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丹藜 指導老師:汪愛平
(銅仁學院,貴州 銅仁 554300)
貴州銅仁市江口縣云舍土家民俗村位于風景如畫的太平河畔,距離世界自然遺產梵凈山12公里,緊鄰江口縣城 ,全村總面積4平方公里,居民531戶,總人口近2000人,其中98%為楊姓土家族,有中國土家第一村之稱。2002年,云舍被納入國家旅游局和貴州省旅游局幫扶點;2004年被貴州省人民政府定為全省鄉村游示范點;2005年被國家旅游局批準為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2007年被國家住房城鄉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列入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名單;2015年被全國旅游景區質量評定委員會評定為國家AAAA旅游景區。至今,云舍村已獲得了鄉村旅游先進村、民族團結先進集體”、中國最美村鎮”、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名村等榮譽稱號。云舍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村落名稱之一,寓意為“云中房舍,神仙居住的地方”。千百年來,生活在這里的土家兒女始終保持著自己古老的民族文化習俗,成為土家族千年歷史文化的再現,被稱為“中國土家第一村”。這里齊集了古寨幽韻、濕地風光、花海田園、農趣體驗、休閑度假、禪修養生的特點,融合了山川溪瀑、洞穴峽谷、歷史文化、民族風情。
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對城鄉關系、城鄉融合進行充分考慮,堅持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妥善處理云舍在與銅仁、貴州、中國等各地旅游目的地的關系;深化供給側改革,把好旅游產品質量關,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摸索云舍的民族文化興盛之路,突出云舍的本來色彩;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強調鄉村綠色發展之路,創新鄉村治理體系,即走善治之路,發揮政府、社會自組織、云舍村民的共同作用,形成少數民族原生文化與地區鄉村振興戰略融合的合力。
經濟是文化的基礎,要發揮好少數民族原生文化的現代作用,保護和繼承原生文化,必須與鄉村振興相結合,不斷促進少數民族區域的經濟發展。在脫貧攻堅時期,云舍當地政府以政治驅動的模式帶領少數民族區域不斷脫貧致富,其主要方式包括政治動員、基礎設施建設、精準實施扶貧政策、精準培育發展產業。通過系列活動,一支活躍在云舍少數民族區域的脫貧攻堅隊伍,帶領土家族不斷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形成較為健全的水、路、電、網、郵等基礎設施,在扶貧政策和培育產業的幫助下,云舍實現脫貧。下一步要特別注意后扶貧時代的民政資金的兜底作用,減少因災、因病等致貧因素,逐漸實現村民的共同富裕。
在脫貧攻堅之后,我們面臨的是鄉村振興計劃,從目前少數民族區域來看,由于空心化少數民族村鎮越來越多,一方面并不利于少數民族原生文化的繼承,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少數民族區域發展相關產業。在脫貧攻堅之后,必須圍繞鄉村振興計劃,針對少數民族原生態目前的人口狀況、經濟基礎等,不斷以旅游文化、特色農產品等為突破口,提振鄉村經濟,營造良好的引人、育人和留人環境,加強對人才的重視程度。通過政府主導開設相關培訓課程,扶持一支本土專業的民族文化創新隊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系,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是人才,核心是人才,因而鄉村振興的第一要務就是開發鄉村人力資源。云舍必須結合自身的發展需要,打好人才戰。
首先,可以考慮“少數民族原生文化+鄉村旅游”,突出云舍地域特色文化旅游,以當地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云舍深厚的文化作為基礎,調整產業布局和結構,打造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結合的新結合點,突出獨特的民風民俗,將民族文化內涵融入獨特的旅游產品中去。其次,可以考慮“少數民族原生文化+文化民俗產品”,充分利用土家族獨特的技藝創造文化產品形態,開發鄉村民俗旅游產品;可以考慮建立土家族民風民俗主題博物館,如木藝博物館、土家農耕展覽館、地下暗河演示館等;可以考慮打造土家文化舞臺,表演土家民間歌舞,參照《印象·劉三姐》等成熟項目的經驗,使游客在參與中體會土家民風民俗和文化氣息;可以結合土家造紙等傳統藝術,建設集制作、培訓、表演、銷售、體驗于一體的主題民間藝術作坊。再次,可以使用“少數民族文化創意+農業”的方式,使用真人利用真實農具進行傳統農藝展示,銷售農家產品,允許游客參與農事活動。通過這種方式,在展示土家農耕文明的同時,提高游客的體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