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迪
1.新媒體時代的內涵。新媒體重在一個新字。現在是數字化、大數據的時代,也許以后會出現一個更新的媒體方式來取代如今的新媒體。也可以說,新媒體不是某個事物或者某種固定媒體方式的代稱。因為新不是一成不變的,總有更新來取代當前的新。所以筆者認為新媒體是指時刻發展的媒體方式。也許以后新媒體的發展方向會改變,但是當下放眼新媒體時代,信息存儲、提取、分享共享、時效性都遠遠強于傳統媒體。同時也由于信息海量、真偽難辨,導致人們很難獲得真實有效的信息。也有社會責任感低下或者為博取熱度的人故意發表誤導社會輿論的言論。新媒體時代,人人均可以成為自媒體,所以新媒體時代需要媒介素質更高的公民。
2.信息資源的海量化。互聯網時代下,信息存儲能力比傳統媒體時代更強。比如在互聯網上搜索“詐騙”,會彈出120多萬個詞條。這僅僅是詞條,能想象一下詞條背后蘊含的信息可以說以海量計。如今信息交織成網絡,信息量進一步提升。這在傳統媒體時代是不可想象的。新媒體時代下,每一個人每天都處于海量信息的轟炸下。
3.信息共享的高速化。傳統媒體時代人們想獲得信息可以自己去閱讀報紙,也可以聽旁人講述。而信息共享就只有聚眾高談闊論這一條途徑了。新媒體時代下,每一條文字或視頻新聞,都可以足不出戶共享。每一條新聞信息下,人們都可以發表評論,還可以轉發。可以想象一下,一條信息,一傳二,二傳四,信息傳播的速度如同細胞分裂一樣迅速。新媒體時代下,因為信息共享十分發達,每個人獲得的信息遠不止于自己主動獲得的信息,還要加上通過朋友圈、論壇、APP軟件等渠道被動分享的信息。信息共享速度本就很快,加上途徑增多,信息共享的數量也在呈幾何級數增加。
4.信息途徑的多樣化。傳統媒體時代,人們獲取信息主要是通過報紙、廣播、電視等,途徑較為單一,所以提供的信息也有限。前文提到,新媒體時代下信息海量,獲取信息的途徑也變得繁多起來。傳統媒體時代獲取信息途徑有限,絕對做不到隨時隨地獲取自己想要的信息。但新媒體時代下可以。比如想了解中國農村建設,除了可以直接百度“中國農村現狀”,還可以去“中國農村網”獲取更真實更準確的信息。
1.新聞采編形式過于單一。以往傳統新聞采編大多為文字加圖片的模式。新媒體時代下,新聞采編方式豐富了起來,除了文字圖片新聞,還多了視頻、直播等新穎方式,更加快捷,能給受眾帶來別樣的體驗。
2.新聞報道缺乏相應的深度。新聞報道缺乏深度即新聞采編缺乏深度。新聞采編不是簡單搜集信息,然后把信息表達出來就可以了。新聞采編人員需要發掘表面信息之下的更深層次東西。要能從客觀真實事件中,發掘出正能量,引導社會正確輿論風向。只有具有深度的新聞報道才能得到更為廣泛的傳播。新聞工作的魅力也在于此,所以新聞報道必須具備深度,有了深度才能得到更大范圍的傳播。
3.新聞策劃有所欠缺。新聞報道是給廣大群眾看的。新聞報道之前的策劃非常重要。策劃對于新聞報道來說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一次成功的新聞策劃不僅可以提升新聞價值、受眾關注度、社會影響力,還可帶來強烈的社會效應。這也是眾多媒體一直追尋“內容為王”“深度報道”的目標。做好新聞策劃報道,記者首先要有較強的新聞敏感性和洞察力,善于觀察發現身邊發生的新聞,特別是對有價值的新聞線索進行深挖和調查采訪,從采訪對象身上尋找到閃光點,通過系列報道、開設專欄、深度報道等形式,更全面地報道新聞事實,達到很好的社會效果。新聞報道必須具有鮮明意義,讓受眾能一目了然地抓住新聞的要點。
1.強化采編人員采編能力,注重新聞敏感性的培養。對新聞采編人員來說,不是任何事實都能拿去報道。新聞報道不能刻意去博眼球蹭熱度。但是新聞報道必須能夠吸引人,也就是說,首先,新聞采編人員對新聞事件必須有敏感性,要敏銳地注意到事件背后更深層次的內涵。其次,要能夠注意到群眾最需要什么信息,對什么事情最關注,要把這些有用的信息帶給大家。不能總是高談闊論,新聞報道更應該貼近生活實際。
2.確保新聞采編內容的真實性,深入發掘新聞內容。新聞采編內容真實性是重中之重,可以說報道的真實性就是報道的根。為了增加新聞內容的真實性,對于新聞內容的采編需要從多方面入手,不能以偏概全,需要謹慎甄別所獲取的信息的真偽。
3.增強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聯系。雖然現在是新媒體時代,但新媒體依舊不能完全取代傳統媒體。存在即是合理,任何存在的事物必有其存在的道理。既然傳統媒體沒有完全消失于大眾的視野中,那么我們在發展新媒體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傳統媒體的存在。需要加強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的聯系,促進新舊兩種媒體之間的碰撞、融合。
新媒體時代在高速發展,在這個人人皆可成為自媒體的時代,新聞采編競爭尤為激烈。提高新聞采編人員的道德水平,提升他們的責任感及專業技能,引導他們采集正能量信息,并且客觀公正地傳播,正確引導社會輿論,是這個時代對新聞采編人員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