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宇,崔中山
關于應用型本科院校“3+1綜合實訓”建設的探析——以重慶工商大學融智學院為例*
游宇1,崔中山2
(1.重慶工商大學融智學院教務處,重慶 401320;2.重慶工商大學融智學院校長辦公室,重慶 401320)
圍繞學生對專業技能的需求,以解決實踐課程與實踐能力相脫離的問題為導向,通過問卷、訪談等方式探析了“3+1綜合實訓”的課程建設體系,發現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建議,進一步優化適合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實踐類金課建設路徑。
綜合實訓;課程建設;應用型本科;實踐課程
重慶工商大學融智學院作為應用型本科院校,以培養“品行素養好、理論基礎實、專業本領硬、動手能力強、溝通合作易”的“五優人才”為目標,制定“五優五實”育人工程實施方案?!?+1綜合實訓”則是該方案中的實訓環節,與通識教育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主干課以及專業選修課全方位融合,充分利用業界資源,是完善“四年不斷線”的實踐教學體系、“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探索以“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實踐教育與行業協同相結合、素質教育與核心價值觀相融合”等為主導的人才培養機制的基礎,目的在于培養學生靈活應用本專業和跨專業知識、技能,使其更貼近市場需求,實現學生個性化發展。
“3+1綜合實訓”作為各學院突顯應用型教學的關鍵環節已開設7年時間,目前,全校8個學院共30個專業,在第七學期開設了該課程。在課程設計上,各專業基本遵循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目標,注重課程間邏輯、專業的綜合性,學生的認可度相對較高;在授課模式上,大多采用模塊化及流程式教學、項目制教學以及校企合作的方式進行實踐教學;基本以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為目標展開的課程設計及教學,盡量采用非傳統授課方式。但是,依舊存在一些顯著的問題。
通過分析課表、問卷及開展師生座談,了解到各專業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2.1.1 教學目標不明確
通過調研發現,這些專業在開展教學之前,教師未能將“3+1綜合實訓”的教學目標清晰地傳達給學生,從而導致學生未能接收到整體實訓目標以及單門課程目標,在學習過程中出現迷茫和無目標狀態,最終導致學習效果不佳;同時,所開設課程較獨立,課程與課程之間邏輯聯系不夠,整體課程不成體系,從而導致學生感知教學目標不明確。
2.1.2 課程設置不合理
理論課占比大,重復開課現象較多。各專業所開設課程理論課平均占40%,更有某些課程以純理論課的形式開設,此類課程教學效果不佳;部分專業開設了新的專業技能課,學生在學習時不具備基礎的理論知識,學習較為吃力;另外存在重復開課的情況,包括以理論課開設但從未實踐過的課程以及完全重復的課程。
2.1.3 企業參與度不夠
課程缺乏企業參與,課程內容與當前社會需求不匹配,部分專業所開設課程偏于對專項技能的訓練,課程設置未體現專業的綜合性,同時,存在所開課程與本專業關聯度不高、不符合社會需求的情況,甚至存在課程內容與企業關聯不大的情況。
2.1.4 專業特點不明顯
存在同學院不同專業所開設課程重復率高的情況,課程設計過于偏向職能的培養,未能突出本專業的專業技能特性;由于各個專業相似度較高,在開設課程時,大體上幾乎一樣,導致課程未凸顯出專業特點。
時間安排不合理。由于專業課程內容多,實訓要求高,學生缺乏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在完成課程實訓的過程中感到吃力,無法按規定時間完成實訓內容,總體上覺得完成實訓項目存在時間不夠,對所學知識、技能“消化不良”的情況。
青年教師缺乏企業實踐經驗。由于在校青年教師的企業經驗較少,因此在開設實訓實踐課程方面,無法很好地對學生的實際工作進行指導,同時在課程設計時,傾向于偏理論、少實踐。
企業教師教學經驗不足。由于企業導師缺乏教學經驗,授課方式存在弊端,導致教學效果不好。
教師授課壓力大。由于學生的動手能力差,教師整體授課難度與壓力較其他課程更大,且學生無法按時按質按量地完成課程要求,需教師全程跟蹤,降低了教師教學的積極性。
未滿足學生對跨專業相關技能的需求。各專業在開設課程時僅針對本專業進行設計,未能考慮學生對相近專業知識技能的需求,導致學生想學而無門的情況。
未能激發備考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由于開課時間與備考研究生等考試時間沖突,導致備考學生因請假較多,從而引起其他學生的不滿情緒,反映了考勤制度存在不合理性;同時,該部分學生占比不小,對其進行考勤管理也存在困難,雖可從某種程度上核實備考真偽,但依舊存在“搭便車”的情況。
“3+1綜合實訓”是以培養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為目的的實訓環節,因此應秉持以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實踐技能為目標,以學生為主導,教師引導的方式展開??偨Y各學院的優秀方案及師生提議,本文針對現有課程建設及運行過程中存在問題提出以下建議措施。
