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漫鈺
(潮州市粵東考古中心,廣東 潮州 521000)
新公眾考古傳播模式已經發生了大量新變化,例如它就與融媒體建立連接,為新時代公眾考古大眾傳播帶來新氣象,當然它也面臨著諸多新問題。
傳統考古發掘與日常研究工作內容豐富,在將考古內容公之于眾的過程中,需要深層次理解考古工作狀況,正確認識考古發掘過程中的某些任務內容,如此可保證公眾考古在大眾傳播領域中占有一些質地,同時也能夠解決某些關鍵問題。
就融媒體傳播而言,其傳播媒介是時刻變化的,基于單個媒體的傳播形式已經不再流行,取而代之的是多種媒介形式背景下的綜合性傳播。客觀講,媒體融合與多種媒體形式是能夠相互滲透與統一的,他們在合作共贏過程中希望提出更多、更高要求。在該過程中,考古工作領域也希望基于公眾融媒體傳播構建新考古大眾傳播體系,解決某些復雜情況與現實難題。以下簡單談3點關鍵問題,為融媒體時代公眾考古工作明確方向[1]。
公眾考古大眾傳播追求考古問題發掘,彰顯科學性結論,確保公眾考古大眾傳播謹慎、持續有效,建立考古與公眾之間的多信息獲取機制,基于媒體融合局面實現深入發展。在這里,要體現融媒體傳播的客觀性、多元性以及全面性,保證社會上更多大眾都能清晰且準確的了解考古內容。
在融媒體時代,公眾對于考古工作的關注有所增多,僅僅了解考古結果顯然不夠。在了解考古發掘啟動消息過程中,還希望聽過更豐富多樣的視聽媒體平臺來深入到考古大眾傳播工作中,這其中就包含了微信、微博、論壇等等,保證第一時間了解整個考古發掘過程,體現考古大眾傳播中融媒體的參與性、可持續發展性等等。由于考古工作在發掘過程屬于持續發展的科學研究過程,它其中高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與財力,所以考古工作者在考古大眾傳播的融媒體應用方面也必須思考“能否講”以及“如何講”兩點關鍵“講述”問題。如果在考古工作中未能確切獲得考古發掘結論,考古工作者可能無法確切說明考古發掘結果,陷入了準確表述考古內容與結果困難的境地。如果這一問題出現,就會導致考古過程與公眾期待產生差距。在融媒體時代,融媒體的傳播手段豐富、傳播速度快速、傳播形式也呈現多元化發展模式,它在解決公眾考古過程參與性與持續性的同時,也希望更多關注考古發掘過程中所存在的長期性矛盾問題,這些都是當前考古工作者在融媒體新時代發展進程中所面臨的新問題。
考古工作嚴肅且過程漫長,這期間大眾媒體的關注會逐漸減弱,其中公眾對于考古內容的遺忘率會有所增加。如何保持公眾對考古內容的熱情成為關鍵,它希望深入挖掘考古事件背后的某些故事背景與內容,解決“遺忘率”增加這一問題。舉例來說,在針對搜索引擎的年度整體搜索指數分析過程中可以發現,公眾針對考古關注度的變化相當明顯,其波峰出現于每年的5月和12月,但在其他時間則無法保持關注熱度,這就導致公眾對考古工作內容“遺忘率”的增加。遺忘率一旦增加,公眾考古的大眾傳播模式發展就會嚴重受限,市場遇冷可能導致公眾考古工作難以為繼。
融媒體能夠普及當前信息化發展時代,這是因為它能夠從更多角度、更多層次分析考古發掘科學,研究它其中所存在的專業性矛盾,這也成為影響公眾考古大眾傳播的關鍵性問題。就考古發掘科學研究而言,它所體現出的專業性與特殊性表現突出,同時它也滲透了大眾媒體所關注的普及性內容,對媒介語言適應過程進行受眾傳播分析,基本形成了相對生動、活潑的考古科學體系,這與考古工作向來嚴謹的風格存在差異性。不過,目前大眾是非常渴求考古知識獲取的,他們希望深度參與到考古發掘過程中,真正了解考古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融媒體就希望發揮作用,追求對考古語言的大眾傳播化轉變,作為中間人宣傳推廣、傳播考古知識內容,將考古專業內容與大眾媒體聯系起來,追求實現“語言轉換”背景下的融媒體傳播。如此一來,語言轉換背景下的大眾傳播語言會逐漸豐富,基于融媒體技術的公眾考古大眾傳播新模式也會逐漸成形[2]。
