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燁 郭 爽 王子文 彭可心
新媒體是在新的科學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媒體形態,技術是媒體形態進步的最大支撐。科學技術的革新,影響了媒體的形態。除了四大傳統媒體——電視、廣播、報紙雜志、戶外廣告,新媒體被稱之為第五媒體。新媒體包括各種各樣的數字媒體,如移動媒體、數字電視等。專家學者對如何界定新媒體概念爭論不休,眾說紛紜,對此學界暫時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在一些傳播學的知名期刊雜志上也設有“新媒體”專欄。
一是新媒體傳播速度更快,新聞可以通過網絡等渠道快速傳播。二是新媒體傳播信息沒有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性。通過新媒體可以隨時隨地傳播國內外信息。三是新媒體提供的信息內容更加豐富,可以是文字、圖像、聲音和視頻,包含了社會各行業的各種信息。
因此,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新聞工作者不能照搬照抄傳統媒體的工作方式,應盡快適應新媒體的特點及工作方法。
新媒體的出現給新聞工作者帶來更多機會與挑戰,新聞業也需要一個適應期。毫無疑問的是,新聞工作者的職業素養仍是影響新聞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我們必須承認,如今信息流量就是效益,當信息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時,一些新聞工作者會因為追求效益而尋求旁門左道,如何規避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深思。有的新聞工作者不去尋找新聞,相反,他們用炒作的形式來制造新聞,博眾人眼球關注,新媒體的出現一定程度上使得部分新聞工作者責任感、使命感大大降低,為了提升點擊率,而不顧新聞的真實性,弄虛作假來欺騙大眾。
雖然如今新聞傳播更注重傳播速度的提升,但一些記者誤解了這一概念。他們更急功近利,不會認真求證信息的真實性,甚至以各種方式竊取新聞。他們在報道時常常會夸大甚至捏造事實,或者在未經進一步驗證的情況下自行發布所謂的新聞。他們對消息的真實性非常不負責任。一方面,這種情況的出現客觀上說是由于競爭加劇帶來的巨大的工作壓力;另一方面,公眾對新聞的要求也在提高。但從主觀上來說,反映了其職業道德的缺失。
與其他行業相比,新聞業存在根本上的不同。目前一些記者并沒有完全理解新媒體,在收集新聞線索的過程中,甚至不惜一切手段達到目的,如果新聞從業者長期處于這種發展狀態,就會導致虛假新聞的產生。部分新聞工作者職業素養偏低,沒有認識到新聞工作的本質,為了獲得社會效益而不擇手段,影響了整個新聞行業的大局。
在新媒體時代,新聞工作者需要具備更高的專業技能,才能在新聞界表現出色。記者最基本的職業素養是確保報道的真實性。新聞是對國家和社會中真實事件的反映,公眾通過新聞報道獲取最新信息。作為新聞工作者,需要嚴格遵守以事實為依據這一準則,決不能散布謠言和報道假新聞。假新聞如果頻繁出現在微信朋友圈中,將對社會產生重大的負面影響,可能被某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這種現象應喚醒所有新聞工作者去認真思考。因此在進行新聞報道時,必須反復確認新聞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并果斷制止虛假信息的故意傳播。
在當今新媒體時代,新聞形式越來越多樣。作為新聞工作者,需要盡可能豐富報道手段,提高新聞信息的社會價值。記者在采訪中要有很強的判斷力,從客觀角度報道新聞,基于事實尋找真相。當記者對新聞有偏見時,將對人們的思想產生更大的影響。因此,記者必須不斷提高自己的判斷力,并不斷創新報道形式和方法,使報道內容更加豐富,為公眾所接受。
輿論是善變的,如果控制不當,可能會產生十分惡劣的影響。作為新聞工作者不能認為新聞越熱鬧越好,需要持有正確的輿論導向。在新媒體時代,網絡世界中的人常常會說些不負責任的話。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正確的輿論導向尤其重要。
新聞記者在報道新聞時必須采取中立立場,不能過分摻雜個人情感。如果戴著有色眼鏡看新聞,對新聞中涉及的一些人可能會不公正。如果新聞報道過于偏袒,也會給記者本人帶來非議。新聞工作者首要的職責是,向公眾提供更多的信息而不是盲目地得出結論。新聞工作者可以有自己的觀點,甚至可以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而有選擇地搜集證據材料,但是新聞工作者必須意識到,新聞報道權是一種社會性的權利,新聞工作者行使新聞報道權不僅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當然也不僅是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新聞工作者必須把公眾的知情權放在第一位,必須千方百計地搜集有關證據,以證明觀點正確與否。當然,在搜集證據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正反兩方面的觀點。新聞工作者對于這種情況應當有充分的思想準備,不能為了證明自己觀點的正確性而有意識地拋棄那些不利的證據和觀點,因為那樣做就違反了新聞報道客觀全面的原則。
在新媒體時代這一大環境下,新聞環境與社會環境都發生了變化。新聞工作者該如何適應新環境是一個現實問題。新聞工作者需要保持良好的品格,提高職業素養,明確社會責任,公平公正地去對待新聞,為廣大民眾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