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文穎(大理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
紅色旅游是近年來迅速發展起來的一種特殊旅游業態,是旅游活動與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活動的有機融合,具有獨特的發展模式。紅色旅游具有重要的社會文化功能和經濟功能。從文化角度看,紅色旅游是傳承紅色基因、促進國家認同、構建文化自信和展示社會主義成就的重要載體;從經濟角度看,紅色旅游是我國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重要推手,是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帶動就業等的重要途徑。我國紅色旅游發展迅速。2004年,全國紅色旅游年接待人次僅為1.4億人次。截至2018年年底,全國紅色旅游景區已有300多個[1]。2019年,全國紅色旅游接待人數已超14億人次,紅色旅游的收入也超過了4000億元。不少革命舊址成為百姓出游的重要選項和網紅打卡地,“85后”“90后”“00后”年輕人逐步成為紅色旅游熱的生力軍。目前全國共有革命博物館、紀念館超過1600家,在2018年至2020年,我國共推出革命文物展覽4000多個,結合抗戰勝利、新中國成立70周年、改革開放40周年、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等重要節點,一系列重大展覽也正在打造。[2]上海、北京、南京、延安、嘉興、長沙、南昌、常熟、井岡山、遵義等地成為中國著名的紅色旅游目的地。愛國主義教育與革命傳統教育已經進入大眾化趨勢。紅色旅游資源開發力度大,紅色旅游人數和旅游收入逐年增長,高等級景區數量不斷增加,紅色旅游供需兩旺。
大理是中國著名的旅游熱區,也是紅軍的重要過境地和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重要的地下戰線所在地。大理擁有“白字將軍”周保中、馬瑛等抗日名將和王復生、王德三、段奇等著名的革命人物,擁有名人故居多所,擁有革命先烈、革命英雄紅色紀念館多座。另外,賓川新莊紅色農旅融合模式深入人心。目前大理正在經歷觀光旅游到文化旅游、休閑旅游、創意旅游的大轉型,如何借紅色旅游大發展之勢,深挖大理紅色旅游資源,推動紅色旅游“大理模式”的高質量發展,找到紅色文旅融合下助推大理鄉村經濟和文化振興的機制和模式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和內容。
首先,紅色旅游的高質量發展是旅游業態創新和旅游產業轉型的迫切需求。大理作為中國著名的自然和文化旅游熱區,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大理的旅游業發展迅速,形成了知名度高、旅游業態成熟、旅游基礎服務設施不斷完善的良好發展局面和旅游環境。2019年,大理市接待國內外旅游者2062.2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401.34億元,旅游總人數、旅游總收入增幅均超過10%[3]。隨著全民旅游時代和全域旅游時代的到來,文旅融合下的休閑旅游、康養旅游等業態正在成為消費新寵,但旅游高速增長帶來巨大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產生了諸多問題,比如旅游資源深挖不足、旅游業態老化、產品同質化嚴重、旅游文創難等問題,旅游產業急需轉型升級。而近年來飛速發展的紅色旅游是文旅融合的題中之意,是人們在旅程中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形式。實踐證明,紅色旅游能夠傳承紅色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文化自信。同時,紅色旅游還是革命老區和貧困地區發展經濟、進行勞動力轉移、實現產業結構優化、進行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
其次,文旅融合下的紅色旅游是未來我國鄉村旅游的重要內容和政策方向。2004年,國家發布《2004—2010年全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首次定義了紅色旅游的內容、方式、特性和開展地點。紅色旅游開始進入公眾視野。從2004年到2011年的紅色旅游建設期,中央倡導和政策推動紅色旅游。期間,國家相關部門從學生研學、紅色景區門票等方面推動其健康持續發展。2011年到2017年,紅色旅游進入發展期,國家將紅色旅游納入“十二五”規劃,并將紅色旅游定義為政治工程、文化工程,通過推動旅游改革大力發展紅色旅游。同時在其體系完善、教育功能、扶貧攻堅、規范標準、人才培養等方面給予強化引導,以提升紅色旅游質量為導向,推動紅色旅游的景區、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基于政策扶持以及需求擴大,紅色旅游人數和旅游收入逐年增長,紅色旅游市場需求逐年增大。2021年國家“十四五”規劃中強調了基于紅色文化資源開發和紅色旅游發展的革命文化弘揚和傳承,促進文化建設和創新發展是國家的政策對于紅色旅游的重要策略[4]。說明紅色旅游大發展的時代正在到來。
