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倩 楊丹
(吉林農業大學,吉林 長春 130033)
易地扶貧搬遷是政府主導、群眾自愿,有組織、有計劃的人口流動形式,是指將居住在“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地區的農村貧困人口搬遷到生存與發展較好的地方,根本改善其生產生活條件,實現脫貧致富的一種扶貧方式。然而對于隨著易地扶貧搬遷而來的老年人而言, 由于他們在經濟上的自我支持能力不足、健康問題突出、社會保障弱,而且受傳統農村思想、價值觀念和行為習慣影響的他們, 從農村走向城市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這樣一種空間結構再造使得他們在遷入地不得不面臨生活不適、文化觀念不適、身份認同等諸多社會適應問題。如何幫助搬遷老年人盡快融入新的環境,避免社會隔離,實現社會融合,促進積極老齡化,成為擺在當前的現實而又緊迫的社會問題。
從國外相關文獻來看易地扶貧搬遷屬于本土詞匯與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相似的概念是生態移民或是環境移民,一般指的是“由于干旱、土壤侵蝕、荒漠化、過度砍伐森林等環境問題,結合人口壓力、貧窮等社會經濟問題,從而致使其生計問題不能得到保障的人”。從國外現有文獻梳理來看,老年移民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在進入到一個新的國家或社會之后,必然要面臨諸如自我身份認同、社會關系交往、社會適應等問題,較早有羅梭(Rosowi)social integration of the aged中從生活模式轉變的角度指出生活模式是維持社會適應的基礎,老年人群在移民以前某種程度上習慣了以前的生活模式,一旦生活模式改變即無法維持早期生活模式時就會出現社會適應失敗的現象。而導致移民老年人出現社會適應困境的因素又是多方面的,毛迪亞金特里(Maudia Gentry)從老年人的自身因素指出,由于老年移民群體處于生命歷程的老年階段,衰老作為主要特征帶來社會排斥或融入風險的增大,使其對流入地社會價值觀、文化和習俗的不熟悉,阻礙了他們的社會適應。安娜根科娃(AnaG.Genkova)等人則從另一個方面指出,流入地(美國)社會的包容性有助于老年移民更好地調整心態從而融入美國社會。特雷亞斯(Treas)通過深入訪談發現,語言文化隔閡、家庭負擔、精神孤獨是造成老人社會適應困難的主要因素。綜合以上可看出,移民老人無論是由于自身的主觀原因還是外在的客觀原因,他們在異地都或多或少會面臨環境不適,語言障礙,自我身份認同等問題,而導致其社會適應問題的因素主要集中在社會、心理、文化等方面。
由于我國大部分西南地區的貧困人口從地理居住空間上來看基本上都是生活在資源匱乏、生態環境惡劣且脆弱的生存環境中,因此有學者從經濟、生活、教育、等多方面資源指出在貧困地區由于貧困戶的生存環境較差、經濟水平落后、上學就醫困難、生產生活不便且開發難度大等都是推動易地扶貧搬遷的主要原因,學者陳勝東等人則從外部生態環境、自然災害等方面指出貧困人口的生存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等也是促使易地扶貧搬遷的主要原因。而易地扶貧搬遷不僅是人口的簡單位移, 一方面易地扶貧搬遷是一項資源環境、經濟社會、人口分布重新建造與完善的復雜工程,在搬遷實施過程中存在著搬遷對象識別問題、搬遷安置區的選址建造問題、移民的搬遷、安置等問題;另一方面,貧困戶在遷移到新的地方后直接面臨的就是生計維持問題,生計可持續性發展是移民“穩得住”的保障。同時從搬遷安置方式以及搬遷時間上來看部分集中安置戶生計較為脆弱,而搬遷時間較早農戶在遷入地的恢復和適應過程較為緩慢而且非自愿搬遷容易遭受外力沖擊和面臨生計風險。
易地扶貧搬遷帶來的不僅僅只是經濟結構的變化需要移民在生計方面去適應還有移民的生活環境、社會網絡結構等方面都需要移民去適應。易地扶貧搬遷是用現代化的城市生活邏輯去取代以傳統農業生產為根基的生活邏輯的境地,搬遷戶與傳統以土地為根基的謀生方式發生斷裂,由此引發以血緣關系為紐帶,親緣、宗族、地緣、業緣聯結的差序格局社會關系網絡、傳統道德維系的社會秩序等方面發生巨大的社會變遷:一方面易地扶貧搬遷對搬遷戶在遷出地多年形成的社群組織與人際關系網絡造成了較大沖擊,原有互助性網絡破碎孤立無助,同時由于文化觀念、知識素養、生活習慣上的差異,搬遷移民與流入地的城鎮居民的社交壁壘在短時間內難以消除,尤其是老年移民很可能就孤立于流入地城鎮社會;另一方面,搬遷移民在搬遷后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搬遷移民心中不寧,而且安全感缺失、搖擺人心理、鄉土情結交替出現,左右著搬遷移民的行為選擇,許多集中安置點出現了搬遷人口返遷舊居住地或往返于兩地之間等搬遷群眾在安置地“穩不住”難題。