3.1.1 項目制教學
以項目制的方式對“3+1綜合實訓”環節進行設計,參考企業真實案例,將該階段所有課程打包設計為一個大項目,該項目可包含前三年所學的專業技能或該專業應具備的技能,每一項技能又以不同的小項目進行實踐訓練,整體項目應體現出其流程順序,分步驟、分階段地完成各個子項目,最終綜合完成整體大項目,從而實現綜合能力培養的目的。同時,可以將所需的理論知識放到線上,形成混合式教學。
3.1.2 校企合作教學
利用現有校企合作資源,將部分或全部實訓環節放進企業完成,實現全真實企業環境實訓,由企業進行該部分實操技能考核。實訓內容應由校本教師與企業導師共同制定。如將大四學生分為兩條線,一部分參加企業“3+1綜合實訓”,一部分參加校內“3+1綜合實訓”,企業“3+1綜合實訓”以課程置換的方式進行,注重實操,校、企、教師共同完成理論部分的課程講解;校內“3+1綜合實訓”則可以以項目制的教學模式進行課程設置。
3.1.3 模塊化教學
對于無法通過設置一個大項目完成實訓的課程,可以采取分模塊教學的方式設計。將具有共同能力目標的課程打包,設置成一個能力訓練模塊,整體實訓課程可以由多個模塊組成,每一個模塊可以是一個大項目或者一個能力工具包,將同目標的課程體系化,從而讓學習目標更明確。如將整個實訓分為幾大模塊,從三個不同的方向對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訓練。
這些方式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解決缺乏企業參與、課程脫離市場環境、課程零散、課程間缺乏邏輯聯系、整體課程不成體系等問題,同時也有效地彌補了學生理論知識缺乏的問題,通過線上進行理論知識補充,也進一步解決了學生實踐時間不足的困難。
3.2.1 增設通選類“3+1綜合實訓”,規避學生以各種理由缺課的問題
學院在批假問題上一直處于兩難境地,批準請假,對參課學生不公平,不批準請假,對真正有需要的學生在某種程度上又關上了一道門。
對于有備考需求的學生,可以通過增設通選類“3+1綜合實訓”的方式完成實訓。針對該部分學生的需求目標,可優化“3+1綜合實訓”的上課時間,如在第六學期下或者暑假開設,時間短、集中。或者開設培養學習能力、思辨能力、邏輯思維、時間管理、溝通技巧等相關能力的培訓課程,通過不同的能力工具幫助其完成考研、考公務員等。如增設“學習能力工具包”“思考能力工具包”“時間管理工具包”“效率提升工具包”“語言溝通能力工具包”等實踐課,以學 生完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學習計劃、工作計劃等為產出進行 實訓。
3.2.2 開放某些“3+1綜合實訓”項目,滿足部分學生對跨專業技能的需求
將“3+1綜合實訓”某些項目、模塊對有需要或有興趣學習的學生開放,以滿足其對該部分能力的需求。前期可以采取相近專業選課的機制,讓該部分學生參與其他專業的“3+1綜合實訓”某些項目的實訓,通過學分互認的方式,完成最終的“3+1綜合實訓”。如可以考慮將會計專業的部分項目開放給有需要的財管學生,由其自主選修開放的實訓項目,完成最終實訓要求。
該模式可以有效地解決所開設課程能力訓練較為單一問題,但未能滿足學生對跨專業相關技能的需求。
3.2.3 混合式教學,將理論課放線上,給實踐留出更多時間
“3+1綜合實訓”是以實訓為主的綜合能力提升課程,以實踐為主,現階段考慮到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較差,將理論課拿到該階段開設,但又由于課時有限,從而讓實踐課嚴重縮水,為解決該部分問題,可以將理論知識點以網課的形式在線上完成,將線下的時間留給實踐。
3.3.1 完善激勵機制
基于前期調研反饋發現,由于工作量大而導致教師缺乏改革的決心,因此可以完善相應的激勵機制來調動各位教師的積極性,如借助目前實踐類“金課”計劃、在線課程建設計劃等,進行整體性調整。
3.3.2 完善學生管理制度
基于前期調研反饋發現,對學生的考勤管理是一大難題,若以嚴苛的學生管理制度管理學生,將打擊考研、考公務員學生的積極性,若使用寬松政策,一方面會導致到崗學習的學生產生不滿情緒,另一方面也會增加部分學生“搭便車”的機會,因此建議采用嚴格考核、靈活實訓的方式來完善學生管理。如對考研學生的校外實訓提前進行,允許該部分學生靈活選擇實訓項目等。
“3+1綜合實訓”雖然日趨成熟,但要打造成為實踐類“金課”尚須進一步完善課程體系,從課程認知、課程設計、教學方式及師資情況等多方面進行提升,才可實現學生靈活應用本專業和跨專業知識、技能,使其更貼近市場需求,實現學生個性化發展的目的。
G642
A
10.15913/j.cnki.kjycx.2021.08.030
2095-6835(2021)08-0082-02
2019年度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一般項目“應用型本科院校實踐類金課建設路徑研究與實踐”(編號:193309)
游宇(1986—),女,重慶人,碩士研究生,講師,主要從事數據分析以及實驗室訓教學與研究。崔中山(1980—),男,湖北安陸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金融統計和普惠金融。
〔編輯:丁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