在融媒體發展時代,它構建了公眾考古大眾傳播模式,為公眾了解考古領域提供了無限可能性,令更多人開始關注考古。所以基于此,融媒體時代應該提出更多公眾考古背景下的大眾傳播新模式,普及考古可能性方式,不斷豐富公眾考古模式內容。下文簡單研究4點。
主動設置公眾考古話題是當前融媒體平臺應該做的,圍繞這一點建立大眾傳播新模式,吸引大眾更多參與到考古發掘與科學研究過程中,保證融媒體多元化發展。在建立媒介傳播主體過程中,需要保證做到融媒體發展深入,從公眾角度思考考古內容深度與廣度,結合公眾考古話題中所產生的素材內容來凸顯考古行為生動性。深入來講,本文認為公眾考古話題應該注重趣味性,并考慮選擇那些鮮有人知的內容,合理傳播以影響大眾。另外,也必須講述當前考古工作進展,發揮融媒體新聞傳播的時效性優勢,令融媒體成為公眾考古話題大眾傳播的重要窗口。
在主動設置話題方面,一方面要注重它的平民化、日常化,確保深入了解考古過程中所面臨的各種現實問題,最大限度拉近考古工作人員與大眾之間距離,如此可保證大眾更多了解考古知識內容以及歷史常識內容。再一點就是要主動設置話題,結合引導、講述、評論等等方式來吸引受眾關注,保證做到注重設置公眾考古話題,主動追蹤相關話題內容,確保考古逐漸實現大眾化發展,讓更多人愛上考古,如此對壯大我國考古學術領域是非常有益的[3]。
融媒體要發揮其延長公眾考古大眾傳播鏈條額定作用,強化公眾參與度。就目前來看,我國公眾考古領域正在積極努力追求這一目標:首先,利用新媒體平臺進行公眾考古傳媒設計,引入更多圖書報刊、影視等等文化媒體形式,讓更多人有機會了解考古,參與到考古研究工作中;其次,在高校定期舉辦各種同通識考古教育活動,例如考古學、社會學講座,開展考古遺址博物館參觀活動等等;第三,建立課外考古教育形式,舉辦考古夏令營、考古探險系列活動等等。將公眾考古滲透到教育領域中是不錯的選擇,它能夠更為廣泛的推廣考古活動,提升公眾考古接受度,促進公眾考古健康向前發展。當然,在融媒體介入以后,教育領域的公眾考古與大眾傳播模式有所豐富,空間有所擴大,例如學生就可通過媒體獲得更多體驗感,不斷提升考古活動的可行性。在融媒體平臺上,以學生為主力群體的大眾也能通過游戲娛樂、問答闖關等等形式來參與到虛擬考古知識學習與游戲過程中,共同探究、描述考古中的遺產發掘、保護真實內容,而公眾考古的傳播發展屬性也有所升級,例如它的傳播渠道有所拓寬,傳播鏈條也有所增加,這為人們更深入參與、了解考古創造了更多可能。
目前基于融媒體平臺多方合作設計優化考古衍生品成為關鍵,它確保了公眾考古大眾傳播有基礎、有平臺,體現了大眾傳播新模式的積極主動一面。在該過程中,建立公眾考古大眾傳播鏈條,保證創作與設計有品質、受歡迎成為關鍵,所以大量的考古衍生品設計優化勢在必行,應該通過融媒體吸引更多年輕人、專業學生參與到考古衍生品設計過程中,通過融媒體建立公眾考古設計優化平臺,體現考古大眾傳播新模式的實操性[4]。
在融媒體時代,公眾考古大眾傳播模式有所創新,其傳播內容更豐富,所運用平臺功能屬性更強大,也希望通過如此傳播形式優化來體現融媒體優越性與公眾考古大眾傳播模式構建必要性。在未來,還希望更多基于融媒體時代深度探究公眾考古大眾傳播模式創新,通過融媒體平臺有效傳播公眾考古內容,升級傳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