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克浪
(陽江市陽東區文化館,廣東 陽江 529500)
我國近些年來的發展主要集中在經濟領域,精神文明建設雖然也有了較大提升,但是也大多體現在發達城市地區,很多基層地區的發展相對落后,同時精神生活也比較匱乏,為了有效地改善目前現狀,需要基于基層的發展背景下進行群眾文化工作探索和創新,完善基層的文化集體意識,為基層的精神財富積累進行多元化的探索[1]。
基層建設背景下不能簡單地強調經濟層面發展,還要注重人們的精神世界。群眾文化是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對于基層居民釋放壓力、日常消遣具有重要意義,而且群眾文化還能做出正確的價值導向,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人們的思想,讓居民學習和了解更多的文化思想,對于培養良好的道德意識、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民族自信都具有積極意義,群眾文化還會引導社會文化的正確發展方向,切實提高廣大居民的道德覺悟,重塑新基層的精神面貌。我國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人們的物質生活有了極大改善,因此對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更加強烈。群眾文化工作可以讓人們放松身心,不僅參與性強、同時內容豐富,可以滿足廣大基層群眾的文化需求,為廣大的居民提供精神文化活動,有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漫長的歷史歲月當中,很多文化和藝術形式都起源于基層地區,隨著目前我國經濟實力的增長,黨和政府多次提到要加強“民族自信力”、提高國家“軟實力”,因此要注重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在基層建設下,群眾文化得到了很好的提升,同時也擴大了文化的范圍,對于我國的文化發展具有重要價值。群眾文化起源于基層,具有自發性特點,與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而且很多文化已經成為民俗滲透到基層生活角落當中[2]。
一個城市或一個區域的發展,不僅要將目光放在經濟建設上,同時還要注重其人文建設層面,在某種程度區內的人文水平與地方基層群眾文化追求有著一定關聯性,只有不斷地提高基層群眾文化認知層次,才能切實提高區域內的整體文化水平和人文素養。各級地方部門在創作群眾文藝作品時,要注重文化內容的新穎性、創新性以及與時代發展的向行性,在潛移默化中利用傳媒形式,讓廣大群眾學習先進的文化思想、培養良好的道德意識,并從多角度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以此引導正確的文化發展方向,切實提高廣大基層群眾的道德覺悟,為和諧社會主義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由于當前的社會發展較快,人們的工作壓力大、工作節奏快,因此在每天的閑暇之余,希望能夠放松身心,而群眾文藝建設正是主要以放松身心為主的文化活動,不僅參與性強,同時內容豐富,可以滿足廣大基層群眾的文化需求,提供區域內的精神文化層次,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環節,對于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具有重要意義和深遠性影響。文化活動通常以實質性活動為主,具有很強的娛樂性和普遍性,能夠有效幫助廣大基層群眾調節精神狀態、釋放壓力,并通過潛移默化的積極性活動還能學習更多道德的知識,可以有效緩解社會矛盾沖突,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另外,群眾文化活動還能促使人們進行更加廣泛的社交,讓人們的思想情操不斷提升,減少負面情緒,鼓勵人們參與更多的文化活動當中,最終形成積極向上的心態,并實現自我精神調節[3]。
群眾文藝活動完全采取自愿參與的模式,因此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但是文化不僅僅是通過娛樂活動來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還具有一定的文化傳播作用。我國是具有悠久歷史文明的國家,自身的傳統文化在千百年的傳承中不斷累積,并形成了獨有的東亞文化特征,同時當傳統精神文化與現代社會發展產生碰撞時,會讓人們形成更多的思想火花,通過組織群眾文化可以讓人們將精華性的精神思想更好地傳播,有利于借鑒古老人民的智慧來構建和諧的社會環境。同時在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過程中,還會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形成良好的文化底蘊,相關部門在組織基層群眾文藝創作時,還可以將其作為重要的宣傳載體,對于社會行為規范以及道德進行有效宣傳,深入挖掘群眾文化的精髓思想,不僅可以讓基層群眾更好更快地接受,同時還能對群眾起到一定的宣傳教化作用。
我國走過了經濟高速發展的二十年,在此期間對于精神文明建設沒有過度重視,因此在基層的群眾文化也處于野蠻生長狀態,雖然在不斷地自主探索和創新,但是缺乏長期性、整體化的管理和規劃,在政府大力推廣精神文明建設的背景下,應注重基層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立,讓群眾文化有序成長。首先,政府部門要針對自身地區的群眾文化發展現狀進行分析,有針對性地制定長遠規劃。其次,要簡化基層文化活動組織流程,給市場更廣闊的平臺,同時加強文化工作隊伍人員自身素質提升有針對性的整頓目前基層地區群眾文化市場,注重突出健康、和諧的文化精神,讓群眾文化引領新基層新氣象[4]。
目前很多基層的群眾文化活動都是自發性組織,而且也煥發出了勃勃生機,隨著當前多元化社會的快速發展,為了有效激發基層群眾文化的快速發展,應注重基層居民和廣大文藝愛好者的積極性,政府部門可以組織專業的藝術文化團體、藝術家下鄉,有針對性地進行藝術指導,以此提高基層群眾文化審美眼光,促進基層藝術能力涵養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基層文化建設需要堅持自身的特色,文化創造要具有更強的包容性,秉承可持續性發展的眼光進行審視,給群眾文化活動更多的空間和平臺,也可以以市場為導向,讓基層群眾自發創作節目。另外,也要讓基層群眾更多地了解多元文化的發展動向,任何藝術和文化的發展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繼承與創新的過程中不斷地成長起來,所以基層群眾自身的藝術追求熱情加上多元文化的交織,可以有效帶動文化活動不斷向前。
基層的群眾文化建設是一個長期性的過程,在此過程中要注重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雙重提升,很多時候基層為了更好地體現出自身的變革會對其他地區的建設進行借鑒,但是完全的模仿或者照搬就會造成“同質化”問題不斷加劇,為了更好地改變這類問題和現狀,就需要注重打造地區性的不同特色,既包括基層物質環境的特色、也包括群眾文化活動特色。鼓勵當地居民結合當前的社會發展形勢及區域性的發展特點進行有效融合,打造屬于自身的文化表演方式,提升傳播效果,讓群眾文化具有廣泛性和多樣性。另外可以借助目前的互聯網信息傳播優勢進行自我宣傳,包括微信、微博、短視頻等多種形式,打造迎合現代人需求的媒體環境,為基層的全面發展創造“品牌”。
我黨和政府在多次的未來社會發展規劃中指出,要堅持走基層群眾路線,而群眾文化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代表著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時也傳遞著對于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需要借助群眾文藝創作不斷豐富群眾自身的精神世界,在此過程中也要深入挖掘人們的喜悅心情以及對未來的努力方向,所以說群眾文化具有不斷匯聚基層人民凝聚力的重要作用,這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經途徑。我國在偉大民族復興的道路上必定不會一帆風順,而解決社會矛盾的重要方式就是加強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將人民的思想和行為統一到共同的戰線當中,使得全國民眾站在同一角度審視國家未來的發展。同時構建和諧的社會環境,也需要借助群眾文化活動的積極性,通過各種組織活動來團結和凝聚人心,讓群眾享受豐富的活動的同時加強各社會層級的交流與溝通。
綜上所述,基層文化建設任重而道遠,既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發展道路上的工作重點,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發展目標,相關部門和人員應該重視群眾文化對于新基層建設的價值和意義,結合目前的社會發展趨勢探索更多角度的發展路徑,為我國的基層文化建設獻計獻策。通過在基層文化活動策劃中的積極探索,有助于進一步構建科學的基層群眾文化活動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