社會適應的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脫貧效果也影響著社會的穩定和諧發展,而從“搬得出”到“穩得住”不僅是要求鞏固脫貧攻堅的成效也是要讓搬遷群眾更好融入新生活,因此有學者從個人層面提出,易地扶貧搬遷貧困戶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接受現代生活方式、主動適應新的制度要求,轉變傳統的生活和習俗,逐漸適應新環境;從社會層面來看,政府在提供豐富的經濟扶持政策的同時,也要重視和解決搬遷戶的社會適應問題要,積極營造搬遷戶主人翁意識、和諧氛圍是確保搬遷戶在遷入地能夠“穩得住”重要的社區環境。
無論是國內的易地扶貧搬遷還是國外的生態移民搬遷行為,搬遷在本質上屬于一種社會遷徙行為,國外主要是對于生態移民的研究,集中于生態移民的社會適應上研究者們從不同的視角、不同階段的研究做了較為豐富的探索并提出了不同層面的影響因素;國內關于易地扶貧搬遷的研究比較豐富,主要是關于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可持續生計、影響因素、資金問題、問題及對策等,都是從易地扶貧搬遷本身出發,研究有關問題。關于社會適應的研究主要是對于移民搬遷現狀的描述和影響移民融入的不同因素進行了分析,也針對現有的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的社會適應題提出了不同層面的對策,為本文的理論建構和實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但是整體而言關于搬遷移民的后續保障尤其是社會適應方面的研究很少,主要可以總結為以下幾方面的不足:研究內容上大部分研究關注較多的是易地搬遷脫貧的現狀,對搬遷的后續發展研究較少;研究視角上,大多研究都是基于普遍群體,很少有將易地扶貧搬遷中涉及的研究對象進行細分,樣本類型單一,導致不同群體在易地扶貧搬遷中的群體特征不能得到很好的體現,尤其是搬遷群體中更為弱勢的老年人群體。基于以上,本文建議未來應該從以下兩個方面去更多的關注老年搬遷群體的社會適應問題:
從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角度看,搬遷老人無法融入新環境,缺乏歸屬感,顯然不利于脫貧攻堅戰的進一步發展從而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老人群體,作為家庭、社會的重點關注對象,一旦無法適應融入搬遷后的生活,就容易出現返遷、返貧情況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因此接下來的研究除了從宏觀層面上對過去經驗的總結、對現狀的把握的研究外還應該更多的聚焦在微觀層面上,關于易地扶貧搬遷老年人在流入地的一個融入研究,如何實現扶貧搬遷的后續保障問題尤其是老年人這一特殊群體的社會的融入適應問題有待進行進一步的理論和實證探究。
從促進積極老齡化的角度看, 如何讓搬遷老年人在不同于過去的空間社會下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這既是學術研究的一個新方向,也是新時代的社會目標之一。由于易地扶貧搬遷老年人從農村搬遷到城市在重新組成的新社區,其空間結構已然不同于傳統農村而且從搬遷老年人生命歷程上來看已經處于晚年階段而且搬遷所帶來的社會重構使得老年人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去適應無論是農村人、老年人還是流動者的三重身份,因此在接下來的研究中要堅持全方位、多角度考察搬遷老年人的基本情況,社會適應現狀,系統描述該人群的多維特征,全面而透徹地分析和把握易地扶貧搬遷老年人的社會適應存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