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偉文
(佛山市順德區文化藝術發展中心,廣東 佛山 528000)
隨著當前經濟市場的變化以及經濟內循環需求的增加,建設基層文化體系是我國社會發展的重要渠道,也是社會轉型的重要舉措。群眾文化建設工作對于社會主義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文化事業的推廣以及發展需要大量的專業人才,因此專業人員力量缺乏問題逐漸顯現出來,文化志愿者是公益文化服務的重要人力資源補充,可以有效緩解相關組織機構的文化發展工作壓力,時能針對工作細節進行不斷探索和創新,對于服務細化、服務深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1]。
在社會全面建設背景下不能簡單地強調經濟層面發展,還要注重熱門們的精神世界。群眾文化是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對于居民釋放壓力、日常消遣具有重要意義,而且群眾文化還能做出正確的價值導向,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人們的思想,讓居民學習和了解更多的文化思想,對于培養良好的道德意識、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都具有積極意義,群眾文化還會引導社會文化的正確發展方向,切實提高廣大居民的道德覺悟,重塑社會的精神面貌。我國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人們的物質生活有了極大改善,因此對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更加強烈,群眾文化工作可以讓人們放松身心,不僅參與性強、同時內容豐富,可以滿足廣大農村群眾的文化需求,為廣大的居民提供精神文化活動[2]。
我國是傳統文化國家,在漫長的歷史歲月當中很多文化和藝術形式都起源于基層,隨著目前我國經濟實力的增長,黨和政府多次提到要加強“民族自信力”、提高國家“軟實力”,因此要注重傳統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在文化建設的環境下群眾文化得到了很好的提升,同時也擴大了文化的范圍,對于我國的文化發展具有重要價值。群眾文化起源于基層,具有自發性特點,與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而且很多文化已經成為民俗滲透到生活當中,在潛移默化中推動文化前行。
隨著廣大群眾對于精神文明需求越來越多元化,基層文化志愿者工作也面臨著較大工作壓力,文化志愿是我國文化服務人力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公益文化基礎建設過程中,應充分注重文化志愿服務的價值和意義,并針對公益文化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通過多環節的優化和調整,讓文化志愿服務為公益文化服務注入新活力,為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添磚加瓦[3]。
我國走過了經濟高速發展的二十年,在此期間對于精神文明建設沒有過度重視,因此群眾文化也處于野蠻生長狀態,雖然在不斷地自主探索和創新,但是缺乏長期性、整體化的管理和規劃,在政府大力推廣精神文明建設的背景下,應注重基層文化志愿者服務體系建立,讓群眾文化志愿者服務工作有序成長。首先,政府部門要針對自身的群眾文化發展現狀進行分析,有針對性地制定基層文化志愿者服務長遠規劃。其次,要簡化基層文化活動組織流程,給市場更廣闊的平臺,同時加強基層文化志愿者自身素質提升,有針對性地整頓目前群眾文化市場,注重突出健康、和諧的文化精神,讓群眾文化引領社會新氣象,真正提升基層文化志愿者服務效能。
