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玉
(山東省威海市群眾藝術館,山東 威海 264200)
在互聯網時代,信息網絡技術的共建共享、互聯互通的功能為公共文化服務的內容、供給方式和管理水平等很多方面都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但是與此同時,也對公共文化服務帶來了一定的沖擊。如何抓住機遇,迎接挑戰,開創“互聯網+公共文化”的新局面,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互聯網時代,網絡技術環境為公共文化服務帶來了良好的機遇,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挑戰。如何抓住機遇,迎接沖擊,成為文化館的重中之重。
在互聯網技術深入到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過程當中,其極大地提升了各個行業的生產效能,對于公共文化服務而言,此種技術亦讓其獲得了全新的發展機遇。從我國當前一個時期公共文化服務系統的整體構建和運行情況來看,盡管取得了一系列成績,但其中暴露出的問題亦值得關注,諸如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存在巨大差異、資源較為分散、供需失衡、社會公眾參與度不足等。這些問題如若未能得到有效的應對與解決,將極大地影響公共文化服務的效度。依托對互聯網技術的運用,將集中此種技術實現信息的高速傳遞與共享,從而使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為社會公眾可以獲取更多的內容,提供更為優質的服務,并達成對服務形式持續創新的目的,這應當成為當下以及未來一個時期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的新方向。基于此種考慮,必須在打造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過程當中,實現對互聯網技術的充分認知,并把握此種技術的特質,以此實現對我國現階段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工作的全面推進和升級。
當前,互聯網是社會公眾用于滿足自身文化訴求的重要途徑,特別是各類數字化、網絡化文化產品的問世,讓社會公眾所獲取的文化服務內容變得更加多樣化,獲取也更為便利化。根據相關調研表明,2014年首都地區對視聽類數字資源的訴求大大超越了傳統公共文化服務平臺所提供的文化資源。調研顯示,首都地區公眾獲取信息以及相關文化資源的主要介質便是智能手機,而以往高居榜首的電視機在智能手機的沖擊之下,已經退居榜眼。這充分顯示出智能移動終端無可比擬的優勢。因此,在互聯網技術的影響和沖擊之下,公共文化服務應當積極進行創新,以此來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
21世紀是一個日新月異的新時代,在互聯網的加持下,可謂是日異月殊。公共文化服務在這一形勢下,也應該充分認識到互聯網的作用,充分利用互聯網,依托互聯網,來豐富文化館的數字文化資源,積極打造線上文化服務平臺,以大數據精準對接群眾需求,開創“互聯網+公共文化”的新局面。下面筆者將著重從這三個方面對互聯網時代公共文化的開展進行論述。
在信息技術日益深入到社會生活各個層面的背景之下,社會公眾對于網絡以及數字媒體表現得日益依賴,已經成為其獲取、接收以及傳遞信息和資源的主要方式。面對這一現狀,文化館應當認知到數字化時代對于自身功能所提出的全新要求,積極推動數字化文化資源建設進程。首先,文化館應當從領導層到基層員工形成共同認知,組織員工對優秀的數字文化資源加以搜集、整理,以此來確保公共文化服務工作切實有力,并借助網絡技術以及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實現對文化資源的共享利用。在這一過程當中,文化館應當注重對地方優質文化資源的發掘,讓能夠代表本地文化水平的藝術成果得以被納入到公共文化服務系統之中,以此來實現對民族優秀文化的宣傳與弘揚其次,文化館應當創設公共文化服務反饋機制,以此來了解和掌握社會公眾對于文化館文化服務工作的建議和意見,具體的反饋機制應當涵蓋群眾代表座談會、個別訪談、調查問卷等方式,以此來實現對社會公眾反饋意見的充分吸收,從而可以確保所推出的文化服務資源能夠更好的滿足社會公眾的文化訴求,并為后續的文化資源建設工作提供明確的依據和指引。國內各地文化館相繼認識到數字化文化資源建設工作的重要性,因此紛紛加大了投入,添置了各類數字化服務設備,這便為開展數字化公共文化服務資源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當前的文化館在提供文化服務的時候,更多是局限于組織線下的活動,如書畫展、文藝演出、送戲下鄉、節日活動等文化活動,或者在館內提供舞蹈、美術、書法等藝術輔導,或者開展一些免費開放的線下服務等等,一般都需要群眾前來文化館,或者文化館下沉到社區、鄉鎮。然而在2020年疫情發生以來,線下的服務無法照常提供,很多基層文化館只能閉館。而在線下閉館的同時,線上文化服務的供給顯得愈加重要。為此,文化館應該積極打造線上的文化服務平臺,如此才能更好地應對疫情的沖擊,同時也能夠進一步擴大服務范圍,使本區域外的群眾也能夠享受到文化服務。在這方面,已經有很多文化館率先嘗試打造線上服務平臺,比如,廣東省惠州市文化館上線了網絡慕課,在網上開設了泥塑、鋼琴、瑜伽等等慕課課程,市民能夠足不出戶進行網絡學習;上海市群眾藝術館在其網站上開設了“藝課e堂”“傳嘉e堂”“非遺微課堂”等云課堂,上線了眾多的課程;黑龍江省大慶市文化館在抖音進行藝術教學直播……還有很多的文化館、群藝館都開設了數字化服務,打造了線上文化服務平臺。為此,作為文化館,應該積極借鑒先進經驗,積極打造社群+直播+慕課的線上文化服務平臺,進一步擴大文化館的服務范圍與文化影響力。
大數據技術能夠實現對使用者訴求的精準分析,因此,各地文化館應當在退工公共文化服務平臺建設的過程當中,對此種技術加以重視。借助此種技術,將提升公共文化服務平臺的結構樣態,確保文化館能夠更好地發揮自身的公共文化服務職能。具體而言,文化館通過運用此種技術,能夠實現對社會公眾文化資源使用訴求的精準分析,進而達到洞悉社會公眾對文化資源訴求的目的,從而能夠讓自身所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資源能夠得到社會公眾更好的認同、接受與參與。
需要指出的是,在借助“互聯網+”技術推動數字化文化館建設的過程當中,應當采取線上文化服務與線下文化服務并行的模式,在線上服務內容當中,要對文化資源的內容加以豐富,在線下服務內容當中,應當注重對用戶進行跟蹤服務,如此將確保公眾能夠享受到更為優質的文化服務資源。
在上文中,筆者從互聯網為公共文化服務帶來的機遇與沖擊入手,分別從三個方面就“互聯網+公共文化”新局面的開創展開了研究。文化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是保障群眾基本文化權利的重要手段。在互聯網時代,群眾的文化需求進一步加大,公共文化服務部門應該不斷加快現代化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利用互聯網這個載體為群眾提供更為廣泛、更為深入的服務,從而不斷增強公共文化服務的實效性,使人民群眾應有的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希望本文的論述,對于文化館創新工作思路、擴大服務范圍有一定的參考和借鑒作用,從而使文化館進一步開創“互聯網+公共文化”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