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向群
(周口市文化館,河南 周口 466000)
周口有著6000多年的燦爛文明史,是中華民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享有“華夏先驅、九州圣跡”之譽,是中華民族根祖文化、農耕文化和龍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悠久的歷史遺存了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后世對文化的豐富與傳承,周口也被稱為戲曲之鄉和雜技之鄉,也有諸如淮陽泥泥狗、汝陽劉毛筆制作技藝、淮陽蘆葦畫等優秀的非遺代表性項目。周口也曾是河南省農村人口眾多的貧困大市之一,不過隨著脫貧攻堅戰的不斷深入,截至2019年末,周口市已經累計脫貧84萬余人,有一千余座貧困村退出貧困序列,取得了非常重要的脫貧成果。
歷經市縣級文化部門不斷地走訪和對相關文獻的調查,科學且規范地對周口市各縣各村的非遺資源進行整理,市政府先后公布了五批周口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截至目前,有太康道情戲、太昊伏羲祭典等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兩儀拳、沈丘顧家饃、女媧傳說等39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沙河曲子、陳氏泥猴、陳州琴書等135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以及535項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涉及到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美術、傳統戲劇、傳統技藝等十大類別。同時對非遺代表性項目和資源的數量、種類、地區分布、生存現狀等等進行詳細分析,這對周口市非遺代表性項目保護、傳承和推廣工作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同時也對周口市貧困縣和貧困村的脫貧工作也帶來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不過隨著信息時代和城市化的不斷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面臨著如下現狀:
1、傳承困難。由于大部分非遺項目誕生的時間非常悠久,不管是傳承還是變化都非常獨特,部分項目甚至采用了非常傳統的拜師授藝的傳承方式,而且大部分傳承人年齡偏大,平均年齡也高達64歲,加上當代部分年輕人不感興趣,大部分非遺項目帶來的根本利益不足,也導致相當一部分非遺項目的傳承模式非常困難。
2、傳播困難。由于信息時代的飛速發展,大多數年輕人更傾向于接觸新鮮事物和外來文化,對于傳統和老舊的東西反而嗤之以鼻,加上一些通俗文化的沖擊,大多數年輕人對于美和藝術的需求也逐漸降低,很難欣賞到傳統文化和非遺帶來的魅力,進而導致了大部分非遺的落寞甚至無人問津。加上很多非遺代表性項目創新能力不足,也很難受到年輕人的青睞。
3、結合困難。對于非遺與扶貧工作相結合還是比較困難的,首先便是非遺代表性項目的傳播程度問題,若是沒有在大眾當中有效傳播,讓人們認識并接受非遺,即使再進行扶貧推廣也無濟于事。加上相關法律政策的不完善,導致很多領域的非遺代表性項目只能存在于少數地區,例如傳統醫藥學、民間手工技藝等等,無法得到系統地傳播以及品牌的建立,相關的競爭力也非常差,導致很多非遺代表性項目并不能有效地和扶貧工作進行結合。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我國文化傳承的代表,大多數都是起源于早期的農耕時代,也是農村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文藝結晶,但大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都保留在交通不便且相對封閉的鄉村,雖然見證著歷史的發展和文化的傳承,但也由于時代的發展和外出務工人員的不斷增多,大部分非遺都面臨著失傳的局面。為了保護我國非遺的傳承和發展,同時也要利用非遺代表性項目開展扶貧工作,當前對非遺代表性項目保護政策的改革以及“非遺+扶貧”模式的大力推廣都是非常重要的。
1、加強相關教育。對于非遺傳承的最好方式應當從教育抓起,例如對于傳統戲劇類、手工技藝類、傳統飲食類和傳統醫藥學類等非遺的傳承,最好的傳承方法就是要進行系統且專業的教育,當地學校應當從小學開始就培養學生對于非遺的認識與興趣,潛移默化地傳播文化遺產的文化魅力與傳承的重要性,也要從文化遺產中提取出對學生品德發展有益的一面,以加強非遺的精神和教育作用。而各地高校也要積極與相關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進行合作,開設特色課程,讓有興趣、有天賦的學生學習和傳承相關文化遺產,利用最科學、最系統的教育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最有效的傳承和傳播。