再次,紅色旅游是未來高質量旅游的重要培育內容,是旅游者心之所向。實踐表明,在國家政策的驅動和旅游需求增長驅動下,一方面,諸多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民間組織、社區、學校乃至個人都具有組織開展黨建、團建、研學、培訓活動的強烈需求,目的在于強化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教育,加強黨風廉政建設,提升黨組織凝聚力,增強組織團隊建設和管理能力等。另一方面,無論是組織還是個體,尤其是年輕人,需要通過有組織的活動回顧歷史、加強革命教育、增強文化自信、了解社會主義建設新成就。由此觸發了強烈的紅色旅游動機,延安、嘉興、長沙、南昌等國內十大紅色旅游勝地受人追捧、大理賓川新莊紅色農旅模式的蓬勃發展就是最好的實踐證明。
最后,紅色旅游是未來鄉村振興需求,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推手。“三農”問題是關系中國國計民生的大問題,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2018年到2021年,中央連續發布中央一號文件和《國家鄉村振興戰略(2018-2022年)》[5],內容涉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將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等問題。目的就是要調動全社會各部門的力量,做好鄉村振興工作,有效解決“三農”問題。鄉村振興包括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這為旅游業提出了新的命題。近年來,我國鄉村旅游呈爆發式發展,全國城市居民周末休閑和節假日出游,70%以上選擇在周邊的鄉村旅游點。而廣泛分布于鄉村的紅色旅游資源成為最好的鄉村旅游產業振興增長極。以紅色旅游為抓手,能有效改善村容村貌、發展農村公共文化、加強愛國主義教育;能有效增加就業、帶動紅色文創,帶動其他鄉村旅游類型協同發展,實現鄉村振興。2019年湖南省紅色旅游區共接待游客1.4億多人次,實現紅色旅游收入1300多億元,帶動就業100多萬人[6]。提升了當地居民的收入水平、解決了勞動力就業問題、有力地推動了鄉村振興。
(1)紅色旅游資源內容豐富,具有良好的紅色旅游發展基礎。從資源上看,大理擁有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大理11縣市均有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具有開展紅色全域旅游的良好條件。首先,大理是紅軍長征遺跡匯集地。1936年4月18日至25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六軍團在賀龍、任弼時、關向應、蕭克、王震率領下經過大理。紅二、六軍團長征經過祥云、賓川、鶴慶的22個鄉鎮345個村莊[7],在大理鄉村和各族人民心中傳播了革命精神,推動了馬列主義在大理的傳播,留下了大量的紅軍長征過境紅色遺跡;其次,大理是革命將領誕生地。大理擁有“白字將軍”周保中、馬瑛等抗日名將和王復生、王德三、張伯簡、黃洛峰、段奇等著名革命人物,擁有多座名人故居和紅色紀念館。最后,大理是抗日精神承載地。大理賓川縣新莊村以紅軍革命主題教育為主的紅色農旅融合模式已成為云南省紅色旅游典型。從開發程度和布局上看,大理市、祥云縣、賓川縣、劍川縣、鶴慶紅色旅游資源富集,是大理紅色旅游核心發展區域。其他縣域為潛力發展區和輻射帶動區。僅劍川縣境內就有31處云南省革命遺址、7個縣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座革命烈士陵園、8座革命紀念館[8]。目前大理的紅色旅游資源已經形成以大理市為中心,以祥云、賓川為“翼”,以鶴慶、劍川、洱源為“點”,輻射整個大理州的“點”“翼”“帶”“面”結合的紅色旅游資源布局。
(2)大理紅色旅游模式獨特,在大理州內外具有典型性。目前大理的紅色旅游模式有兩種。一是教育示范基地模式。此模式由革命紀念館、紅色遺址、革命紀念地、愛國主義教育示范、革命名人故居組成。如周保中紀念館、王復生王德三烈士故居、張伯簡給明紀念館、華中大學西遷紀念館、大理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紀念館、大理市烈士陵園、云龍縣紅色教育基地、賓川紅軍長征紀念館、劍川紅色傳承教學館等,此模式形態為:紅色基地+黨建+革命斗爭史傳學+愛國主義教育+紅色文旅。客群以企事業單位、政府部門、社區工作人員的黨組織成員、學生等為主,通過組織相關人員到基地進行參觀學習,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教育,了解社會主義發展成就,建立文化自信,獲得精神上的提升。紅色旅游觸發地多位鄉村,參觀者和旅游者同時也帶動了鄉村的基礎設施、住宿、餐飲、紅色旅游產品等發展,優化了鄉村產業結構,帶動了社區學習紅色文化的風潮,實現了鄉村振興目標。
