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禹 馮君子 李躍鵬 崔運濤
(廊坊燕京職業技術學院,河北 三河 065200)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重視,廊坊市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工作正不斷扎實穩定的推進,力求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當前區域發展和諧統一共同發展,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的口號得到落實,這才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真正的保護。但據統計數據表明,大眾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關注度明顯不足,其支持、參與度都有待提高。如今廊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雖有一定的成效,但同樣存在著以下問題,首先是因非物質文化遺產產生的經濟效益較低,造成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物質生活難以得到有效的保障,從而導致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面臨嚴峻的形勢;其次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缺乏相對完善的法律法規;最后,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開發難度較大,尚未形成完善的產業鏈。本文對廊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推動健康廊坊發展中的作用進行了分析研究。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極為寶貴的無形文化遺產,是歷史遺留下來的文化傳統,是一個國家而或是民族的文化軟實力資源。為了更好地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社會各國領域的利用空間和實效功能,我們要對它加以正確的認識,并有意識去保護它、弘揚它。
在歷史長河中,我國積累了豐厚而又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這些文化瑰寶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快速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各國各地政府機關高度重視起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具有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地區發展中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促進了當地政治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增強了群眾鍛煉意識、提高了群眾體質,實現了各國家各地區之間經濟、文化、健身的有效融合,同時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管理與經營有著不同凡響的作用。
廊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歷史饋贈給廊坊人民的寶藏,彰顯了先輩的技藝與智慧,同時出現了一批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機構與人群,讓廊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延續與傳承。我們應該讓廊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被保護的前提下、在不破壞的基礎上,得到積極的宣傳與利用,發揮廊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對這座城市的最大價值,提升這座城市的文化影響力和經濟競爭力。
作為一名廊坊市高校教師,對廊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分析研究,從而探尋廊坊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推動健康廊坊發展中的作用。首先明確廊坊發展模式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聯,其次,結合當前廊坊經濟發展特色,從商業化的角度來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土壤。如充分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品牌優勢打造旅游資源或是利用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造武術健身產業,如今廊坊地區的通背拳已初現規模,為當地的傳統武術、運動健身發展提供了一條新的發展途徑。本文以廊坊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為基礎,探索廊坊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動健康廊坊發展的可行性路徑,為推動健康廊坊提供理論依據。
目前我國各地都大力開展保護和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對當地城市的重要性及作用被政府和人民廣泛認知,它可增強城市的文化氛圍、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普惠人民的日常生活、樹立民族自信心。廊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品種多樣、內容豐富、底蘊深厚。廊坊市政府和相關部門宣傳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彰顯了城市的文化底蘊;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推進城市現代化進程;深入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了城市的健康發展。
國家財務部和省財政廳分別下發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和《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資金規范使用。廊坊市政府及相關部門十分重視國家的專項文件政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高了認識,及時向上申報經費并將收到的經費及時下發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并在國家和省管理辦法的基礎上,嚴格要求資管的管理與使用,確保專款專用。目前,廊坊市有21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76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60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級傳承人6名,省級傳承人32名,市級傳承人57名;國家級民間文化藝術之鄉5個,省級民間文化藝術之鄉10個。一批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通背拳、屈家營音樂會、秸稈扎刻、邢氏紙雕、焦氏臉譜、勝芳剪紙、內畫、第什里風箏、景泰藍制作、花絲鑲嵌等獲得有效保護。我市已經初步形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
