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秀春
關于地鐵車站大客流的應對措施研究與探討*
姬秀春
(廣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430)
軌道交通的快速發展,能夠緩解城市環境壓力和交通擁堵,是人們首選的公共交通方式。大客流的發生對軌道交通的正常運營造成了沖擊,甚至會對乘客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針對地鐵車站大客流組織問題,以廣州地鐵公園前站為例,對大客流特點分析、大客流的組織原則及應對措施進行較詳細的探討,提出了如何有效應對城市軌道交通大客流的相關措施。
城市軌道交通;客流組織;大客流;應對措施
近年來,城市軌道交通快速發展,各城市地鐵線網不斷完善,截至2020-12-31,中國內地累計有45個城市開通城軌交通運營線路7 978.19 km,2020年共新增城軌交通運營線路1 241.99 km,25個城市有新城軌交通線路投運,共新增運營線路36條,新開延伸段或后通段20段。地鐵已經成為城市公共交通的骨干力量。
網絡化是城市軌道交通發展的必然趨勢,同時完善的線網也將吸引更多的客流,大部分城市線網日均客運量逐步增長并屢創新高,大客流已成為部分城市地鐵的常態。大客流的發生對地鐵車站的正常運營造成了沖擊,甚至會對乘客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為切實做好大客流疏導工作,防止擁擠踩踏,確保地鐵平穩高效運行,針對大客流情況下的應對措施研究及客流組織預案的建立,成為各城市地鐵客運組織工作中的重要環節,也是考驗地鐵運營體系管理質量和服務質量的集中體現。
大客流是指一個或多個車站在某一時期或時段內,客流集中到達車站,超出正常情況下車站客運組織措施和客運設施所能承擔上限流量的客流。出現站內客流流線交叉、客流局部擁堵、站內客流流動變緩、站臺乘客候車時間明顯延長等一種或多種現象。
大客流的分類方式有很多種,如可依據大客流成因分為可預見性客流和不可預見性客流,即是否能夠對大客流的客流量、出現時間、客流構成等基本情況提前分析與預測來進行區分,通常而言,前者主要包括早晚上下班的高峰時段以及在國家法定的諸如國慶長假等節假日引發的短時間內客流量增加,而后者囊括的類型則是地鐵沿線諸如足球比賽、演唱會等臨時大型活動造成的人員在一段時間內的大面積流動,或者因為暴雨、暴雪等突變的惡劣天氣阻礙了地面交通的運行使得大量乘客涌入地鐵車站避雨或者乘坐地鐵,使得客流急劇上升;也可根據大客流的規律性分為平常大客流和突發性大客流,即大客流的出現是否有一定的通常性和穩定性。根據大客流出現的強度和持續時間分為持續的、“潮汐式”和“洪水式”的大客流等;持續性大客流即在某一時間段內客流量一直處于高峰值水平;“潮汐式”大客流是指客流量如每一天的潮起潮落,有兩次客流高峰和兩次客流低峰;“洪水式”大客流是指在極短時間內出現大量的客流[1]。
以廣州地鐵公園前站為例,公園前站進出站客流較大,日常進站客流一、二號線約9萬人次,日常出站客流一、二號線約10萬人次,日常換乘客流約30萬人次。日常進站高峰期18:15—18:30時段,最大進站人次為1 615/15 min。節假日客流進站高峰期17:45—18:00時段,最大進站人次1 397/15 min,特殊節假日(花市)一、二號線進站客流量3 526/15 min。
公園前站日常換乘客流較大,每日換乘客流約30萬人次,特別是工作日早高峰,是較為穩定的上班客流及學生客流,集中時段在8:00—9:00,廣州東方向列車進站前的滿載率接近90%,主要二號線換乘一號線客流;在周六日及節假日主要客流是購物客流,客流的高峰在10:00—21:00。
在工作日的高峰期,特別是周一早高峰和周五的晚高峰,均需增加崗位引導,在站臺做好排隊引導以及執行好防止乘客搶上搶下的措施。
