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浩
(海軍軍醫大學基礎部,上海 200433)
深入調查就是在教學準備階段展開切實調查研究,通過收集材料深入研究全面把握客觀情況。調查研究是十分艱苦的過程,也是正確把握教材、社會事例的過程,又是真正塑造學生理想的過程。走出教室,走入學生內心,才能做到學生們真懂、真學和真知。而淺嘗則止、一知半解和生搬硬套的教學方式正是學生們厭煩、抵觸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重要原因。深入切實調查研究過程,就是蒸發“雜質”、去偽存真、由外及內的過程:蒸發“雜質”,就是去掉表面無關、非核心的信息內容,把課程核心與社會規律的統一;去偽存真,就是破除常識思維籠罩的真相讓其流露出來;由外及內,是指通過事物的運動表現出個體與整體的規律性差異,進而針對“異樣”目標深入內部探究原因。這種思維方式符合學生們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律。教學實踐也證明了深入調查的重要性,“馬原”課程是一門認識自然、認識社會和認識自我的課程。這意味著,教師要儲備豐富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知識。從實際角度出發,醫學院校的教師要了解醫學知識,有了相關的知識儲備,才能通達講授知識,而教師熟練把握哲學概念和醫學理念精準運用儲備知識的程度決定了學生聽課的關注程度。這意味著,打破填鴨式教學方式,展現切實目標又具有針對性的教學,學生們才會有收獲,并非直接照本宣科的講授知識,而是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形成具有普遍意義的知識。在講授“相對性真理”與“謬誤”的區別問題時,舉例有機物在水溶液中無法發生消去反映和量子力學公式未來可能被證偽。在講授“量變質變規律”中“度”概念問題時,強調學生與他人、學生與自我之間要保持“適度”原則,長時間工作或者學習造成睡眠不足,人類的認知能力、表達能力、思考能力都會大幅度下降,這是由于睡眠不足,大腦前額葉皮層神經元傳感下降有關。在臨床醫生和中醫處方下藥時,遵從實際病情衡量藥品劑量,要遵守“適度”原則,劑量過小無法起到治病作用,劑量過大可能會傷害身體甚至威脅生命。運用這種方法,使學生對“馬原”課堂教學所闡述的觀點認同和接受程度明顯提高,并與其他學科產生良性互動。
“馬原”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其最為重要的是“說理”。這也是其它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都應遵守“講理說理”的本意。 “馬原”課程的“講理說理”在于歷史的認識成果、時代的實踐總結和邏輯的嚴整規定作為的有機的統一,這也是“馬原”課程的獨特魅力。這意味著,“馬原”課程要講出歷史厚重感、時代包容性和邏輯規則性。在實踐教學中深有體會,通過教學活動來展現課程魅力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克服“馬原”課教學中“孤立”“抽象”“淺薄”的問題。所謂的“孤立”,是指以宣示絕對真理的態度,排他性地運用教材知識解釋一切問題;所謂的“抽象”,是指脫離具體事物,把結論當成“萬能藥”解決任何問題,以結論和事例相加的方式去抽象講解課程知識;所謂的“淺薄”,是指僅對內容表面意思進行講解,回避深層次的難點和疑惑點,拒絕回答“馬原”與社會和自然相關聯的問題。克服“馬原”教學中的“孤立”、“抽象”、“淺薄”問題,主要在于教師的“馬原”理論研究能否融合醫學理論最新成果。這意味著,醫學院校的“馬原”課程不能是空洞的說教,而是建立在科研基礎上的教學。筆者通過教學實踐分別從三個方面嘗試解決問題:一是研讀馬克思主義理論著作和西方馬克思主義叢書、體悟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寫作關于認識論、政治經濟學批判等方面的文章。這些工作抓住了“馬原”課程中的重點問題,形成了歷史性、邏輯性的研究成果,從而確定了教學基礎。