用古老深沉的節奏沉淀現代生活的浮華,將傳統和現代結合在一起向觀眾呈現新的更有魅力的畬族舞蹈。
作為舞蹈教師最重要的教學任務不是讓學生傳遞舞蹈技巧,而是讓學生感受舞蹈的魅力從而熱愛舞蹈,在課堂上可以將畬族舞蹈作為主要授課重點,讓更多人感受畬族文化和畬族舞蹈的魅力從而加入到畬族舞蹈的傳承中。畬族雖然是少數民族但也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民族傳統文化不應靠單一民族的努力,需要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
從畬族舞蹈技藝上看,它在步伐和節奏上有顯著的民族特點,所以針對畬族舞蹈教學要著重民族特色的魅力,凸顯民族本土特色,從情感上與學生產生共鳴從而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要教師要擅于注入感情色彩,鼓勵學生將自己代入到舞蹈所描繪的場景,以主角的角度展示畬族舞蹈。從實際教學效果上看,投入了感情的舞蹈要比機械的動作更能引起人的共鳴,加入了情感的教學也要比普通的理論更富有感染力和說服力,教師要以堅持畬族民族文化特色為基礎向學生展示畬族舞蹈的技藝,在舞蹈教學中起到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作用。
弘揚傳統文化是延續發展中華民族思想精神的重要方式。保護傳承畬族舞蹈是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高校舞蹈教師要以自身的專業為基點,通過對畬族舞蹈的研究保護,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延續和對外輸出做出應有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