客流組織主要是指通過對車站設備設施和空間的分析,根據車站某個時間段的進出站客流量預測,制訂符合實際情況的乘客進出站、換乘、乘降疏導和指引的方案,并根據方案進行行車、票務和人員組織。結合公園前站實際運營經驗,總結出地鐵車站應對大客流的客流組織原則[2]:①大客流組織工作應以“安全第一、快速疏散”為原則,確保乘客快速安全出行,保證車站運營秩序安全、順暢、平穩;②大客流組織以“集中領導,統一指揮”為原則,由現場最高負責人統籌現場工作,各區域負責人負責本區域客流組織及現場情況反饋;③單站級客運組織遵循“由下至上,由內至外”的三級客流控制原則,根據客運能力控制進站客流,組織乘客上車,以乘客安全為前提,確保乘客在運輸過程中秩序良好和車站客流組織順暢。④超大客流情況下,車站客運組織應遵循“能控在站外就不放在站內、能控在站廳就不放在站臺、能控在站臺就不放在列車”的原則,避免乘客大量積壓在車站站臺、站廳等面積有限的狹小空間內,保障乘客安全。⑤以服務乘客安全出行為導向,建立客運工作協調機制,大客流期間與地鐵公安、地面公安、街道等單位加強溝通協調。
車站客運安全關鍵點一般有站廳、扶梯、站臺、出入口。
2.3.1 站廳
車站客流組織需合理利用車站空間,擴大乘客等候區域;通過設置欄桿、安排員工引導等方式控制乘客流向,盡量減少客流交叉、對流,確保客流順暢。
客流控制完畢后,車站需立即回收相關客運物資,不得對客流的正常通行造成干擾。
2.3.2 扶梯
扶梯客流控制點的選取距扶梯/樓梯口應有2 m以上緩沖空間,控制口寬度不得大于扶梯/樓梯口寬度。在特別擁擠的扶梯/樓梯口應安排人員引導乘客有序進入,以防止乘客被擠傷,并方便協助乘客進入扶梯/樓梯。
關注扶梯的運行情況,在實施客流控制需關停扶梯時,應提前進行廣播宣傳,提醒乘客注意,確保扶梯上乘客疏散后,方可關停扶梯。
關注扶梯/樓梯口乘客上下車動態,燈閃鈴響時阻止乘客上下車,防止乘客搶上搶下。
控制點的鐵馬使用扎帶固定,應遵循“漸進縮小”原則,擺成喇叭口或斜口,不宜垂直控制,有條件或必要時應設置多道控制點,以減少沖擊力。
控制點放行前先做廣播宣傳,逐漸解除攔截,避免通行客流擁擠,造成安全事件。
2.3.3 站臺
注意對站臺屏蔽門處維持上下車秩序用的伸縮帶、鐵馬的安全監護,避免其絆倒乘客、撞擊屏蔽門或卡入車門/屏蔽門縫隙中。客流組織結束時,必須“物隨人走”,高峰崗撤離時需搬走屏蔽門口的所有伸縮帶及鐵馬。
做好乘客候車的引導工作,讓乘客均勻分布候車。讓小孩、老人、孕婦、抱嬰者、攜大件行李者到愛心候車區上車,組織乘客排隊,維持乘客排隊候車秩序,盡可能多地留出下車通道。關注乘客上下車動態,防止乘客搶上搶下,確保乘客的安全。
2.3.4 出入口
客流較大的出入口容易造成客流的擁堵,車站采用在出入口設置回形陣的方式控制客流走向,保證客流順暢、有序。當出入口客流達到關鍵點的客流瓶頸時,采取出入口限流的方式控制進入車站的人數。控制點放行前先做廣播宣傳,逐漸解除攔截,避免通行客流擁擠,進而降低安全事件的發生率。車站根據實際情況在站內劃分客流控制區域,執行區域負責制。客流控制總負責人根據各區域客流情況,指揮各區域的“控、放”工作;各區域負責人做好本區域的客流組織工作,根據本區域滯留乘客人數或排隊情況同其他區域負責人做好聯控。
當車站大客流或區段滿載率達到一定程度時,通過控制站內或某一區域內乘客數量,確保客流組織有序的措施,可分為單站級客流控制、線網級客流聯控[3]。公園前大客流主要來源于周邊商業區,由于公園前B端D、E、F口分別與北京路步行街、五月花商場、動漫星城連接,導致車站的A、B端客流量出現分布不均衡。為了使車站的客流有序、可控,車站針對不同客流情況制訂相應的措施。
單站級客流控制指本站采取客流控制措施進行客運組織的行為。可分為一級客流控制、二級客流控制、三級客流控制。
一級客流控制:當公園前站島式站臺排隊候車的乘客已經到達客控臨界線(從黃色安全線數起第三塊方磚)時,且連續兩趟車不能把站臺候車乘客清空時,車站啟動一級客流控制,即換乘平臺客流控制。將進入站臺的扶梯關停,安排員工用鐵馬在進入站臺的樓梯和扶梯口處攔截乘客,攔截乘客的員工根據站臺負責人的要求對進入站臺乘客進行控、放的操作。
二級客流控制:當公園前站島式站臺排隊候車的乘客已經到達客控臨界線,且每15 min進站人數達2 000人次及以上時,車站啟動二級客流控制,即進閘機客流控制。安排人員在站廳擺放鐵馬,視情況關閉部分TVM和進閘機,安排人員在進閘機處引導站廳乘客有序進站。