據統計,每年前往周保中紀念館參觀的有500多個單位,參觀人次達1.8萬人次,前往劍川紅色教育基地參觀人次達1.2萬,前往云龍紅色教育基地參觀近萬人,前往賓川紅軍長征紀念館人數達數十萬。[9]目前,周保中將軍紀念館被中宣部評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稱號,為大理州首個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大理紅色旅游產品品質不斷提升。
二是鄉村紅色農旅融合模式。如大理賓川縣紅色農旅融合模式。形態為:黨支部+紅色旅游資源+旅游公司+生態農業+鄉村振興。賓川新莊村位于風景秀麗的海鞘水庫東岸,過去靠農林畜產業,增收困難。后由村黨支部牽頭,由村中能人帶動,結合紅軍長征時過境賓川新莊的革命歷史,以海鞘水庫鄉村生態游和紅色旅游為平臺,由個人出資和集體集資成立紅色旅游公司,通過引導全體黨員帶頭和貧困戶入股,提供生態農產種養、餐飲服務、講解等工作崗位,工資日結,勞動力就地消化,帶動社區成員全面參與紅色旅游資源開發和扶貧工作。同時開展養老扶貧,反哺社區[10]。“精英”+黨支部帶動下特色紅色農旅模式,有效地解決了鄉村旅游開發、扶貧資金收納、農民勞動力就地轉移等問題。同時,新莊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明顯,社區群眾學習進步意識增強,農民收入增多,鄉村振興效果顯著。實踐證明,紅色旅游是鄉村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鄉村旅游實現大理鄉村振興的重要路徑。除了吸引外來游客,關鍵是能帶動鄉村社區積極參與,共同獲益。
綜上所述,大理紅色旅游潛力巨大,成效顯著,但也存在諸多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缺乏統一認識和規劃,缺乏有效的政策指導體系和部門聯動意識;二是缺乏有效的資源開發和產業化運營體系。比如大理的紅色旅游資源主要集中在大理市、祥云縣和賓川縣等核心區,其他縣域的紅色旅游資源沒有得到有效的整理和開發。另外,因為資源的特殊性和諸多紀念館的事業主體性,其開發主體、旅游化發展的程度有不確定性。三是缺乏專項紅色旅游發展資金,社會資金來源少,很多紀念館為事業單位,主要由財政資金撥款扶持,建設資金有限。四是宣傳的深度廣度不足,社區參與面較窄。除了比較著名的周保中紀念館、王復生王德三紀念館以及賓川新莊紅色農旅形態以外,其他的紀念館、紀念地的知名度還不夠高,吸引向性不足。因其產業化發展有局限性,其經濟性短時間內難以凸顯,社區群眾的參與度不高。五是缺乏紅色旅游開發人才。尤其是紅色規劃、營銷、產品設計開發和講解人員。很多講解人員多由事業單位辦公室人員兼任,對講解的內容、體系、技巧等掌握多有不足。以上問題嚴重影響了大理紅色旅游的可持續性發展。
第一、加強政策引導。應統一認識,開展全州和地方的紅色旅游規劃制定,完善紅色旅游政策和標準,一要構建大理紅色旅游政策、資金、人才、市場、培訓等方面的保障機制;二要與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強研究與合作,構建完善具有大理特色的紅色文旅和鄉村振興理論和實踐體系。
第二、加強資源的開發與優選。開展大理全州的紅色旅游資源普查和優選,豐富紅色文旅業態和精品線路資源,打造全域性紅色旅游大發展局面。
第三、加強資金的多渠道吸納。除了政策性資金外,要多方鼓勵社會投資,建立社會性紅色文旅公益基金彌補財政補貼的不足。
第四、加強人才的培養和提升。紅色基地多以紀念館形式存在,因此應加強與院校、機構、培訓部門的合作培養人才。比如加強管理、講解、營銷等方面的人才培養。可與州內外優秀的紅色教育基地聯合培養。
第五、加強產業聯合和成果的創造性轉化。除現有的特殊紅色旅游形態外,大理應通過“館+”“基地+”“紅色演藝+”推動紅色旅游與食住行游購等要素的沉浸式結合,創地域品牌,延伸產業鏈。通過線上紅色網紅、導游宣講,線下“打卡”做大宣傳,打造多樣化的紅色旅游線路、紅色文創產品,完善紅色旅游服務體系,提升紅色旅游研、學、閑的綜合體功能,滿足更多旅游者的現代消費需求,提振大理鄉村文化與經濟。
綜上所述,紅色旅游是大理旅游業轉型和高質量發展以及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在大理紅色旅游的發展過程中,必須以鄉村為旅游發展空間,突破現有的旅游業態,堅持政策導向和需求導向,建立地域性紅色旅游品牌,加強內容挖掘和建設,走多產業融合發展之路,為鄉村社區賦能,方能讓大理紅色旅游實現高質量發展同時實現鄉村的全面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