2、利用信息技術積極開展傳播。隨著網絡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所能獲取到的信息也越來越多,對于鄉村扶貧工作來說,第三產業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而發展第三產業的前提就是發揚當地的特色文化,以非遺代表性項目和當地特色為主,打造最具特色的文化產業基地,是鄉村振興的重要道路之一。
因此,大力建設、發展和傳承非遺和當地特色,利用網絡進行傳播,打造出具有特色的“網紅景點”以及“農家樂”等等,讓更多人認識到當地非遺代表性項目的魅力,讓更多人對諸如手工技藝類、傳統飲食類和傳統醫藥學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足夠的認識和喜愛,利用網絡帶動相關產品的銷路,或者吸引各地的愛好者前來觀賞甚至學習,在促進非遺給鄉村經濟振興帶來一定經濟效益的同時,也能促進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
而且也要積極與當地媒體合作,去拍攝和制作相關的紀錄片和網絡節目。還要聯合當地的公園、文化館等公共場所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展示活動,積極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及傳統節慶日開展相關的民俗活動,在社會上創造一個民眾自覺保護、傳承、推廣非遺的良好宣傳氛圍。而且可以結合年輕人喜歡的當代文化,讓傳統藝術和現代藝術進行碰撞,例如傳統美術及傳統技藝類的非遺代表性項目,在創作作品時可以融入時代藝術元素,提高年輕人對傳統藝術的熱愛程度。
3、有效與脫貧工作結合。對于傳統美術、傳統飲食、傳統技藝等項目的傳播,除了要利用網絡加強群眾受眾的同時,也要積極開辦相關生產企業,以解決當地的貧困人口就業問題,可以有效提升貧困人口的生活質量。
而且還要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業相結合,建設優秀的旅游度假村,改善鄉村面貌,以文化為主,建設鄉村新風格。同時也要結合當地非遺代表性項目,讓非遺項目得到廣泛的傳播和傳承。
而對于著名的景點,諸如太昊陵、老子故里等等,一定要在發展旅游的同時,發掘其文化內涵和文化價值,讓民眾擁有認同感和歷史感。同時也要加強景點管理與建設,增加相關崗位,解決周邊貧困人口就業問題,也能解決景點中秩序維護、衛生等問題。
近幾年周口市對于非遺項目的保護與脫貧工作的結合是非常有工作成效的,在促進就業創業方面,周口市利用建設非遺扶貧工坊的手段創造了許多相關崗位,不僅有利于非遺項目的保護與傳承,也帶動了更多貧困群眾走向了脫貧致富的道路。
諸如太康道情戲項目保護單位太康道情藝術傳承保護中心、飛虎雜技項目保護單位西華飛虎雜技學校積極免費接收貧困家庭的子女,讓貧困家庭的孩子學習一技之長,雖然傳統戲劇和雜技的學習是要求很高且非常艱苦的,但為了文化的傳承以及困難家庭擺脫貧困的帽子,發揚我國傳統文化的魅力,讓貧困的孩子去學習相關技藝對傳承和扶貧都是非常重要的。
而傳統美術類項目淮陽泥泥狗也采用了“合作社+基地+農戶”等方式,帶動當地貧困群眾參與到相關產業的發展和創作上來,帶動三百余戶貧困戶實現脫貧。而淮陽蘆葦畫相關項目也在2019年成立了“淮陽縣金穗子蘆葦藝術館非遺工坊”,同時也聘用了30多名殘疾人參與蘆葦畫的生產制作,使20余戶殘疾人家庭擺脫了貧困問題。汝陽劉毛筆制作技藝在汝陽劉村建立了兩個毛筆制作工坊,解決了當地130余人的就業問題,毛筆年產量高達九千萬支,為當地村民的每年人均收入增加了2.7萬。
像是逍遙胡辣湯制作技藝也開展了針對貧困人員免費教授胡辣湯制作技藝的培訓,并且逐漸面向全國,三年共免費培訓八百余名貧困學員,而僅逍遙鎮就有2.6萬制作胡辣湯的群眾,西華縣也有16加胡辣湯料生產企業,可以說逍遙胡辣湯制作技藝也成為了當地脫貧致富的重要非遺項目之一了。
旅游業的發展則更能體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扶貧的重要性,例如在2020年周口市推出的電商扶貧特色展銷會,也對許多“非遺”項目進行展演,大大提升了當地非遺項目的知名度。同時諸如太昊陵廟會以及女媧城廟會等等傳統活動,也帶動了當地旅游產業的發展,對于非遺代表性項目的保護和傳承以及脫貧工作的開展都是十分有幫助的。
總的來說“非遺+脫貧”的有效結合是對非遺代表性項目保護、傳承以及貧困人口脫貧致富都是非常有效的,只有不斷傳播非遺代表性項目的魅力,對非遺項目進行有效地保護、傳承和推廣,同時融入到脫貧工作當中,才能真正實現互惠互利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