二是深入馬克思主義與醫學熱點問題,撰寫一些關于人工智能與醫學、馬克思主義與醫學倫理、馬克思主義與醫學的比較研究類型的專題論文。這些文章主旨是考察馬克思主義理論與醫學發展的關聯成果,從而使政治理論教學內容具有時代性和邏輯性的聯系。三是廣泛地了解全國醫學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最新成果,總結教學改革經驗和預測未來“馬原”發展新方向,這些工作抓住了我國思想政治理論界集中探討的熱點問題,分析了各方教學中形成的積極成果,做出對現實問題的獨立回應,從而以最新的研究成果充實教學內容,真正地把“馬原”課程中歷史性、時代性、邏輯性相統一起來。
馬克思說:“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①筆者認為,“馬原”理論說服醫學院校的學生,一方面是教師的專業理論水平,另一方面是教師的醫學知識水平,如果教師講課只限于理論教學,課堂顯得枯燥無味只能是學生拒斥的說教,學生聽起來也是味如嚼蠟。如果教師把“馬原”理論和醫學知識相結合,講出二者的歷史的厚重責任、時代的融合和邏輯相互規定、發展、包容,學生一定是全神貫注享受課堂。大學生望一種關懷和獨立,希望認識自然、社會和自我,更希望得到社會認同和自我滿足,他們一定會對“馬原”課程抱有極大的興趣。作為一名教師深感責任重大,唯有不斷要求自我進步,不斷地向自我提出更高的要求,以充滿魅力的課堂激發學生興趣,彰顯“馬原”課程的魅力,學生學習由被動變主動。
“馬原”課程是文化傳播的實踐,這是一種人類獨有活動方式,它建立在人類改造世界的基礎上人化自然的過程,也是人類形成新文明的過程。大學生具有強烈精神追求,學生接受“馬原”課程的程度決定了“馬原”課程的教學作用效果,這完全取決于能否滿足大學生的精神追求。以往教學出發點總是抽象又神秘的黑格爾式國家觀念,培養脫離社會的實際情況只重視行業需要,而忽視培養國家和社會真正需要的人,一種能成為國家脊梁的人。醫學院校內蔓延著一種錯誤思想,即學生接受專業知識教學是合情合理的事情,而接受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出于滿足國家的意識形態。這種思想既影響“馬原”課程教學效果,又割裂個人權利與社會義務的聯系。作為“馬原”教師要扭轉學生的這種思想以及類似背離主流意識形態的思想。“馬原”課程要把學生的需求和社會的需求統一起來,實際上,學生在生活上需要理論指導,如中醫、西醫理論體系的不同,常識的思維無法評價孰優孰劣,這需要針對具體情況用辯證思維來看待,另外一些社會不良行為如“紅包”、“天價藥費”、“制造假藥”等,要用正確的世界觀、嚴格的措施和有效的實踐引導學生價值觀念。從現實學生需求的角度到社會中所展示出來規則的角度,再重新認識現實教學中已經發揮作用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去把握醫學院校“馬原”課程由空洞說教、強行灌輸的教學方式所帶來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以及學生厭惡情緒的挑戰,去進一步擺脫“馬原”課程被動的狀態。實際上是“如何用‘馬原’課程去改變現實”,顯然以往填鴨式教學的那種“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順口溜的方式,或者套用三大規律:“對立統一”、“量變質變”、“否定之否定”解釋一切社會問題的方法,生硬、抽象、強制的行為可以套用在任何問題的公式,只是缺乏邏輯思維能力和實證知識的遮羞布,如此講授“馬原”知識學生必然輕視、忽視“馬原”課程,更談不上“改變現實”。所以,明確“馬原”課程的意義十分重要,它能夠使人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而不是掌握職業技能的人,真實提高人的素質、教養和境界,真實幫助人們處理好身邊事物關系,已然是“馬原”課程作為一種理論最大的功能。如鹽在菜,多一分則無法食用,少一分則索然無味。“馬原”是解決人“終身”的大師,所以它一定是“潤物細無聲”的默默滋養著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