三級客流控制:當公園前站實施二級客流控制后,站廳、站臺的乘客仍得不到有效疏導時,車站啟動三級客流控制,即出、入口客流控制。將部分出口下行扶梯改為上行,實行部分出口只出不進的客流控制手段,并安排人員在出入口處做好乘客引導解釋工作。
線網級客流聯控分為單線級客流控制(下簡稱“線控”)、線網級客流控制(下簡稱“網控”)。
線控指重點站出現大客流或本線連續多個區段滿載率偏高時,采取客流控制措施限制相關輔控站的進站乘客數量,通過合理均衡各站進站客流,以緩解重點站或高滿載率區段客流壓力的客運組織行為。
網控指重點站出現大客流或本線連續多個區段滿載率偏高時,通過組織本線及鄰線輔控站采取客流控制措施限制進站乘客數量,以緩解重點站或高滿載率區段客流壓力的客運組織行為。
針對突發大客流及節假日大客流,啟動單站級客流控制無法緩解客流壓力的,應在本線多個車站實施線控;預判斷面客流滿載率超過預警值時,應在本線及與之換乘的線路車站實施網控。
車站出入口啟動三級客流控制后,客流壓力仍然沒有緩解時,車站經站長同意并報公安、部門經理后,可啟動超大客流情況下的客流組織[4]。
當出現大客流需要實行客流控制時,因換乘平臺較小,人員容易聚集,在換乘平臺攔截乘客的員工注意服務技巧,不要與有意見的乘客產生沖突,注意收縮鐵馬時提醒乘客注意腳下,以免刮傷,提醒乘客在樓梯上不要奔跑,注意安全。如果有拿大件行李的乘客或老人、孕婦、抱嬰者時,要主動提供幫助。
當車站執行各級站控、線網控客流仍不能有效緩解時,站內滯留較多乘客,發生安全事件或應急事件易造成乘客恐慌,并有造成群體踩踏、群死群傷等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為了有效降低事件發生率,車站按流程執行關閉出入口。當現場客流仍不能緩解時,由中心站長上報部門主管經理,申請本站關站;車站接上級通知實施關站。
應對措施有以下幾點:①在收到上級通知需要關站后,一定要先報站長、公安、部門經理,并通知所有駐站人員做好支援的準備,并確認所有與車站連接的物業單位都做好關閉出口的準備后,才啟動關站的流程;②關閉的出入口一定要安排員工在出入處(車站范圍內)做好乘客的解釋和安撫工作,遇到媒體到站采訪時,立刻將情況上報部門黨群負責人和做好乘客服務引導工作,允許媒體自由拍攝站外情況,但要注意不要私自接受媒體的采訪;③當關閉出入口后,駐守出入口的員工要密切留意站外的客流情況,如果發現騷亂、踩踏等突發情況,要立即把情況匯報車控室行值,行值立即把情況向地面公安、派出所匯報[5]。
隨著地鐵線網的快速發展,線網日均客運量逐步增長并屢創新高,大客流已經成為各城市地鐵的常態,是地鐵運營組織過程中必然要面臨的問題,因大客流成因的多樣性,以及不同車站類型、運輸組織有所差異,要切實做好大客流疏導工作,防止擁擠踩踏,以實現大客流的有序、高效、安全運輸。
[1]張雨潔,李宗平.大客流條件下地鐵旅客運輸組織[J].交通運輸工程與信息學報,2017,15(2):58-63.
[2]陳波.地鐵車站大客流組織措施[J].都市快軌交通, 2015(3):20.
[3]朱海燕.城市軌道交通客運組織[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9.
[4]黃淑霞.關于地鐵車站大客流安全組織方式的分析探討[J].智能交通,2019(1):43-44.
[5]陳如柏.新時期地鐵站如何應對突發大客流的探討[J].社會發展,2018(2):138.
U293.13
A
10.15913/j.cnki.kjycx.2021.08.056
2095-6835(2021)08-0139-03
姬秀春(1979—),女,本科,講師,教師,研究方向為軌道交通客運組織。
*廣東省科技創新戰略專項資金項目“網絡化運營的地鐵系統中最優換乘方案選擇及算法研究”(編號:pdjh2020b1143)
〔編輯:張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