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龍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50)
新時期國內經濟社會的主要矛盾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在文化領域則表現為人民群眾對美好文化的需要與文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公共文化服務是文化事業發展的重要內容,其扮演著基礎性、普惠性以及公益性的關鍵角色,但其發展也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問題。而現階段在文化領域國家實施的文化強國、文化精準扶貧、文化振興等一系列國家級戰略舉措,為公共文化服務的均衡和充分發展迎來了新的時代機遇和歷史契機。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要以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為指導,以建設鄉風文明為基礎目標,不僅要傳承好發揚好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同時,還要契合現代文化和現代人文精神。只有對地域特色文化足夠尊重,才能使鄉風文明更加貼近鄉村民眾的日常生活,從而大力提高鄉村的活躍氛圍[1]。建設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時,要與現代文化緊密融合,才能幫助鄉風文明融入現代文明。在我國整個文化魂系中,鄉村是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關鍵元素。通過健全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集普惠性、公益性、服務性、共享性、均等性、全覆蓋性為一體,充分滿足鄉村各個階層的文化需求,使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內涵和外延得以有效擴展,才能實現農村居民精神領域的美好愿景,勾勒出鄉風文明美麗的版圖。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是為了滿足農民對公共文化的需求,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需要將公共服務資源實現最大效率的運用,所以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需要提升服務的有效性。而提升服務的有效性,最主要的是了解大多數群體對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從而使得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能夠有的放矢,由供給主體根據需求設計公共文化服務滿足于群眾需求。首先,短期來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是脫貧攻堅戰的深層次保障。長久以來,貧困地區相對落后的生產觀念是制約貧困地區發展的重要因素,也使貧困地區脫貧后返貧的風險加大。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則是農村居民獲取科學知識和學習社會主義先進價值觀的重要保障,對提升農村居民的個人文化素養有著關鍵的作用,有利于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地區發展方式和發展道路的問題。其次,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對鄉村振興戰略起著重要的作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是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推動力,也是鄉村文化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對農村文化的繁榮和復興有著積極的作用。農村文化反映了農民文化素質、價值觀、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等深層心理結構。也只有鄉風文明,農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大好局面才能長久的保持下去。而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則是鄉風文明的重要舉措,是農村居民文化知識和文化活動的重要源泉,對鄉村振興戰略的有著積極的作用。再次,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對傳承和發展鄉土文化有著積極的作用[2]。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是鄉村文化新時代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對提高農村居民的個人文化素養,豐富農村的文化活動有著積極的作用,能夠推動農村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加快農村文化的現代化轉型。
隨著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代,高質量發展成為國家發展的最新指向,旨在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所謂“高質量發展”,既包括經濟發展、改革開放、城鄉建設等傳統宏觀經濟領域,也因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囊括了生態環境、資源利用、社會民生等后工業時代話題。為提高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質量,改善農村公共文化產品品質,并對城鄉文化資源均等再分配以提升文化治理的社會功能,需要以“高質量發展”作為制度建設的價值理念,由此實現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制度的優質化發展。一方面,國家需強調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制度建設高質量,繼續以“促公平、惠民生”為指導原則,加強中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頂層設計和整體部署,在尊重農村地區差異性的基礎上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制度建設的總目標。另一方面,各級政府要確保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制度運行高質量,堅持以農民文化需求為基礎,在提高農民滿意度、獲得感的基礎上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進行績效評估,并建立及時、有效的反饋渠道,使制度實施過程中遇到的所有問題都能及時有效地反饋,以確保制度運行高質量。