目前很多志愿者文化活動都是自發性組織,而且也煥發出了勃勃生機,隨著當前多元化社會的快速發展,為了有效激發群眾文化的快速發展,應注重基層文化志愿者和廣大文藝愛好者的積極性,政府部門可以組織專業的藝術文化團體、志愿者下鄉,有針對性地進行藝術指導,以此提高群眾文化審美眼光,促進農村地區藝術能力涵養提升。值得注意的是,文化建設需要堅持自身的特色,文化創造要具有更強的包容性,秉承可持續性發展的眼光進行審視,給群眾文化活動更多的空間和平臺,也可以以市場為導向,讓群眾自發創作節目。另外,也要讓群眾更多地了解多元文化的發展動向,任何藝術和文化的發展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繼承與創新的過程中不斷地成長起來,所以群眾自身的藝術追求熱情加上多元文化的交織,可以有效帶動文化活動不斷向前[4]。
當前的人們處于多元文化交織的時代,因此文化部門應充分注重自身文化志愿者服務隊伍的壯大,從多方面確保文化部門能充分發揮自身的教育意義及價值,保證文化能滲透到社會各個角落,實現我國精神文明的高速發展。首先,文化部門的文化志愿者要注重自身素質的提高,注重日常的學習,有針對性地將文化部門中的史料與多元化的文化宣教方式進行結合,為自身的文化宣教工作奠定扎實基礎,也能夠基于歷史背景信息向公眾進行多方向的文化知識拓展。其次,基層文化志愿者要明確自身的工作服務性質,轉變傳統的講解教育觀念,提高自身的服務態度,將被動的服務方式轉變為主動的服務方式,以更加積極的態度面對公眾,并在講解過程中正確使用禮儀文化,結合不同的受眾群體制定不同的講解策略,包括大眾的年齡、文化背景以及家鄉等,采用差異化的服務方式進行紅色文化宣講,可以有效地吸引社會的目光,并從群眾文化中有所感悟。
隨著互聯網以及信息化產業的高速發展,很多高科技術已經滲透到人們的生產、生活以及學習的方方面面,因此文化部門的基層文化志愿者服務工作也應緊跟時代和社會的發展形勢,注重信息化技術的融入,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自身優勢、強化群眾文化工作的效能。首先,根據文化部門的實際條件建立一些具有歷史性知識的信息化內容,包括多媒體圖像展示、3D圖像建模、數字化展品等,讓人們驚嘆于科技的先進性,同時也能更加直觀地感受文化震撼效果,轉變傳統的文字介紹為主的宣傳方式,注重多元化元素的融合,在視覺和聽覺兩個方面提高觀感。其次,還要充分借助信息化技術的優勢,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建立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以及短視頻等平臺,讓人們即便遠隔萬里也能進行遠程文化內容觀摩和學習。最后,考慮到不同年齡段的受眾群體,基層文化志愿者在文化活動過程中,應將線上活動與線下活動相結合,定期舉辦主題講座或主題活動,給民眾創造更多交流的機會和平臺,促進文化更加廣泛的傳播。另外,考慮到文化部門的強化性教育功能,應大力推進“館校合作”,讓文化館的文化宣傳活動走入校園,培養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情懷,通過紅色文化宣講提高學生的歷史觀念、增強愛國主義情懷以及民族認同感使命感,但要注重青少年的學習特征以及成長規律,轉變傳統的理論性灌輸形式,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原則,通過交流互動信息化技術激發學生年的學習興趣、了解人物的成長歷史,讓青少年能夠獲得人生啟迪,并樹立建設祖國的遠大理想。
基層文化志愿者服務建設是一個長期性的過程,在此過程中要注重物質與精神雙重提升,很多點為了更好地體現出自身的變革,會對其他地區的建設進行借鑒,但是完全的模仿或者照搬就會造成“同質化”問題不斷加劇,為了更好地改變這類問題和現狀,就需要注重打造地區性的不同特色,既包括文化物質環境的特色、也包括群眾文化活動特色。鼓勵基層文化志愿者結合當前的社會發展形勢及區域性的發展特點進行有效融合,打造屬于自身的文化宣教方式,提升傳播效果,讓群眾文化具有廣泛性和多樣性。另外可以借助目前的互聯網信息傳播優勢進行自我宣傳,包括微信、微波、短視頻等多種形式,打造迎合現代人需求的媒體環境,為群眾文化的全面發展創造“品牌”。
綜上所述,基層群眾文化建設任重而道遠,既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發展道路上的工作重點,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發展目標,相關部門和人員應該重視基層文化志愿者服務對于社會建設的價值和意義,結合目前的社會發展趨勢,探索更多角度的文化發展路徑,為我國的文化建設獻計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