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建東
(深圳市南山區文化館,廣東 深圳 518000)
社會文化以群眾文化創作、群眾文化普及、群眾文化活動開展以及群眾文化輔導為主要內容,在其文化發展過程中,不僅能深入挖掘民間藝術的精華,同時能夠有效培養文藝人才,對于文藝工作繁榮發展具有深遠性意義,因此加強品牌作用要從多元化角度進行分析,以符合當前社會發展形式的方式方法進行創新,做好群眾文化活動的相關引導工作,提升群眾文藝作品質量[1]。
當前社會發展形勢較快,人們的工作壓力大,而群眾文化活動的發展是為人們的業余生活中添加一抹亮色,而且好的文藝作品不僅能夠反映社會現實、傳播先進的文化思想,還能有效地弘揚社會正能量,對于打造和諧社會具有積極性作用,特別推進整體社會文明也有著不可或缺的意義。隨著我國社會化腳步的不斷加快,人們對于生活品質有了更高的追求,隨之而來的是對群眾文藝作品質量的需求增大,作為百姓精神食糧,文化工作者有義務對群眾文藝創作及繁榮不懈努力。各地區有著自身不同的文藝事業發展情況,一般而言是由文化館等單位結合本地的文化隊伍進行專業化的群眾文化輔導,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還會聘請相關的專家學者對文藝人才進行單獨培養,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群眾對于文化活動質量有了更高要求,需要將百姓的實際生活與個人情感融入到活動當中去,突出文化活動主題的先進性。同時為了更好地發展群眾文藝各地區也在采用社區和學校聯合創作的模式,將更多的文化活動進行推廣,同時也會深入到基層社區進行活動[2]。
群眾文化工作內涵主要包括兩個方面。首先,文化活動扎根于群眾內部,靈感來自基層百姓的實際生活,同時經過藝術加工進行創造,因此在傳播上更符合文藝的特征,很多作品在群眾中具有廣泛的流傳度,不僅能夠有效地提升基層群眾的藝術審美水平,而且在傳播社會價值方面也具有積極性作用。其次,群眾文化活動對于選拔和培養優秀人才具有重大意義,群眾文化的發展需要由無數個創作者共同努力,而很多作者正是缺乏平臺,為確保群眾文化活動的不斷創新與發展,為所有的人提供了平等的平臺,有效地提高了文化創作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發揮了區域性的文化傳播功能。我國的近二十年的經濟發展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同時精神文化生活也得到了長足性的進展,群眾文化藝術體現了人們的精神世界,也代表了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表演風格,在時代的浪潮中發揮著重要的精神領導作用。群眾文化活動品牌構建,首先是以基層百姓為受眾群體,在以符合社會發展大趨勢的前提下,充分堅持人民的創造性,在諸多文化活動中都充分體現了社會及人們生活的變遷,具有一定的時代性和前瞻性。另外群眾文化品牌構建也充分發揮了工作人員的工作熱情,在營造和諧的工作氛圍前提下,增加了文化保護意識以全新的管理模式,對文化作品工作進一步完善[3]。
群眾文化活動本身具有一定的藝術性,因此很多活動組織者在活動過程中忽略了群眾為主體,由于群眾文化活動具有很強的群眾基礎,因此必須在文化品牌打造中呈現出日常生活素材,讓藝術作品扎根于生活,在生活中尋找靈感,也能讓參與者切實能感受到文化活動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將生活與藝術相結合能夠促進群眾文化活動長期性的可持續發展,因此也就要求相關創作編排人員不斷的深入生活、觀察生活,對收集的素材進行收集、整理、篩選,以觀眾能夠接受的方式進行文化活動。群眾文化活動的題材是其整體框架的重要基礎,因此建議選題基于歷史資料和現實生活進行創造,以明確的主題方式進行文化活動編排,同時群眾文化活動的類型也應不斷地豐富,以便于在不同的場合及時間節點進行表演,讓文化活動主題與整臺節目主題相吻合。首先,在選題上要尊重參與群體以及人民群眾的意見,好的表演以及創作更多的是為群眾服務,因此要精準把握選題的群眾性,以群眾喜聞樂見或熟悉的主題進行創作,讓人民群眾能在文化活動中有所感悟,同時也能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盡量避免一些“曲高和寡”的題材,以更加平易近人的方式體現歷史或者百姓生活,這樣能夠促進更多群體的參與欲望[4]。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走過了高速發展的40年,群眾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精神文明建設也在各地火熱的開展,不可否認我國的發展走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與以往其他國家的發展方式完全不同,既具有自身的特色,同時也在不斷向人民群眾的美好愿望方向發展。群眾文化活動本身就是人們日常精神生活的食糧,因此也需緊跟時代潮流,并接受社會文化影響,通過文化活動的表現形式展現當前社會的發展變化,注重人們的思想改觀,同時也要轉變傳統文化活動組織編排方式的觀念,在堅持傳統精髓文化基礎上進行創新與發展。當前全球正朝著經濟一體化的方向快速發展,加上當前互聯網行業的快速發展,使得各地區的文化不斷交融,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態勢,這也是未來社會的必然發展方向,因此在群眾文化活動的品牌構建也要體現文化交織的理念,注重其創造力和創新力,吸取世界各地文化的精髓,讓群眾文化活動具有更多的可能性。眾所周知,各類文化的發展都有自身的演化過程,都是隨著社會的形勢不斷變化,因此在群眾文化活動創作上也不能固步自封,而是要發展自身的創新意識,既表明當前的世界文化發展趨勢,同時也體現群眾文化發展的需求。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文化以及人們的精神需求也有了較大改觀,群眾文化活動作為重要的基層文化建設環節,應該在品牌構建上探究當今社會的發展形勢,緊跟時代潮流進行組織,不能一味地堅守傳統觀念。首先,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而且在文化活動方面也有自身的藝術優勢,在創作和編排過程中應充分借鑒我國傳統的文化藝術表現形式,凸顯自身的文化自信。其次,世界各地的文化正在日漸融合,因此群眾文化活動的編排也要將不同地區的文化元素進行借鑒,凸顯國際化理念,使得群眾文化活動在傳統藝術形式上進行不斷創新與發展,豐富文化活動內涵。最后,群眾文化活動的創作也應該尊重參與群體的意愿及選擇,以群策群力的方式進行群眾文化活動創作創新,集思廣益方能體現文化發展需求。群眾的審美眼光以及藝術水平,要以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漸培養和提高,不是一蹴而就所能完成的任務,因此在群眾文化活動創作過程中應追求其題材及技巧的親和性,尤其在景物形象、人物形象以及藝術形象上,分別以群眾所能接受的方式進行創作,并確定出親和性的格調。同時文化活動的親和性也能更好地吸引廣大觀眾的目光,激發人們的興趣,以符合人民群眾審美的方式進行藝術展示,但是也不能因為全部的親民創作,而否定了自我突破和創新,而是要在親民的前提下進行逐漸創新,考慮將中國文化或者地域性的文化與世界文化相融合,同時其中文化活動也要在創作過程中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提高人民群眾的藝術審美眼光。
綜上所述,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尤其在經濟領域上取得長足性進展,百姓的物質生活得到了進一步提升,因此人民群眾對于精神生活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群眾文化活動品牌建設是提高精神文化水平的重要舉措,也是我國走向現代文明的重要措施。群眾文化活動是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活動,在全國各地都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相關部門及人員應針對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群眾文化活動創作編排,以提高群眾自身的文化修養為己任,不斷地進行內容創新及技巧創新,以豐富群眾文化活動的內涵,為我國綜合實力提高打下文藝軟實力的重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