目前廊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及開發工作較之前有了很大的進步,同時從現狀來看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值得我們深思:1.地方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及開發工作重視程度不夠。雖然國家已經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對地方政府保護及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了明確的規定,各省各市對此比較重視,然而縣級地方政府存在認識不足、經費支持不到位的現象,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及開發工作的開展有待加強和引導。2.相關設施不健全,不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揚與傳承。每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習都需要配套的相關設施材料等,對此政府機關不能及時全面的提供,給傳習活動帶來了極大的阻力。例如:如屈家營音樂會、京東大鼓等傳習活動所需要的設備相關單位不能提供,讓傳習人無所適從。3.國家下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資金的管理有待規范化。市級相關部門將國家下發的保護資金撥付到區、縣級相關文化部門,這些部門對此專項資金的使用及管理缺乏監管,市級相關部門要給予重視并出臺相關管理,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資金的有效使用。
現如今,文化建設受到政府和社會的廣泛關注,“文化立市”“文化強市”的口號已經深入人心。廊坊市是環京城市,面臨著較大的城市競爭,塑造出獨特的文化品牌至關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重要的文化資源,來自民間,具有當地特色,識別力很強。在廊坊市的文化建設過程中,巧妙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項目中的傳統音樂如冀中笙管樂,傳統曲藝如京東大鼓等能夠豐富市民的文化活動,民間美術中的繪畫、雕塑、手工藝品等(如固安邢氏紙雕,焦氏臉譜,勝芳剪紙,第十里風箏),提升了市民的審美高度,增強了城市文化底蘊,讓文化建設走向創新之路,而非“千篇一律”。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是廊坊市的軟實力,大大增強了廊坊的城市競爭力。
一座城市的形象就像一張名片,具有典型代表意義。廊坊城市形象的塑造離不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助于廊坊城市形象的傳播,讓城市形象更加鮮活有魅力,使得城市更具品牌效應。廊坊市歷史悠久,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厚,為城市形象的塑造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礎。廊坊依托秸稈扎刻、宮毯織造技藝、固安邢氏紙雕、焦氏臉譜、勝芳剪紙、第十里風箏、屈家營音樂會、京東大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造了獨特的城市形象。我們通過數字化技術將富有非物質文化遺產氣息的廊坊城市形象傳播出去,例如錄制音頻、數字化數據庫、虛擬工藝流程和場景演示等,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數字化技術處理,讓其在更廣泛的范圍內進行傳播,不僅可以宣傳廊坊是的精神文明,還有助于提升廊坊市城市形象在外界的影響力,打造廊坊市特有的城市品牌。
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亞健康狀態成為常態,極大地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這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廊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中三河太極通背拳、安頭屯中番、香河的文武高蹺會等傳統體育與雜技非遺項目,通過舉辦社區表演賽和進行校園推廣等廣泛形式吸引大批市民參與體育鍛煉,大大提高了市民的鍛煉熱情,增強了市民體質,提高了市民的身體鍛煉意識,傳統體育項目申遺的成功無疑為提高全民體質注入了一針強心劑,使廣大市民充分了解體育鍛煉的益處,提高身體素質的同時更好的深入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
在傳統認識中,人們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對經濟發展沒有實際貢獻,只是一種傳統文化。這是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規模不大,影響力沒有被挖掘出來。實際上,廊坊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得到保護和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這座城市的經濟建設中發揮著較大的作用。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出了科學的判斷,經濟價值不容估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廊坊市一大經濟杠桿,通過它我們可以實現在經濟發展道路上的“彎道超車”,尤其是市場經濟多元快速發展的今天,衡量一個城市經濟實力的指標增多,“硬指標”和“軟指標”被視為同等重要,其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軟指標”中的一項因素,具有影響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人們的重視,吸引了市場資本的注入,它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不容小覷,大大推動了廊坊市的經濟發展。
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存在著實用價值,還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只是傳統的傳播途徑單一,其經濟價值沒有體現出來。傳統的傳播方式例如:電視、新聞等,讓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只停留在表面,沒有深入的了解,因此其影響力得不到提升。現如今,互聯網技術發達、網絡傳播迅速,大大改善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效果,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經專業包裝,通過電影化、小視頻等輕松愉悅的宣傳方式,提升渲染力,讓全國各地的人們都深入的了解廊坊非物質文化遺產,從而推出人們需要的具有經濟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衍生產品,為廊坊市經濟發展拓寬路線。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逐漸被發現。在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動健康廊坊發展的同時,我們要注意以下幾點:1.建立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機制,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2.市政府機關要監督區政府、縣政府做好對國家下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項資金的使用與管理工作,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有資金保障;3。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項目的開發,讓廊坊市的大廠花絲鑲嵌、永清秸稈扎刻、廣陽第什里風箏、焦氏臉譜等作品更加美觀、更具娛樂性及實用價值,開拓其市場前景。
廊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推動健康廊坊發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們在利用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的同時,一定要做好對他們的保護,讓非物質文化遺產長久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