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 波
新聞記者在工作中,要及時發現有用信息,合理引導被采訪人員提供信息,以確保新聞采訪內容的真實、有效。在采訪過程中,需要積極提升自身的應變能力,更好地提升工作效率。
正常情況下,記者在進行采訪的時候,難免會遇到一些問題,需要從容應對。一線的重大新聞事件往往具有突發性,難以預測,這就對一線記者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新聞記者只有善于觀察,才能抓住細節的閃光處,從而提前發現重大新聞,這樣也能夠極大地提升事件的新聞價值。同時,掌握豐富的采訪技巧,善于隨機應變,能夠實現和采訪對象的順暢交流,從而保證新聞信息的質量。對于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而言,在采訪過程中,應該針對突發事件及時采取相應措施,以保證采訪的順利進行。與此同時,記者還應該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
在采訪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一些現場突發事件,作為一名合格的新聞記者,應該合理應對現場情況,保證采訪的順利完成,獲取到有用的信息。但是,一些經驗不足的記者,在出現問題的時候,不能第一時間采取措施,嚴重影響采訪效率。
此外,一些記者缺少洞察力,不能及時捕捉到被采訪人員的情緒變化,也就不能隨時調整采訪策略,這樣就容易導致采訪工作遇阻。
采訪準備不充分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
第一,自然災害等重大事件并不能提前預測,因此新聞記者就不能做好提前準備工作。另外,有些新聞現場,往往存在著一定的危險性,這就對記者的人身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脅,因此準備不足。
第二,記者自身因素。一些記者工作不夠嚴謹,自身又缺少工作經驗,所以在準備的時候有疏漏,導致采訪中很容易出現問題。
在采訪過程中,記者要有效掌控采訪的內容和流程。在采訪前,先全方面了解現場信息,并根據新聞事件的特點,安排采訪流程,提前做好準備工作。因為事件的發展具有一定隨機性,所以無法完全按照既定模式來進行,這就需要新聞記者在確保采訪質量的基礎上,及時調整采訪計劃。比如,在采訪前,可以先和被采訪人員溝通,了解被采訪人員的實際情況。在采訪中,應該把控好采訪尺度,不能暴露被采訪人員的隱私,并且把握好提問的時機,考慮在這個階段提出問題是否合理。記者的職業活動特點是采訪,記者的專業技術更多地反映在采訪技巧的純熟方面。問什么,不問什么,用什么方式提問都會影響到采訪的效果。提問是一線記者在進行采訪活動中最常采用的工作形式之一,如何設計出合理、得當的問題,是記者采訪中的難點。部分記者在一線采訪時提出的問題含糊不清、空泛籠統,使得被采訪的對象難以給出明確的回答。如果所設計的采訪問題和環節無法得到被采訪人員的全力配合,那么記者就應該及時地調整提問方式、手段,避免出現冷場。因此,記者要掌握提問的方式和技巧,靈活應用多種提問技巧。與此同時,在對人物采訪的過程中,還應該注意拓展采訪的深度,適當調動被采訪人員的情緒,進而取得更為理想的采訪效果。
不同的被采訪人員,其情況各不相同,所以在采訪過程中,不僅要根據采訪目的來提出相應問題,還應該分析被采訪人員的情緒變化。記者在采訪中應明確自己的定位,積極調動被采訪人員的情緒。新聞記者在采訪過程中,要正確看待被采訪人員,避免因為自身的不禮貌態度,導致被采訪人員不愿意回答問題。記者需掌握情緒控制與調節的方法,在遇到敏感問題時,能夠從容不迫、心平氣和、理性引導,有效調節氣氛,使難題迎刃而解。既應具備不卑不亢的態度、親和友善的語態,也需要適當掌握采訪主動權,從而合理引導采訪進程。記者要善于傾聽,善于從采訪對象的談話中,從一般生活現象中聽出有價值的新聞線索。采訪中,記者常常會遇到這樣一種情況:采訪對象往往對自己做過的事情當中的好多細節不以為意,蜻蜓點水、淺嘗輒止。這時記者就要以敏銳的眼光迅速捕捉住、追問下去。稍縱即逝的新聞線索,談話對象的弦外之音,都會因為記者的有心傾聽而被發掘,對新聞事實的領悟或許就會更接近其本來面目。
當前,社會在不斷發展,人們能夠利用手機、電腦來獲取新聞信息。因此,新聞記者在采訪過程中,應充分發揮采訪的作用,積極轉變采訪方法,對社會中的熱點問題進行調查。在采訪過程中,要從多個角度加以分析,找到新聞蘊含的價值,進而警示人們,推動社會穩定發展。
總而言之,在新聞采訪過程中,很容易出現突發事件,記者應保持冷靜,及時應對,保證采訪的順利完成。記者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并且端正態度,心平氣和地進行采訪,更好地傳達新聞信息,確保新聞采訪的真實、可靠。