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澤
(南充市高坪區人民法院,四川 南充 637000)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開創了我國法典編纂立法的先河。被譽為“社會生活百科全書”的《民法典》于2021年1月1日正式施行,體現了我國現代法治以人為本的價值,其確立的各項制度構成了現代公民權利的源泉,不僅包括現實社會的公民人權的保護,還將法治精神、思維、方法滲透至互聯網領域,其中涉及人格權、信息權等內容更是將公民人格權、信息權上升至法律保護高度,切實維護公眾在現實及網絡社會中的民事權利。
縱觀德國、瑞士等國的民法典,均未將人格權作為獨立的一編置于民法典分則之內。我國民法典編撰之初,的確有學者對應將人格權規定在總則編或是分則中這一問題產生分歧。而解決這一問題的前提在于對人格權與其他民事權利最本質的區別加以辨析。雖然人格權屬于民事權利的范疇,但是人格權與物權、債權等其他民事權利的客體上有較大的差異性,即其客體并非為特定的民事利益,而是人的人格利益及其所包含的全部要素,諸如生命利益、健康利益等[1]。因此,我國民法典將人格利益所涉及的諸多要素確定為具體的人格權,并與其他民事權利并列歸于民事權利體系內。我國民法典人格權立法體例體在我國對人格權權利性質界定上的創新。
我國民法典人格權權利的創新體現在三個方面,即人格權利體系的創新、人格權利類型的創新與人格權利內容的創新。
其一,我國民法典人格權權利體系的創新。我國民法典人格權編基本確定了以抽象人格權及具體人格權構成的人格權權利體系。而抽象人格權與具體人格權在該體系內則具有相互滲透的關系。例如個人信息權是民法典人格權編規定的具體人格權權利,如果不法分子在網上披露他人的隱私信息,不僅侵害了他人具體的個人信息權、個人隱私權,這種行為在本質上也侵害了他人的自我決定權,而后者正是抽象人格權權利整體框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2]。綜合來看,我國民法典人格權權利體系正是對傳統民法“重物輕人”的有效補充,并且以人格尊嚴的維護為首要價值。
其二,我國民法典人格權權利類型的創新。我國民法典人格權權利類型是基于上述的體系所細化而成的,涉及范圍十分廣泛,幾乎囊括了所有應當規定的人格權。正如部分公眾評論“民法典內人格權編涉及我們從出生到死亡的全部人格利益”。民法典人格權編中甚至對聲音權進行了明確的規定,凸顯出我國民法典人格權權利類型的廣泛性與全面性。
其三,我國民法典人格權權利內容的創新。之所以稱我國民法典是具有時代特征的民法典,是因為其人格權編所規定的權利內容與時代緊密結合。《民法典》人格權編格外注重對網絡延伸出的民事權利的保護,竭力遏制個人信息網絡侵權行為,對凈化網絡環境、促進互聯網領域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互聯網及移動終端的普及的確方便了信息的傳播,但也改變了公眾的網絡生活方式,將個人信息安全置于復雜、多變的風險環境之中。《民法典》人格權編吸納了民法總則中有關個人信息權的規定,形成對個人信息權全面、完善的民法保護網絡,是民法現代化發展的標志。
我國民法典人格權編基于不同的情形詳細規定了人格權的行使規則。不僅如此,我國民法典人格權編并非單純列舉了消極使用人格權的行為,也規定了人格權的積極行使方式。例如在肖像權的相關規定中,確定了能夠通過合同等形式公開使用肖像權的規則。
民法典人格權編首次將人格請求權作為人格權的保護方法做出了規定。以民法典人格權編對于個人信息全的保護規定為例,這些規定使個人信息網絡侵權司法實踐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據[3]。正如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所述:“民法典實施后,人格權將成為網絡人格權保護最重要的請求權基礎”。
結束語:2021年1月1日起正式實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作為一部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基礎性法律,具有時代性及先進性,彰顯了一切以人民利益為中心的立法宗旨。其分則中的人格權編更是在立法體例、人格權性質、人格權體系等八大方面實現了立法創新,將法治精神、法治思維、法治方法滲透至人格尊嚴的保護中。為此,檢察及司法機關應進一步加強對民法典中人格權編相關制度、規定的學習,推進民法典落地、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