首先,要促進農民自主供給。農民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享用者,也應該成為供給者之一。要挖掘好農村文化的人才資源,鼓勵更多的農村有志人士回歸家鄉舞臺。要合理配置好文化資源,促進鄉土文化向公共文化服務轉化,實現鄉土文化的提質升級。要擴大對鄉土文化的挖掘與保護,進行創造性傳承。其次,要利用“互聯網+公共文化服務”模式,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有效供給的新突破。要大力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農村電影放映、信息共享等文化惠民工程,推廣村級淘寶網店、村級免費上網服務站等,讓廣大農民通過網絡,免費觀賞各類文藝活動,體育賽事。要引入市場主體,提升公共文化服務平臺運營效果,避免出現“僵尸平臺”的情況。最后,要建立完善意見建議收集反饋機制。要系統化、常態化征集基層群眾公共文化需求信息,定期或不定期進行滿意度調查,以提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精準度和滿意度。要充分發揮疫情期間建立的村民小組微信群作用,暢通村民意見表達渠道,促進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的質量提高。
明確對象群體之后,需要對對象群體展開深入調查和評估。深入調查有利于進一步明確調查對象的需求,這樣有利于提供有針對性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深入調查不是“走馬觀花”,而是需要投入時間和精力展開全面、細致的調查。針對農村及居民展開深入調查,可以通過走村上戶調查,以及深入群眾,與群眾建立良好的關系、與群眾同吃同住等方式開展深入的調查。也可以通過深度訪談、焦點座談等形式展開深入調查。要做到充分了解對象群體的需求,需要投入相應的時間,需要深入對象群體所處的環境,同時工作人員也需要明白自身的角色定位,并與對象群體建立良好的工作關系,這樣有利于準確了解對象群體的需求。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受限于供給規模,文化資源的供給存在片面性的問題是無法避免的,一味擴大農村公共文化資源供給規模現實性較低。但是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相比,鄉鎮的文化活動中心建設的規模更大,設施較為齊全,可以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形成良好的協同作用,促進不同農村之間資源的良性互補。具體來講,以農家書屋為例,可以繼續擴大鄉鎮與各農村農家書屋的書籍的流轉規模,鄉鎮府可以以鄉鎮為單位,統一協調下轄鄉村的書籍購買,降低書籍的重復率,提高其利用率。其次,可以在鄉鎮舉辦規模較大的文藝匯演活動,利用逐漸發展的鄉村公共交通系統妥善安排參與人員,增強公共文化活動的吸引力和實效性。總的來說,妥善的發揮好農村與鄉鎮兩級公共文化服務的協同作用,建立鄉村兩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可以促進解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推動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高質量高水平發展。
新鄉賢是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涌現出來的,具備較高道德認知水平,能夠運用新知識、新技能推動農村新發展的新群體,比如當地退休教師、干部、文化能人、企業家等。鄉賢作為一種社會力量,可以作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有力補充資源[3]。首先,新鄉賢對自己的家鄉熱愛,有著濃厚的鄉土情懷,他們愿意發展建設自己的家鄉,致力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建設,在這種感染力的影響下,他們可以號召呼吁那些在外地發展有所成就的鄉賢們共同為自己家鄉的公共文化服務做一份貢獻,進一步擴大新鄉賢的實力;同時,也可以增強當地老百姓們對于建設公共文化服務的認同感和參與感,變被動參與為主動投入,提高了村民公共文化服務的獲得感。其次,作為新鄉賢,他們具備一定的財力和資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資金短缺的問題,完善農村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和使用率。最后,新鄉賢中,有一部分是退休教師、村委會能人甚至當地的文化藝人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這些人有一定的文化才能和專業素養,可以指導幫助當地村民開展高質量的公共文化活動。培養積極向上的鄉賢文化,呼呼號召更多的鄉賢加入當地鄉村公共文化建設中來。
結束語:總而言之,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靈魂,關系鄉村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健全完善農村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推動鄉村文化振興,進而實現鄉風文明的重要抓手。隨著我國政府開始重點關注鄉村的公共文化,不難想象,通過日后不斷發展建設,“鄉風文明”不再是空話,而是真正的美麗鄉村寫照、完美的和諧鄉村版圖。不久的將來,我國的鄉村必將展開繁榮昌盛的美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